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的发展现状与保护传承初探 刘若英的歌
作者:程思琼
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14
        摘要:本文从徽剧的起源谈起,对徽剧的声腔、表演形式、行当、伴奏乐器、戏服和脸谱进行介绍,并结合徽剧当下的生存现状提出笔者对其保护和传承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徽剧; ;渊源; ;爸爸妈妈听我说现状; ;保护; ;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5;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A;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4-0149-02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形式多样。安徽是一个地方戏大省,戏曲品种多种多样,如皖中皖西的庐剧、凤阳三花之一的凤阳花鼓戏、芜湖的梨簧戏、五大戏曲之一的安庆黄梅戏等,其中徽剧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戏曲种类之一。
        一、徽剧和京剧的渊源
小三你歌词下载        有人说,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是京剧之母。徽剧原名徽调傅程鹏和程愫夫妇(徽戏)、二黄调(安徽地方戏),曾在南方各省广泛流行,至于为什么说徽剧乃京剧之母,这可从清代四大徽班进京说起。无论是徐柏森的《民间文化对戏曲的影响》中还是卢巍-《中国戏剧年鉴》中都曾提到:清朝乾隆五十五(心肝宝贝任贤齐1790年),为弘历皇帝庆祝80大寿,以安徽籍艺人为主的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等徽班在浙江盐务大臣的征召下相继入京演出。彼时的北京,秦腔十分的流行,徽班入京后,秦腔的地位便由此逐渐被取代,徽腔成为了北京剧坛的主流。清朝道光至咸丰年间,徽班开始尝试运用北方语言演唱来贴合北京人的口味,逐渐向京腔演变, 最终,徽剧二黄调与汉剧西皮调的合流,象征并意味着京剧正式诞生了。京剧继承了徽剧的剧本、脸谱及舞台表演艺术,甚至在声腔、伴奏音乐上也秉承着徽剧的传统。所以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徽剧是京剧之母
        二、徽剧声腔
        明代,余姚、海盐、弋阳、昆山是全国最流行的发展最迅速的四大声腔,在正德、嘉靖年间,这四大声腔相继流入到徽州。弋阳腔是最受徽州众喜爱的声腔,弋阳腔用人声帮腔,伴奏乐器用金鼓铙钹,按节拍敲打,十分贴近普通老百姓,徽州艺人们为了扩大和
增强了原作剧本表现生活的能力,使弋阳腔的唱法更适合当地平民百姓的口味,在演出中加入当地的杂人土语,并增加大量解释性字句,连唱带说使之更加通俗易懂,唱腔上在原有的徽州语音声调的基础上增加了道白(即中国好声音的歌曲名单),同时也结合了弋阳腔的特点这样一来,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声腔——“徽调徽州腔。徽州腔的产生约在明嘉靖年间,至万历而盛行。当时人们对戏曲的欣赏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符合老百姓口味的以弋阳腔、徽州声腔为代表的戏曲,另一种是符合文人口味的以昆腔为代表的戏曲。昆腔为代表的戏曲一字数转,温文尔雅,以丝竹为伴奏乐器,剧本文词也十分艰深,十分受文人雅士的喜爱。当时一些流域在外的徽商以听昆腔为时尚,专门蓄养家班演唱昆曲。随着主人回到徽州,家班也会跟随到徽州演出,这样,徽州腔和昆腔产生碰撞与交流,徽调一变为四平调。四平调是后来四大徽班进京时所唱的主要唱腔,又被称作为二黄平板。清代时期徽州腔进入了全面繁荣的阶段,特别是是在康熙乾隆年间,从扬州地区徐尚志的老徐班,汪启源、程谦德的家班,江春的德音班、春台班等等都能看出当时徽州腔的繁荣,徽商的推动和提倡也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