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图片
戈壁母亲红教育基地开发探析
摘要:兵团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发展延续。建设兵团红教育基地就是为兵团红文化赋予有形有质的载体,就是对红基因的显性传承,对光荣革命传统的赓续。无形的革命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需要通过物质载体去传承、去弘扬,才能释放育人活力。本文以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126团戈壁母亲红教育基地为研究对象,经过实地观察、人物访谈、文献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其发展现状,并针对其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开发措施,望能促其发展,亦望能给其他教育基地提供借鉴。
关键词:红教育基地,兵团,戈壁母亲,开发
红文化之兴起既赓续了中华传统文化,也传承了革命文化、中国特社会主义文化,能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支撑中华文化强大自信。随着革命、建设实践的深入,在兵团区域延展出内涵丰富的兵团红文化,“戈壁母亲”精神就诞生其中。“一代代‘戈壁母亲’让曾经的戈壁荒滩有了代代相传的生命,让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有了绵延不断的传承。” 也才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一、“戈壁母亲”红教育基地形成过程和内涵
(一)“戈壁母亲”的由来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招收150名女兵,她们于西进部队洪流中徒步行进新疆茫茫戈壁。接着,“八千湘女”、一万山东女兵以及各省青年妇女开进新疆茫茫戈壁。面对戈壁严寒酷暑、漫天风沙、艰险贫困,她们以赤诚热情毅然扎进屯垦戍边事业,用强烈信念战胜退缩心理,坚持坚守一生,为建设稳固边疆、建设新中国作出巨大贡献。于茫茫戈壁滩上,拓荒创业、诞儿抚女,她们被誉为“新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七十多年来,她们始终视兵团精神为“传家宝”,在守护边疆、凝聚团结力量、推动经济前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7年,系统反映兵团生活的电视剧《戈壁母亲》(由韩天航小说改编)在央视上映,引起反响强烈,让很多人了解了兵团戈壁母亲这一特殊体,胸怀宽广、善良、坚韧、豁达、乐观、自立自强的“戈壁母亲”伟大形象和其丰富精神内涵得以广泛传播。“戈壁母亲”这个温暖而富有力量的称呼广为人们知晓。
(二)126团“戈壁母亲”红教育基地的由来
韩天航,电视剧《戈壁母亲》的作者和编剧,是新疆兵团小说作家体的代表之一,坚持以“源于生活”的创作精神讲述兵团故事,为兵团人树碑立传,为传播弘扬兵团精神、兵团文化尽己任。1963年,韩天航到第七师126团参加支边工作。在新疆多年的寓居生活中,他见证了兵团的历史变迁,扎根兵团进行文学创作,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的兵团人物形象,肯定与歌颂了兵团人精神生态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126团被韩天航亲切地称呼为自己的第二故乡。艺术来源于生活,可以说,“戈壁母亲”的原型就来自于韩天航生活之地——126团的广大妇女同志。此剧热播,经过韩天航先生的许可和授权,首先实施了126团戈壁母亲广场工程建设,成为独具军垦文化特、传承兵团精神的一大亮点。
2014年,126团对军垦历史遗迹进行修护,对军垦文物进行抢救性收集,并将原126团四连办公室和部分民居进行保护性改建,建立“戈壁母亲”旧居,以场景重现、文物展览等方式带人们重温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军垦战士,尤其是“戈壁母亲”们的生产、生活场景。
2016年,126团投资44万元增加建设戈壁母亲廉洁文化示范点。随即筹建 “9·25起义”纪念馆,打造“戈壁母亲”广场,塑像打造“纪念馆”,利用当地美术资源筹建“戈壁母亲”展览馆和美术馆,改建韩天航旧居等,连点成线,形成了“戈壁母亲”红旅游景区。
随后,126团派文化工作者到北京观摩学习,维修废旧工业园区,将兵团发展史上各类符号性题材设计成金属雕塑,把兵团成长过程中工业发展的旧面貌保存下来复原成展览馆、将各类传统工业景观改造成半景化造型区、将老工业特以博物馆的方式呈现,打造成主题统一的文化创意园。2015年首次对外开放,为全兵团首个兵团工业渐进史主题景点,以兵团工业浓缩、属于兵团的“798”誉名。
为盘活基地资源,传播品牌,126团联合七师打造“戈壁母亲”文化艺术旅游节。2022年6月,“戈壁母亲”文化艺术旅游节在126团开幕,为期五天,游客不断。126团以“喜迎党的二十大 溯源戈壁母亲文化 传承军垦芳华魅力”为主题,安排了精彩的歌舞表演、情景剧等节目,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兵团儿女激扬青春、无私奉献、屯垦戍边、团结奋斗、收获幸福的军垦精神。活动现场还设立了特美食小吃街,各式特小吃应有尽有。“戈壁母亲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为当地文化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如今126团已成为“中国军垦文化之乡”和“戈壁母亲故乡”,戈壁母亲文化创意园文化艺术气息浓厚、人才众多,“戈壁母亲”系列文化产业已成为兵团军垦文化品牌代表之一。
(三)“戈壁母亲”精神内涵
通过筹建、丰富基地馆、园,支持和发展本地艺术创作的方式,126团戈壁母亲教育基地向人们展示军垦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尤其突出“戈壁母亲”们虽身处荒凉戈壁,直面艰难险阻,但坚毅中饱含乐观,勇敢中蓄满温暖,在艰苦岁月中形成“勤、忠、俭、容”为内涵的戈壁母亲精神,给新一代兵团儿女们以丰富的精神滋养。
王红权星的家世在滚滚戈壁屯田垦荒,其任务艰巨无比,其时间极其漫长。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硬仗,灼灼烈日、漫漫黄沙、无垠戈壁、碱滩沼泽,数千年来,几乎没人敢想能从这里长出粮食。伟大的“母亲”们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情,以生命蘸汗水,用血肉之躯于荒凉戈壁中划出历史的印迹。此极端艰苦中,无强烈信念不足以支撑奋斗的生命,她们赋坚韧予荒凉,系伟大于平凡,创下了新疆的众多“第一”。“戈壁母亲”将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艰苦的屯垦戍边史。
二、“戈壁母亲”红教育基地面临的问题
“戈壁母亲”红教育基地以“勤、忠、俭、容”的戈壁母亲精神为文化主题,打造而成的研、学、游功能兼具教育基地。基地主体为六馆、两场、两中心和一园一居。比较有特且大家较为认可的是纪念馆、文创园、展览馆、美术馆。以“戈壁母亲·大爱耕心”为文化定位,
全面规划,投资90余万提升城镇整体基础设施建设。至今,126团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已形成对周边兵团、地方具有一定辐射作用的教育基地。目前限制其发展的问题有:
1.地理位置和人口限制
126团地理位置较为偏远,位于车排子垦区“风头水尾”,处于水、电、路“三到头”的团场,土地、人口方面亦无优势,限制了红教育基地的开发和充分使用。
2.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126团戈壁母亲教育基地属于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依赖财政投入作为建设资金来源。在建设和管理费用上呈现入不敷出的尴尬局面。缺乏健全的配套设施,未形成文化产业链,缺乏创收来源,缺失发展能力。管理者缺乏资金筹措的创新理念,未尝试衍生项目,难以从社会上获得公益性捐赠或资助,基地谋求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社会参与度的不足,尤其是市场要素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导致部分资源处于沉睡之中,没有转换为产业优势并惠及地方百姓。
3.缺乏创新和智能技术投入
展陈方式落后、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智慧服务功能不足。仅靠搜集到的老旧劳动工具、旧物品、枯黄的扉页和模糊的笔迹,既难以给人形成足够的视觉冲击力、文化吸引力和情感渲染力,又无法令参观者轻易体验到每一件珍贵文物背后的重要价值。此外,基地展陈的文物信息内容与现代化的智能传播形式脱节,会直接阻碍更广大众通过数字传播手段来共享线上文史资料所蕴藏的红文化精神内涵。
4.产业发展理念不足
杨伶俐 程兰
注重“大兴土木”,缺乏衍生红文化产业,比如开发独具特的红文化纪念品、小商品等。推出富含兵团红文化内涵的相关产业,不仅有利于形成系统产业链,增加创收能力和活力,还有利于基地精神层面的宣发和感染。
5.同质化内容影响竞争力
以楼堂馆所为建设重点和主要形态,与其他兵团红教育基地内容雷同,易出现审美疲劳。同时存在深度体验项目少,产品开发比重小,游客参与度较低问题,很难搞提升基地特和竞争力。
刘阳是谁
6.品牌宣传渠道单一、影响力不足
126团对于戈壁母亲红教育基地和红文化的宣传主要集中于官方渠道,比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电视台、第七师电视台等,而利用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宣传少,在青年中传播效率、效力需提升。
三、126团“戈壁母亲”红教育基地开发建议
一是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推进景区建设标准化,加快形成产业体系。加强对旧场馆的维护,改建配套会议室、活动园区、报告厅、停车场等场所。新建特餐饮、娱乐设施,鼓励农家乐、民宿、露营、篝火、车队、徒步等拓展相关业务,孵化培育以红旅游为主题的营利性企业。坚持红旅游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当地人民的理念,支持、倡导126团众参与食宿、娱乐、旅游商品等经营服务。飞轮海专辑
二是与教育培训融合发展。开发面向学生体的红教育培训市场,鼓励社会培训机构策划推出一批代表性的红夏令营、冬令营等产品,利用节假日开展红体验教育和研学活动。支持企业打造红文化主题拓展训练营,承接各类团队建设培训项目。规划当地转业
星月神话、退伍军人,开拓兵团集中封闭式军训基地,为有需求的学校提供“一揽子”新生入学专业军训服务。同时,以“弘扬和传承兵团精神”为主线打造具有基地特的系列精品教育培训课程。课程侧重点要不同,例如可以和家风、作风、兵团精神、胡杨精神相结合,根据“戈壁母亲”不同场馆主题设计不同形式课程。在拥有大量课程资源基础上,加强与周边兵地的联系,寻求与各地教育局、组织部、机关工委、团委、学校等机关、企事业单位沟通合作,使基地成为专业化、常态化的丰富性红培训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