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孙浠伦【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音乐欣赏中感性与理性的理解,以及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在音乐欣赏中的地位及作用来讲述音乐欣赏的意义所在。通过解析音乐欣赏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后,让人们感悟到应以怎样的方法和心态去欣赏音乐。
【关键词】音乐;音乐欣赏;感性经验;理性经验
一、音乐欣赏中的感性经验
音乐欣赏的感性经验,指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音响所发生的感知和体验活动
1.何为“感性”。感性,就汉语构词法上讲,是“感情性质的、感觉性质的”。
暖暖 歌词心理学上说“感性”。在心理学上讲,“感性”简指感觉知觉,是认识活动的初级阶段。如感觉对比:吃糖后吃橘子,橘子分外酸。
哲学上说“感性”。哲学,即揭示出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存在与思维的关系的科学世界观和认识论。柏辽兹落水成曲,舒伯特推磨成调,在哲学的立场上解释,即思维与存在的
关系。
文学上说“感性”。在余光中《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向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
2.音乐欣赏中的感性经验。欣赏者欣赏一部音乐作品应当具备的四种心理活动,即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判断。
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音响感知,是指通过欣赏者的听觉而获得对于音乐音响及其结构形式完整的接受。有些音乐使人兴奋或松弛,有些使人狂怒,有些如微风一样轻抚我们,这些感性经验是欣赏者通过音乐音响对乐曲整体,包括乐曲结构、音变化等把握后所感受到的。
女拳主题曲
欣赏音乐还要通过音响感知较准确地体会到作品的情感内涵。在音乐欣赏中,有些是靠平时经验积累而成的直接情感体验。有些可以在音乐以外的文字因素,如歌词、标题中到依据,或凭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等去领会音乐作品的情感。
综上可知,欣赏者必须通过对于具体音乐音响的听觉感知和基本情感体验等感性活动,才能进一步达到对乐曲的深刻理解。
为内蒙古喝彩②爱情转移伴奏想象联想。音乐欣赏的感知和体验活动构成了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材料。如柴可夫斯基《悲怆》交响乐的末乐章,它表现一种悲伤压抑的感情特征,人们在欣赏时可通过标题“悲怆”,以及该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等非音乐因素的提示,由这种抽象的感情特征联想到具体的感情内容:它反映了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对人生意义和社会前途感到迷茫的思想感情。但实际上这段音乐并没有也不可能描绘出俄国知识分子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人们之所以有那种感受,是因为他们由音乐中的感情回忆起以往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而引起的类似感情。这种想象联想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在理性指导下进行的一种显意识的过程。
二、音乐欣赏中的理性经验
1.何为“理性”。理性,一般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或发展活动。其与感性相对,指处理问题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的态度。其特点有:冷静的态度,对于紧急的事或物能够不紧张且熟练的操作和处理;全面的认识,对于人、事或物能够从多个方面去了解再总结;详细的分析(含人事物),当事态紧急时一般从主观上去分
析而避免事态扩大;后果的预知,它是根据从感性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解和总结并换位的客观分析、判断、推理的结果,等等。
2.音乐欣赏中的理性经验。音乐欣赏中,不仅应进行生动具体的情感体验,而且也需要进行准确深刻的理解判断。
当欣赏者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性经验而达到的对其内涵意义的把握时,他已做到了“理解”。这一过程中,除了听音乐以外还有赖于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的标题、时代背景、创作思想以及音乐表现手段和方法的了解和分析。
三、音乐欣赏中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音乐欣赏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作为审美对象的音乐作品也绝不仅仅是一个认知对象。情非得已歌词
1.从活动主体的目的性来看。在欣赏音乐这项活动中,主体的首要目的是通过听觉去获得感性体验而不是借助理性去求得认识。例如,我们知道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写于法国大革命时期,乐曲充满着革命的激情和对英雄的赞颂等,但假如我们从未听过这部作品,上述知识就仅仅是一些知识而已,我们拥有了这些知识却不等于欣赏了音乐。由此可见,
音乐欣赏作为一种感性直观活动的本质是不容改变的。
2.在对客体的认识上讲。音乐欣赏的目的不在于精确地把握这种物质现象的客观性,而是要在某种现象上充分的展现自身的内在感受。月中的嫦娥、银河边的牛郎织女,这些传说都毫无科学性可言,但人们却借这些臆想中的对象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据此得知,音乐欣赏带给人们的感性体验,是高于感官刺激之上而又超越了理性认识的一种最高层次的心理活动。
四、结语
高尔基曾说过:“当你听音乐时,你会忘记这是白天还是晚上,忘记自己是老人还是小孩,忘记一切。”正是音乐能激起感情的浪花,拨动心灵深处的心弦,因而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感性的审美体验才是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6.
[2]周世斌,樊其光.音乐欣赏·声乐.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1.
[3]吕建国.大学心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08.
[4]徐飙.艺术欣赏[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