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剪影22萧友梅:
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奠基人
■  李定国
学贯中西、治学严谨又办校有方的萧友梅博士,是中国近现代音
乐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年,他在蔡元培先生主政的“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的北京大学所属“音乐传习所”执教,后来又在蔡元培的倡
议下,实际一手创办了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专的成立有着划
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就此,中国开启了系统性音乐教育的新篇章。中国
近现代音乐就此发端、进展、薪火相传。在中国百年音乐的进程中,迄
今为止所涌现的几代著名音乐家,几乎都与上海国立音专有着深厚的渊
源。这其中,除了蔡元培的正确决策,萧友梅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居功
至伟。
居提出想学习音乐的愿望,从而
也失去了这样的机会。然而也正
是青少年时代每天耳濡目染的音
乐熏陶,使萧友梅萌发了学习音
乐、走音乐之路的初心。
1900年,16岁的萧友梅只身
考入广州最早的西式学校——时
敏学堂。在学校里,曾饱读中国
传统史书的萧友梅不仅要学习历
史、地理、算术等原本私塾没有
的新科目,还要接受图画、唱歌
和体操等新式教育。其中,萧友
梅最爱唱歌,虽然这些“学堂乐
歌”都是模仿日本的样式,但对
当时没有音乐教育的中国而言,
还是相当进步的。
因为热爱音乐,萧友梅两年
后东渡日本,自费进入东京高等
师范学校附中学习,同时还在东
京音乐学校兼学钢琴和声乐。那
时,萧友梅的暂居地没有钢琴,
他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能在学校琴
房里多练琴,常常错过了学校的
就餐时间,从而只能以面包和牛
奶充饥。
正因为萧友梅的这种认真执
着的学习态度,他的钢琴技艺很
快便突飞猛进。留日期间,萧友
梅撰写了他最早的音乐理论文章
《音乐概说》,在中国留日学生
创办的杂志《学报》上连载,这
篇论文也标志着萧友梅试图系统
地理解音乐的开始。除了学业和
音乐上令人刮目相看的长进外,
萧友梅还积极参加了当时由孙中
山领导的在东京组织的革命政
党——中国革命同盟会的活动。
萧、孙两家是香山同乡,
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国到澳门行医
时,两家又是邻居,因此彼此交
往甚密。萧友梅比孙中山小十八
岁,尊他为父辈。他从小就与中壹
萧友梅1884年1月7日出生于
广东香山(现今中山)的石岐
镇。父亲萧煜增是清末秀才,他
在家中开了个私塾。萧友梅5岁
那年,随家人移居澳门。早在
1557年,就有大批的葡萄牙人在
澳门定居,1887年澳门割让给葡
萄牙后,更是成了葡萄牙及西方
国家与中国内陆进行贸易的“基
地”。当时,萧友梅家隔壁就居
住着一位葡萄牙传教士。这位洋
人擅长音乐,他家窗口时常传
沈涛老婆出管风琴的音乐,少年萧友梅
颇感新奇,总是侧耳倾听。有一
次,正当他和着管风琴在忘情地
歌唱时,被这位传教士发现,并
把他请到家里。这是萧友梅第一
次见到并触摸这件西洋乐器,内
心充满了对音乐的憧憬。但遗憾
的是,当时萧友梅并未向这位邻
李定国
乐评人
大师剪影23
山先生相熟,十分景仰他,视他为大英雄,并一直引以为豪。在孙中山的介绍下,萧友梅加入了同盟会,参加反抗满清政府的革命。他把自己租借的宿舍二楼,用作革命党人秘密集会的地点之一。每次在他家开会,萧友梅总会自告奋勇地在门口放哨,有时还会替革命伉俪廖仲恺、何香凝夫妇看管他们的孩子……
1909年夏,25岁的萧友梅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归国。两年后的辛亥革命,给他带来了人生的转机。由于当年在东京时,萧友梅为同盟会的革命活动作出过贡献,因此在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他被委任为“总统府秘书”一职,为中山先生管理起草文件。后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萧友梅不愿与其为伍,便追随孙中山回到家乡广东继续革命,并加入新成立的中国国民党。因孙中山的看好和关照,同年深秋,萧友梅又被公派赴德留学。
萧友梅选择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教育学,同时又进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理论作曲,则要归因于蔡元培。此时已辞去教育总长一职的蔡元培也来到了莱比锡学习,萧友梅一直以蔡先生为自己的楷模。教育和音乐是萧友梅留日以后最感兴趣的两大课题,那时日本音乐院校仿效的是德国的教育模式,不如索性直接赴德学习了。
莱比锡音乐学院创立于1843年,它是一所闻名世界的音乐学府,门德尔松曾担任过校长。在
萧友梅学习的年代,全校近千名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来自26个国家的留学生。各国学生交流互补,彼此都受益匪浅。
1915年夏,萧友梅结束了莱比锡音乐学院的学业,翌年向莱比锡大学哲学系提交了题为《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的博士论文。那时德国的大学有规定,有关音乐的博士论文答辩不在本院进行,而是由另一所大学负责审查。在顺利地通过了由著名音乐家胡戈·里曼主持的论文答辩后,萧友梅被授予博士学位。用外文提交音乐方面的论文而获得博士学位,萧友梅是中国第一人。
萧友梅的博士论文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乐队概说》,第二部分为《乐队乐器概观》。整篇论文从乐器与乐队及演奏形式着手,论述了从纪元前3世纪到17世纪中国音乐的变迁。萧友梅的论文里引经据典,罗列涉及七十余种汉文古籍。除了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外,还有《乐津全书》和《律吕正义》等
古代乐书。文中还使用了很多图
表,对141种打击、吹奏和弦乐器,一一作了说明。可以想象,如若不是中国人,是不可能写出这样论文的。虽然后来中国乐坛的一些人士也指出该论文有许多幼稚和不够深刻的地方,但更多的还是肯定他的探索和先驱意义。
取得博士学位后的萧友梅原定立即回国,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交通阻塞无法回国。同年10月,萧友梅去了柏林,在柏林大学他选修了哲学、教育学、伦理学、儿童心理学及音乐和美术课程,从而撰写了《中西音乐的比较》《古今中西音阶概论》等学术文章。同时他又在施特恩音乐学院继续深造,研究理论作曲、指挥及古谱读法,由此奠定了他一生的学术基础。在柏林的一年半时间内,萧友梅还观摩聆听了二百多场音乐会和歌剧演出,其中绝大多数是乐坛巨匠尼基什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演绎的贝多芬、舒曼、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音乐大师的作品。这些音乐的种子,从此深埋在萧友梅的心底。
由于战争的胶着,德国的许多城市已陷入严重的饥荒。在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1917年春,萧友梅被迫疏散到德国边境的波森农村,他除了教当地小学生音乐,还要参加劳动,种植土豆等。由于生活贫困,长期营养不良又积劳成疾,本来就瘦弱的萧友梅染上了,曾一度住院。此病从此一直困扰着萧友梅,也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随着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大师剪影241919年夏,萧友梅又回到了阔别
两年的柏林。不久,他离开生
活了八年的德国,周游考察了法
国、英国、意大利、美国等国
家,1920年3月,他坐船经旧金
山回到南京。此时的萧友梅风华
正茂又学富五车,踌躇满志想要
报效祖国。然而归国后的他却发
现国内的形势已发生巨变,广东
已不在孙中山的控制下。于是,
萧友梅奔赴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
平。而他去北平的另一个重要原
因,就是为了投奔、追随心中的
偶像,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
培。
萧友梅一到北平就与蔡元
培先生取得联系,从而迅速地与
北大旗下的音乐研究会建立了来
往。应蔡先生之邀,很快又在
北大音乐研究会创办的《音乐杂
志》第3期上,发表了题为《什么
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
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
达的原因》这篇掷地有声的重要
文章,社会反响强烈。从此一发
不可收,他接二连三地在《音乐
杂志》上发表了许多振聋发聩、
令人耳目一新的论文,引领着当
时的人们对音乐新的认知和思
考。
蔡元培非常看重萧友梅的
才华和人品。萧友梅来到北大不
久,蔡元培便邀请其分别担任哲
学系和音乐研究会的讲师。萧友
梅是中国在欧洲接受过正规音乐
教育的第一人,又是蔡校长的爱
将,因此他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中
的威望很高,深得大家尊敬。萧
友梅在音乐研究会除了教世界音
乐史外,还新开设了和声学一
课,学习者趋之若鹜。翌年,萧
友梅又在该校中文系开设了普通
乐理和初级和声学讲座,他希望
选修这两门课的学生必须会弹钢
琴或风琴,若不会则可去音乐研
究会补习。萧友梅的本意是想让
自己的讲座与欧洲的音乐学校具
有同等水准,但在百年前的中
国,西洋音乐教育才刚起步,确
实有些勉为其难。即便如此,北
大学生还是踊跃报名聆听萧友梅
的各种讲座,据说听课学生总数
达一千多人次。
其实,早在萧友梅归国之
初,他就向教育部提议建立专门
音乐学校的设想。当时的教育总
长范源廉,是萧友梅留日时的同
学,两人关系甚好,但由于政府
财政困难,连国立学校教员的工
资也难以支付,要想新办学校,
简直是天方夜谭。
1922年5月,实际负责音乐
研究会教学工作的萧友梅提出建
议:让该会升格为学校的一个
系,公开招生。一向重视音乐教
育的蔡校长和校务委员们也一致
同意,决定把音乐研究会改组成
学校直属的音乐传习所。这是中
国最早出现的音乐教育机构,在
中国音乐史上留下过重彩浓墨的
一笔。
这年夏天,北京大学所属音
乐传习所正式成立并开始招生。
传习所以教授西洋音乐(包括理
论与技术)、传承中国民乐为宗
旨,并设置了本科、师范和选科
三个类别。本科旨在培养专业音
乐人才,设理论作曲、钢琴、小
提琴、管乐器和声乐五个班级。
只要修完规定科目,积累到一定
的学分,学生能无年限毕业。师
张少华演员简历
范科则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
分甲种(四年制)教中学;乙种
(两年制)教小学。选科更是应
了蔡校长一直提倡的“有教无
类”的理念,但凡音乐爱好者,
无论年龄、种族均可参加。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的学
左右下载
府之一,历来就是官僚辈出的地
方。尽管蔡元培的改革举措吹来
了一股新风,但当时的人们对以
音乐为职业还是有所顾虑的。因
萧友梅(前排左六)与音乐传习所的师生在一起
大师剪影25
此第一年报考的学生不是很踊跃,但以后随着传习所的声名日隆,报考的竞争也趋激烈了。
传习所的课程相当完备,堪比国外的音乐院校。不仅有音乐学、和声学、作曲法和音乐史等理论课程,还开设了视唱练耳、独唱、合唱及钢琴、小提琴,还有中国民族器乐演奏等技能课程。作为传习所主任的萧友梅亲自挂帅,教乐理、和声、曲式和音乐史。另外他还聘请、起用了杨仲子和嘉祉教钢琴,刘天华教民族器乐。
这些教师都是学有所长所专的大家。杨仲子是中国最早的钢琴家之一,曾留学日内瓦音乐学院。嘉祉是苏联十月革命后流亡到北平的俄国钢琴家,他在中国就是靠教授钢琴来维持生计的。而教授民族器乐的刘天华,出生世代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其胞兄刘半农、刘北茂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人称“江阴三杰”。刘天华不仅精于各种民族器乐的演奏,还通晓西洋音乐,从而对中国民族音乐本质的认知和理解,有很高的境界。最初他来传习所任教,是接替刚去世的中国古琴、琵琶大师王心葵的空缺。在北大教授音乐的这些年里,心存鸿鹄之志的刘天华对中国民乐进行了大刀阔斧式的改革。首先他起用
刚从日本传来的简谱,来取代在中国已承袭了无数年的传统宫商调的记谱法。改成简谱后,人们读谱记谱就容易多了。这样有利于民乐的普及和推广,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其二,他又改良了许多民族器乐和演奏方
法,使人们演奏这些器乐时,能更加随心所欲地发挥技巧,更淋漓尽致地表达作品的内涵。其三,他还尝试把原本像江南丝竹形式的小乐队,改编、打造成能与西洋管弦乐队那样编制和音响效果相媲美的民乐大乐队。刘天华的这种里程碑式影响至今的改革和创举,都得到了萧友梅极大的鼓励和支持。同时,刘天华还创作了大量的民族器乐独奏和合奏作品,如脍炙人口的二胡独奏曲《光明行》《病中吟》等传承至今的经典。刘天华许多创新思想的产生和对国乐改革的创举,都是在传习所任教期间所形成和付诸实践的。他对中国民乐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探索、改革和实践,使原来中国的民乐有了颠覆性和本质上的变革,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民族音乐。刘天华做了大量基础性和创造性的工作,成就了当今中国民乐的格局和方向。
中国流行音乐的鼻祖黎锦晖,也在北大音乐传习所学习、熏陶过,曾受过萧友梅耳提面命式的教诲。北大的音乐传习所分设中乐和西乐两个部分,并一直奉行着包容一切音乐形式的开放态度。其中,中乐又有古乐、雅乐和通乐三类组成。在通乐里又分区域划为“潇湘乐组”“长白山乐组”“内蒙新疆乐组”等等。黎锦晖在担任潇湘乐组组长时,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培养了不少新人。同时他也学习吸取了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并从中受益终身。然而在中国音乐传统中,民歌和曲艺历来不受重
视,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洋音乐渐被推崇,黎锦晖他们所学习、演奏的民间风味浓郁的音乐更难成主流。但萧友梅却非常鼓励,他认为音乐应该百花齐放,不能一枝独秀,这样更有利于整个音乐的全面发展。正是在萧友梅的支持下,黎锦晖锲而不舍地博采众长,运用中国民族民间戏曲的音乐元素,借鉴、融入西洋音乐的样式和节奏,创作了很多扎根民族沃土、有鲜明中国特的作品,最终自成一格,开拓引领着中国方兴未艾的流行音乐。
民国时期的小提琴第一人谭抒真,早年也在音乐传习所学习。1922年,从青岛考入北平汇文学校的谭抒真,在了解了有关传习所的情况后,特地登门拜访了萧友梅,表达了自己想要学习小提琴的愿望。起初,萧友梅以为他只是小提琴的初学者,便派了传习所的一位老师负责教学。谁知,谭抒真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在家乡跟随白俄音乐家学习过小提琴,琴艺已相当出众,这位老师根本教不了。知情后的萧友梅爱才心切,旋即寻遍整个北平城,为其请来最好的外籍老师,悉心培养。当然,谭抒真也没辜负萧友梅的厚望,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执着努力,终成长为一代小提琴大师。几年后,谭抒真又去萧友梅创办的上海国立音乐院深造。毕业后,成为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中最早聘用的华人演奏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出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主管学校管弦系教学工作。在他主政的时
大师剪影26代,上音培养了一大批承上启下
的管乐、弦乐演奏大家。
传习所在每个学期末都会
举行一场学生汇报音乐会,雷打
不动。1926年初夏举办的师范科
毕业生音乐会上,有位叫吴伯超
的学生格外引人注目,他除了用
钢琴独奏门德尔松的《随想回
旋曲》外,还用琵琶独奏了名曲
《平沙落雁》,并担任学生大合
唱的领唱。萧友梅对吴伯超青睐
有加,认定他是个从事音乐教育
的人才。一年后,他带着吴伯超
一同到上海创办国立音专。打那
后,吴伯超一直跟随萧友梅从事
音乐教育、不离左右。抗日战争
爆发后,上海国立音专曾一度一
拆为三,一部分留在上海的,仍
由萧友梅主政,直至他去世后由
李惟宁接班。另一部分像其他高
校一样迁至内地,在重庆青木关
又建分校。其余的则由吴伯超带
领,去南京另创国立南京音乐学
院,他是首任院长,著名歌唱家
温可铮就是该校的毕业生。1949
年初,吴伯超乘坐“太平轮”从
上海去台湾,途中与货船相撞沉
没,船上千余社会名流富豪无一
生还。
在吴伯超那届师范科毕业
音乐会上,有位选科生萧福媛
(萧友梅的妹妹)出人意料地参
加了压轴表演。她在传习所管弦
乐队的协奏下,演绎了莫扎特的
第23号钢琴协奏曲的终乐章,赢
得大家好评。萧友梅有一个哥哥
和,以及同父异母的两个弟
弟、十个妹妹。当时他在北平,
与哥哥一家及继母和弟妹们一起
过着大家庭的生活。萧友梅一直
动,这支乐队一定参与演出,深
得师生的欢迎。
北大传习所管弦乐队在成
立五年间,光单独举办的音乐会
就多达四百多场,上演过很多观
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世界名
曲,如:贝多芬的《田园》《英
雄》交响曲,舒伯特的《未完成
交响曲》,德沃夏克的《新世界
交响曲》等等。这些音乐会都是
由萧友梅亲自排练、指挥演出
的,连上演的曲目也都由他选
定。
1925年3月12日,一代革命先
驱孙中山留下“革命尚未成功”
的遗嘱,在北平逝世。萧友梅悲
痛不已,在葬礼上演奏了他作曲
的《哀悼进行曲》,表达了他对
这位伟人的无限崇敬和思念……
如今已很少有人知晓,《卿
云歌》也是由萧友梅作曲的。此
歌的歌词取材于上古时期流传下
来的《尚书》中的同名诗歌。相
传功成身退的舜帝禅位给治水有
功的大禹时,君臣百官一齐吟唱
《卿云歌》,展现了一幅政通人
耶稣为耶路撒冷哭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清明画卷。
萧友梅把古古香的歌词配上西
方样式的曲调,音乐优美、朗朗
上口。
孙中山的去世,加剧了国内
各派系和军阀间的争斗和矛盾。
女星名单很快,革命党人开始北伐。此时
的北洋政府因政治状况的变化和
长期持续的财政危机,以节约开
支为由,把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
平九所国立高等院校,合并为
“京师大学堂”,由当时的教育
总长刘哲出任校长。并校时,刘
哲认为,“音乐有碍教化、且与
鼓励督促侄女和妹妹们好好学习
音乐,勤练钢琴。那时的西式教
育已开始普及,唱歌和体操教师
也日趋不足。于是,北平女子高
等师范学校在1921年便设立音乐
和体育专业,早于北大的音乐传
习所,虽然仅限于师范教育的范
畴,但开展专业音乐教育,在国
内尚无先例。萧福媛正是该校的
第一届毕业生,后来又来北大的
刘嘉玲案真相
音乐传习所当选科生。萧友梅的
侄女萧淑娴也有极高的钢琴演奏
天赋,萧友梅因而鼓励她去报考
女子师范音乐系。但萧淑娴的内
心更热爱绘画,其父又希望她能
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但最终,
萧淑娴还是听从了叔叔的意见,
考入北平女子高师学习钢琴,以
后又到上海国立音专继续深造,
成为中国著名的钢琴演奏家。
从传习所成立的第二年,
萧友梅就组织了传习所附属的西
洋管弦乐队。起初建立的是六人
的室内乐队,由两把小提琴、一
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一支
长笛和一根单簧管组成。翌年又
扩展到有15人组成的小乐队,增
加了圆号、长号及一组定音鼓,
并增强了弦乐、木管的编制。不
久,萧友梅又把天津海关原赫德
乐队中的中国演奏员招至麾下,
使自己乐队的门类和编制更齐
全,更接近一支正规的双管乐
团。萧友梅还有意招募收编原哈
尔滨交响乐团中的部分演员,
但终因财力不济而未果。这支经
过不断扩编和重整的乐队,在萧
友梅的指挥调教下,进步神速,
积累了一大批人们喜闻乐见的经
典名曲。但凡学校有大小庆典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