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的价值观教学《长亭送别》
    高中语文课程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三维动态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思维和不竭的探索精神,是新课程教学理念引导下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思索与探究的问题,在这里,笔者想就《长亭送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我在等待
  一.质疑与思辨
  长亭古柳,斜阳日暮,泪染襟袖,伯劳东去,当我们带着学生深入文本,回到那个旷远的时代,从别离的诗意和莺莺愁肠百结的迷惘中黯然神伤、蓦然回首时,有的同学不禁会问,崔莺莺与张珙两意缠绵,山盟海誓,又何必在意这短暂的别离,秦少游不是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吗?距离正可以检验爱情的纯度,思念在时间的长河中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也许今天的别离就是明天最美好的回忆!又何必“听一声‘去也’,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更不必用“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来伤害自己最心爱的人,表达对爱人的不信任,对真情的亵渎。“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莺莺如此执着于自己的爱情,她又为什么对自己的爱情如此没有信心呢?她在担心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和我的学生们展开了十分激烈的讨论。
爱她没得救
  二.探究与发现
  通过对文本的再品读与同学们的分组探讨,对于“莺莺担心张珙移情别恋”(学生语)的心理,主要有下列几点共识:
  首先,莺莺与张生的婚约一再遭到莺莺母亲的反对,旧时代的婚姻靠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求的是门当户对,崔母虽暂时同意了,谁知道是不是缓兵之计呢?
  其次,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张珙必须考上状元这一前提之上的,但张珙是不是一定能考上状元?所以,婚姻对于莺莺来说是一个未知数。
  还有,封建时代,妇女地位十分低下,男子三妻四妾并不违反封建伦理道德,可能还是成功人士的一种无形的标识。“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女子往往执着于爱情,而男士在封建观念的驱使下,迷恋异乡花草并不鲜见,陈世美秦香莲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红楼梦》中众多女儿的眼泪莫不是最好的明证。
  最后,更有学生指出,崔莺莺与张珙的爱情属于一见钟情类,相互了解并不深,感情基础不太牢固,张生若遇到他乡的李莺莺、王莺莺岂不动情,何况张生还较轻狂(文中“凭着胸中之才,视
官如拾芥尔”即是明证)。
  看来,莺莺与张珙的爱情悲剧性的成分多于喜剧性的成分,同学们对婚姻、爱情、人生又多了几分认识,那么当爱情不期而至时,我们又怎样正确地对待它呢?
孙楠歌曲
  三.历史与现实的契合
  “爱是不能忘记的,但我们决不能成为爱情的奴隶”。同学们各抒己见,慷慨陈词,“泪水只能获取别人的同情与怜悯,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有独立的人格与尊严,要有独立的人格与尊严,就必须趁着青春华年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说到这里,更有同学吟诵出了著名诗人舒婷的两首诗:
单向的爱  神女峰(节选)
  美丽的梦流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
  神女峰是屹立在江边悬崖上的一座小山峰,有着美丽而忧伤的传说。这块耸立在巫峡江岸上的山石,作为女性坚贞的化身备受礼赞,千年传唱。但诗人舒婷将她从落寞凄清、空洞无声的漫长岁月中解救出来,第一个从女性生命的角度揭示出这个爱情传说的悲剧性质,对男权意识作出了颠覆性的改写,颠覆了千百年来的关于忠贞与背叛的古老诠释,是血肉之躯的女性对于被顶礼膜拜的残酷荣耀的清醒弃置,表现出对爱情婚姻中“正统”道德的反思与批判。弘扬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格的觉醒,只有用人的尊严和价值作为标准,才是判断文明和进步的真正准则。
  同学们又进一步列举舒婷的《致橡树》对传统爱情观进行思辩。《致橡树》在对传统的巅覆中表明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爱情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致橡树》)
羽泉邓超奔跑  同学们都认为:爱是建立在独立的人格与伟大的事业之上的,人不能因为爱情而迷失了自我,消解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理想的追求。
  最后,我提到了热播电视连续剧《新结婚时代》中顾小西父亲的一句话,顾子川说“一个男人失去了事业就什么也没有”,我要说“一个人失去了事业就什么也没有,更别谈爱情”。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通过对传统观念的探究与反叛,我相信同学们对爱情与婚姻一定有一些独到的认识,他们的情感取向与价值观也许就在这样的熏陶中慢慢走向理性与崇高。
 
  陶兴国,语文教师,现居湖北云梦。本文编校:黄碧斋
>anthony call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