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学摇滚第34卷第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4 No.1 2013年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n.2013
诗意流失后的颤栗
——余华《颤栗》的写作符号解读
椒房殿董淑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爱乐团摘  要:余华在《呼喊与细雨》反复提到“恐惧和颤栗就是人的至善”这句名言,在小说《颤栗》中,余华甚至不惜笔墨,成篇累牍地诠释他对“颤栗”的感悟。余华对“颤栗”情有独钟,文章结合小说文本,探寻人物“颤栗”的生命内涵。
关键词:余华;《颤栗》;孤独;欲望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3)01-0037-02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小说不是作家的忏悔,而是对于陷入尘世陷阱的人生的探索。”
[1]生活世界里的人们激情而又莽撞的开启着人生的冒险旅程。以小说的方式表达命运的思考,用虚构的人物审视走过 的人生是许多小说家创作的宗旨,作家余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欲望的、想象的、记忆的生活”[2]在他的笔尖流淌,表达对命运的情有独钟。其写于1991年的《颤栗》就在现时与回忆的交错叙述中,借人物之口描摹着尘世中的芸芸众生的生之困惑。
一诗意流失后的颤栗
董小吉他简谱余华是一个热衷于书写人生命运的作家,在《颤栗》中他用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他笔下的人物周林在欲望的煎熬下,如趋光的飞蛾,在人世间到处扑撞。一封过去的信、两封马兰的来信、交谈、沮丧、勾引、颤栗等现实种种将人物勃发的情欲,来自下意识的原始冲动,生活中到处泛滥的偶然性,以及对生活构成支配作用的那可怕又荒诞的命运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感叹命运的残酷。
曾经让无数少女争相献身、吸着昂贵的牡丹牌香烟的诗人周林,在掌声和簇拥中自由驰骋的诗人,十二年后只能潦倒的啃食抽屉里的干面包、穿着磨破袖管的毛衣、在水果摊贩蔑视与不屑中用一个硬币乞求干瘪的桔子。优越与崇高早已远离周林,43岁的他,二十年来企图用5000册书堆砌的优越与崇高早已是风雨飘摇。在岁月的流失中,他被大众流
收稿日期:2012-09-18
作者简介:董淑朵(1974-),女,江苏连云港人,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放,流放到没有阳光的苍白的深秋,感受生活的消极和内心的疲惫,原来活着是这般艰难。一个无人给他写信,他也不知该给谁写信的过气诗人只能在每天两次触摸信箱的灰尘中期待原始冲动带来的颤栗。
生活不仅流放了诗人,也流放了诗人的仰慕者追逐者。曾经两手交叠站在街道对面的梧桐树下深情的看着周林的纯洁动人的马兰,十二年前用工整稚嫩的字在浅蓝的信纸上给周林写信,复杂的叠信方式让周林很不耐烦。十二年后,马兰在一张“停经五十天,请妇科诊治”的病例的反面,马虎潦草平淡的给周林回信。再次看到周林时,像个工人一样叼着香烟,随手扔到地上,粗鲁地踩踏。臃肿的身躯只有在跳跃时才可看到一丝轻盈。这个三十多岁的单身女人左手夹着香烟,右手拿着电笔,神奇的让电变成了熊熊燃烧的火,同时又不用去交电费。嘶哑的嗓音、剧烈的咳嗽、繁琐而又漫长的化妆让周林的眼中出现了一堵斑驳的旧墙。这堵墙横在周林面前,也横在读者面前,作者面前。没有诗意的真实的生活,还有那无法驱赶的比但丁《神曲地狱篇》还要疯狂的欲望。诗情泛滥的岁月也如福克纳《我弥留之际》中卡什对父亲的评价“一副小人得志、趾高气扬的样子,假牙什么的一应俱全”充满着虚伪。远离诗歌的生活变得粗俗不堪,一地鸡毛,满园红杏。在物欲充斥的今天,人们更加怀念那个12年前富有诗情的周林,怀念那个全民爱诗、有诗的年代。因为“诗歌是人类最后的童话,最初的预言,是天真的沉醉,是崇高的昭示”[3]。没有诗歌的深秋,人们只能目睹曾经风光无限的诗人如同光秃
郎嘎拉姆花花整容到什么程度了秃地树木伸向广袤的天空,向风倾诉内心无尽的悲凉。正如余华所说“这似乎就是人生之路,经历总是比回忆鲜明有力”[4]。今天,生活已只存在于一些仅靠温情支撑着的琐碎的小事中。而这些温情琐碎的小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