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湮逝的黄梅——小记录制百段黄梅戏经典唱腔始末
秦之
【摘 要】@@ 录制百段经典黄梅戏唱腔是一项浩大而繁重的工程,其创意与动议始于2007年初,安庆市黄梅戏会馆与大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邀请了资深黄梅戏音乐、理论的专家及学者凌祖培、马自宗、王敏、程学勤、王小亚、陈华庆、何成结等进行论证并参与实施完成这项工程.
【期刊名称】《黄梅戏艺术》
【年(卷),期】2009(000)003
【总页数】2页(P32-33)
【作 者】命中注定庾澄庆秦之鳄鱼泪
黄思瑞【作者单位】
the hunted【正文语种】中 文
录制百段经典黄梅戏唱腔是一项浩大而繁重的工程,其创意与动议始于2007年初,安庆市黄梅戏会馆与大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邀请了资深黄梅戏音乐、理论的专家及学者凌祖培、马自宗、王敏、程学勤、王小亚、陈华庆、何成结等进行论证并参与实施完成这项工程。
黄梅戏的声腔艺术早已为广大听众所熟悉,随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唱响海内外,一部部优秀的剧目凭借着优美的黄梅戏音乐倾倒了无数观众和听众,使黄梅戏从地方小戏一跃跻身中国五大剧种之列,成为安徽宝贵的文化财富。
进入新时期以来,黄梅戏录制了大量的音带和像带,发行全国,对黄梅戏的传播和黄梅戏声腔音乐的积累和传唱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这样和那样的原因所收录和发行的声腔资料中,除一代宗师严凤英、王少舫等老艺术家于五、六十年代摄制的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外,大多作品都是改革开放之后,经音乐工作者谱曲演唱的,是经过较大改进与改良的,具有较强现代意蕴的优秀唱段。这样就使我们产生了一些疑问,六十年代以前,安庆地区一市十三县黄梅戏的演出市场是十分昌盛的,十余年十几家剧团上演了数百出传统和新编的黄梅戏剧目,这些剧目中,有没有好听但因久不演唱而被人遗忘的唱腔与唱段?而自二、三十年代就以唱腔、唱功著称的那一代黄梅戏老艺人
所创作的优美声腔都有哪些?如黄梅戏传统三大看家戏《乌金记》、《鸡血记》、《告漕》中三位陈氏是青衣花旦唱腔的重中之重,解放前是以能否演唱这三位陈氏来衡量青衣花旦的水平和价值的,这些唱腔现在还有多少人会唱?是否已经遗失殆尽?为此,在黄梅戏会馆和大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资助下,我们决定在一市八县进行广泛的田野调查。
自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先后采访了怀宁县89岁的老艺人李桂兰(他是黄梅戏仅存的最后一位男旦),太湖县的早期生角演员严肃,桐城市的严云林、金淑兰、江兴峰,望江县帅根元等老艺人,对黄梅戏的早期声腔艺术进行了摸排与梳理,对所谓“府调”、“怀腔”、“龙腔”、“弥腔”等唱腔特点进行了探寻与比对。虽然调研时间很短,采访工作也属浅层次的,但是收获仍是颇丰,特别是在这些老人的指点下,我们收集到一千多分钟的老艺人原唱声音资料,这对我们继承、再现、传播黄梅戏优秀传统声腔的帮助将是不可估量的。
一个剧种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重要标志,是独特的地域方言及由方言衍生的音乐唱腔。黄梅戏发源地与发祥地——安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文积淀,戏曲土壤自明清以来,一直十分丰盛。早期的黄梅戏前辈艺人,吸收了灯会音乐、宗教音乐、民歌、道情、佛调以及
徽调、高腔、采茶戏等音乐元素,创造了黄梅戏“花腔”及“平词”两大腔系的音乐,一代代的前辈艺人们在乡村草台上,舒心快意地用声音刻画着剧中人物,酣畅淋漓地用演唱抒发着自己的情怀,调整、提高、再调整、再提高,一首首优秀的唱腔唱段日趋规范和完美而流传开来。黄梅戏界中有这样一句戏谚:“黄梅调十腔九不同,各唱各的调,各唱各的音”。这说明原生态的黄梅戏唱腔是很丰富的,它随着每个艺人对剧情的体会不同和语言上的差异而有着丰富的创造与变化。因为过去的演员就是曲作者,他们的演出过程也就是音乐的创造过程。他们的创作往往是在原有唱腔的基础之上,紧紧地结合着语言和戏剧的情绪而将唱腔加以丰富和发展。日积月累,在许多老艺人身上都保存了或多或少的具有独特风格 的 唱 腔 ,“府 调 ”、“怀 腔 ”、“龙腔”便是早期形成的各具特的代表性唱腔。
我们这次收集到的原唱音带中,有“府调”的代表人物潘泽海演唱的《何氏劝姑》,有“怀腔”的代表人物阮银枝演唱的《鸡血记》,有“龙腔”的代表人物龙甲炳演唱的《描药方》,有早期黄梅戏班主琚光华演唱的《天仙配》,经过反复聆听、品味,我们真的十分折服,前辈们真的很了不起,这些具有强烈地域特的唱腔是那么好听、耐听、动听,沁人心脾,前辈们的行腔、发声是那么的科学、精致。当我们把这些录音放给中央电视台来安庆拍摄《黄梅戏》专题片的导演组听时,几曲唱罢,一众导演半响无语,总导演马侃喃喃地
在一起在一起是什么歌说了一句:“太震撼了!黄梅戏还有这样唱的,真的好听!”
步步惊心韩国收视率黄梅戏声腔音乐的高速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治上彻底翻身的黄梅戏艺人对党对政府感恩戴德,他们怀着强烈的报恩心态,投身“改人、改戏、改制”的政治运动之中,满腔热情地与政府派来的新文艺工作者合作。这样,一大批音乐工作者如入宝山,仿佛置身于无限丰富的矿藏之中,他们中的代表人物王兆乾、王文治、时白林、凌祖培、方绍墀、王敏等在黄梅戏音乐海洋里,尽意遨游,探寻宝藏,收集、提炼、加工提高,创造了大量的名腔名段,使黄梅戏音乐在较短时间内,有了巨大的质的飞跃。直至1966年前,安庆市、县黄梅戏专业院团,经音乐工作者整理加工的黄梅戏大、小剧目数百出之多,其中大量的唱腔、唱段十分优秀,传唱一时,至今还为知音者回味不已。经音乐改革后的《天仙配》、《女驸马》更使黄梅戏声腔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黄梅戏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戏当之无愧地跨入中国五大剧种之列。
由于十年浩劫的破坏,黄梅戏声腔音乐的发展迟缓、停顿甚至倒退。进入新时期以后,不少身怀特唱腔的老艺人已先后辞世,建国初期的那些才华横溢朝气蓬勃的新文艺工作者也都步入老年,许多优秀的黄梅戏音乐资源已然消逝,无从寻觅了。为此,我们更感到我
们所进行的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挖掘、抢救黄梅戏声腔资料,保护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黄梅戏艺术工作者的责任,将濒临失传的原生态唱腔和经音乐工作者谱曲加工的有独创性的优秀唱腔精选出来,进行重新录制,以便传承和传播,奉献给广大听众,奉献给全社会。
经省、市专家、学者的反复论证与选择,一百首经典唱段被精选出来,这之中有早期艺人的原生态唱腔,有建国后至1966年创新的唱段,也有新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根据伴奏形态分为三打七唱类、小民乐类、大民乐类、混编乐队类四种类别进行录音进唱。
安庆一市八县以唱功见长的专业演员参予了这项工程,加上特邀湖北方面的演员,参加录音进唱的演员有三十多人,并约请了在声腔艺术上有较高造诣的老演员斯淑娴、饶庆云、胡静、潘启才等全程教唱、指导。自2009年3月23日开始进棚,9月15日结束,历时半年,一百首久违了的经典黄梅戏唱腔的录制工作全部完成。
三年时光,数十人的勤奋工作,安庆市黄梅戏会馆、大家文化有限传播公司无私且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套百首被命名为《寻湮逝的黄梅》音碟终于录成,即将发行上市,我们欣喜,我们激动,谨以此献给历代黄梅戏界的前辈先贤,献给爱护扶植黄梅戏的党和政府及
社会各界,献给中国安庆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献给新中国六十华诞,祖国和谐、昌盛,黄梅戏就会香飘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