第4卷第06期一线视点
—基于新浪微博北京奥运十年话题内家的研老
张珂
(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摘要:在当代社会,新浪微博在集体记忆的保存、传播中扮演了核心角,当下意义的生产与传播绝大多数时候是通过媒介来进行的,他们通过截取历史素材,以种种方式重新建构集体记忆。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十周年之际,新浪微博中掀起了对于京奥的记忆之风,本文将主要对#北京奥运十年#话题下的微博文本进行分析,来进一步探究新浪微博平台中“谁在建构京奥记忆”“建构京奧记忆的方式”“建构了什么样的京奥记忆”这几个问题。
关键词:北京奧运会;集体记忆;新浪微博;建构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1)06-0175-02张国荣坠楼监控
丁佩年轻时的照片—、引言
2018年8月8日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十周年的纪念日,各家媒体纷纷推出纪念北京奥运会的报道,勾起国人对于京奥的回忆,许多网民纷纷在社交媒体平台发表自己的感想。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个辉煌的体育赛事,还是凝聚中国人民族认同感的盛会。北京奥运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早就超越了奥运会本身,而是成为了一个民族的符号,形成了这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二、问题的提出
哈布瓦赫是学界普遍认同的集体记忆理论的奠基者,其创造性地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他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传播学领域里的集体记忆研究更多在应用型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体、特殊重大事件的解读。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去的人来说,对于过去的认知大多是来自媒介对“历史上的今天”的报道,纪念报道作为对过去的重现与回忆,已经成为了公众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主导”性文本。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发展,纸媒和电视媒体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记忆建构方式,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也成为了建构北京奥运集体记忆的重要途径。新浪微博赋予了公众主动参与传播的权利,人人都可以在其中自由交流。这种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过程、一种记忆过程,公众在交流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记忆、获取他人的记忆。最重要的是,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京奥集体记忆的建构主体、建构形式
、建构内容等多方面。本文将主要对#北京奥运十年#话题下的微博文本进行分析,来进一步探究新浪微博平台中“谁在建构京奥记忆”“建构京奥记忆的方式”“建构了什么样的京奥记忆”这几个问题。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择新浪微博#北京奥运十年#话题下的微博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新浪微博#北京奥运十年#是因为新浪微博是当下最流行的新媒体之一,而其话题功能更是集聚了用户对于某一话题的集中讨论,能较清晰地展开相应研究。根据学者Chilton所提出“关键话语时刻”,集中选择2018年8月8日的微博,是因为这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十周年纪念日,是对北京奥运报道的最高峰,因此可以较为容易地观察到新浪微博对于北京奥运集体记忆建构情况。本研究使用了内容分析法与文本分析法,笔者使用爬虫软件爬取了#北京奥运十年#话题下于2018年8月8日发布的全部640条微博,对微博进行文本细读与内容分析,并具体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个体案例。
四、新浪微博对于北京奥运集体记忆的建构
(一)京奥集体记忆建构主体的泛化
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权力结构的变化,使得每个人都拥有了记忆的书写权,官方媒体与体育组织对京奥记忆建构的垄断书写被打破。这种技术民主使得人人都可以参与到京奥记忆的建构中去,建构主
体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目前新浪微博中京奥集体记忆的建构主体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媒体与官方体育组织,例如央视网、人民网、央视体育以及北京2022年冬奥会、奥林匹克运动会等,官方媒体与官方体育组织在京奥集体的建构中起到了奠基者的作用,借助微博的互动性与开放性,通过设置议程引导舆论方向,把控记忆的建构方向。一类是意见领袖与普通大众,新浪微博中的意见领袖不仅仅有运动员、体育记者、体育解说等,还有与体育界无关的明星。意见领袖们凭借着自身的特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影响力指导着京奥记忆书写的方向,影响着粉丝们的记忆。从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介到社交媒体的演变,表面看似乎是媒介形式的转变,但这种变化的背后是对社会话语权的颠覆。普通大众也被赋予了权利,其记忆也成为了确保京奥集体记忆完整性的重要一环。
(二)京奥集体记忆建构方式的改变
1.京奥集体记忆建构方式的视觉化转向
视觉化正在成为我们社会交往和消费的新形势。图片与视频将文字信息以一种更加直观形象的形式进行呈现,符合了现代人类信息获取简单直接的要求。笔
作者简介:张珂,女,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新媒体。
175
一线视点第4卷第06期
者对于这640篇微博的表达形式进行了分类与归纳,文字与视频结合的微博数量约占全部的88%。
文字与图片、视频的结合成为了目前新浪微博建构京奥集体记忆重要的形式。通过图片和视频方式建构京奥记忆,使特定的记忆主题在直观生动的图像中被唤醒,还原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环境氛围,勾起人们的回忆,使得京奥集体记忆更加形象化。
2.在互动中建构京奥集体记忆
互动性是新媒体最突出的特征之…,官方媒体与体育组织发布的内容以提问的方式呈现,允许公众进行参与。公众的参与性与互动性不断增强,不同地域的网民可以在不同时间书写各自记忆。@新文化报提到:十年前的今天,北京奥运会开幕,那个八月,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网友评论道:“老妈不在家,老爸带我下馆子吃火锅看开幕式。”“中国男篮八强”等。由于微博的互动机制,官方媒体与体育组织和公众对京奥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在互动中趋向融合,虽然两者都有各自建构的场域范围,但场域的边界却在慢慢消失,不断融合。
(三)
多元化的京奥集体记忆
1.官方主导京奥集体记忆
起风了乘风破浪的康纳顿指出,并非所有事件都能成为纪念,被选中的纪念也有重要性之分,选择突显什么和选择淡化什么关系到意识形态和权力的问题。通过Python对官方媒体及体育组织发布的微博进行词频分析,再通过人工筛选,得出高频词例如“《北京欢迎你》”“开幕式”“刘翔”“鸟巢”等,它们可以被视为符号,体现了官方媒体与体育组织在建构京奥记忆的内容重点:“《北京欢迎你》的歌曲记忆”"开幕式记忆”和“运动员记忆”。《北京欢迎你》是一首由百位明星共同演唱的以北京奥运为主题的歌曲,在提起北京奥运会时,大家都会想到《北京欢迎你》,传遍了大街小巷,家喻户晓。例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通过《北京欢迎你》MV来建构京奥记忆,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内容展现上是强化集体记忆的有力载体,是官方建构公众集体记忆的主战场。官方媒体通过凸显开幕式的某些具体内容,例如李宁点燃奥运圣火、中国的四大发明节目等,唤醒人们作为中国人自豪激动的回忆。在北京奥运会中还涌现出了许多优秀运动员,在新浪微博中官方媒体与体育组织更多地强调获得第一、金牌冠军运动员,对于运动员记忆的建构趋向典型化、榜样化,他们被“神化”为英雄,勾勒起人们对京奥的记忆以及民族自豪感。伤不起mp3下载
2.公众补充京奥集体记忆
公众对京奥集体记忆的书写主要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个体记忆,立足于个人化的细节情感的表达。对
于北京奥运会这样的举世盛事,对于我国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以及民族自豪感的提升都有着重大关联,国家层面、官方媒体对京奥记忆的建构,影响着公众的记忆建构。在主流媒体主导,大部分公众参与的北京奥运会记忆构建中,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爱国情怀、认同感会在意识形态上保持一致。通过Python对公众发布的微博进行词频分析,再通过人工筛选,得岀“自己”“父母”“当年”“青春”等词汇。
公众主要补充了关于“个人经历京奥的记忆”。许多网友结合自己北京奥运会的经历叙述对于京奥的回忆,通过他们的经历,使得对北京奥运的集体记忆建构更加全面立体。例如@无言莫言久写道:十年前,初三毕业的暑假,那个在电视机前面看奥运会的少年,太年轻了,就一个字“稚嫩”;十年后,从电视机前站到了鸟巢水立方前面,少年时光不再,2008年的奥运不再……
五、新浪微博建构京奥集体记忆的反思
高手 胡歌新浪微博在京奥集体记忆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对京奥集体记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问题。首先,新浪微博的准入门槛低,公众发表的言论往往良莠不齐,其中很多人都是在故意蹭话题热度,而发表的内容却与京奥无关。还有很多明星的粉丝,例如一些网络水军转发刘诗诗、邓伦有关北京奥运会内容的微博,形成了霸屏,一味制造岀巨大的转发量,而忽视了发布内容的本质,大大降低了内容的严肃性,影响集体记忆的建构。
其次,有一些媒体或个人在建构京奥记忆时忽略了记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常常截取某一段较为碎片
化的京奥信息,这样不利于公众完整地了解北京奥运会的始末,而且完整的京奥记忆会被割裂成碎片。应该充分利用新浪微博,通过鼓励全民参与与协作,打造资源丰富、使用便捷的北京奥运会数字记忆资源库。
最后,新浪微博中的京奥记忆不断走向庸常化、形式化。对时效性的过度追逐、人们的浅思考与浅互动都消解了集体记忆的历史纵深感。网络中海量的信息、复杂的社会关系重构,也都降低了大事件在人们记忆中的相对重要性。2018年8月8日一过,即使是北京奥运会这样的大事件,也会在微博的狂欢与欢腾后退出集体记忆的中心画面。
六、结语
在新媒体发展愈加迅速,新浪微博逐渐成为记忆建构的场所,2022年北京冬奥会即将举行之际,如何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进行重大赛事集体记忆的建构,是未来进一步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3:37-40.
[2]何雅昕.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对“集体记忆”的建构—
—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央视新闻微博报道为例[J].新闻传播,2018(16):34-35.
[3]陈振华.集体记忆研究的传播学取向[J].国际新闻界,2016,
38(04):109-126.
[4]胡百精.互联网与集体记忆构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
(03):98-106+159.
[5]黄永春,周俞汛.奥运会开幕式中集体记忆的符号化建构[J].
西部广播电视,2014(23):12-13.
[6]高红红.网络环境下《人民日报》奥运记忆的建构[D].山西大
学,2018.
阳光兄弟
[7]张丽梅.浅析奥运会开幕式对国际文化交融发展的作用—
—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01).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