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解读
最好听的dj
作者:***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5期
        摘 要: 文章从时代背景、内在逻辑、创作特点等方面解读贝多芬《“热情”钢琴奏鸣曲》,挖掘这首钢琴奏鸣曲的艺术价值,为学习和演奏该作品提供理论支撑。想飞的自由落体mp3
        关键词: 贝多芬 《“热情”钢琴奏鸣曲》 时代背景 内在逻辑 创作特点
       
        钢琴家、教育家汉斯·吉多·范·毕罗(Hans Guido Von Bulow,1830—1894)曾说:“如果把巴赫的四十八首《平均律古钢琴曲集》比喻为《旧约全书》的话,那么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应该就是《新约全书》了。”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顽强、坚韧的生命气息,那是源自贝多芬生活的体验,是他的血肉和灵魂,是他终其一生创造的产物。其中,第二十三首钢琴奏鸣曲“热情”(Op.57)更是脍炙人口,从它诞生至今,几乎每一位钢琴家都演奏过这部作品。
演员李婷
        本文对《“热情”钢琴奏鸣曲》的时代背景、内在逻辑、创作特点等进行了探究解读。
林心如爱浴
        一、作品的时代背景哥哥 你好坏
        《“热情”钢琴奏鸣曲》于1804年开始创作,完成于1806年,属于贝多芬第二创作时期的代表作。这一时期是贝多芬创作的鼎盛时代。有人说,这一时期是他“英雄主义”创作时期,因为此间他所写的大部分杰出作品,如《“英雄”交响曲》、《“黎明”钢琴奏鸣曲》,歌剧《费黛里奥》,等等,都带有强烈的英雄主义彩。
钮承泽黑道        1804年是贝多芬心境沉重的一年,这其中有对拿破仑称帝的彻底失望,有双耳失聪的疾病摧残,有爱情生活的痛苦挫折,有个人内心的极度孤独,而所有这些也许构成了产生伟大悲剧性作品的主观要素。贝多芬叛逆的性格使得他一直在同命运进行着抗争。他认为,无论贫富贵贱,只有自我才是精神的主人和音乐的主宰。在经历重重磨难之后,他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升华,从而将个人的命运置于巨大的社会变革中。贝多芬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中的最后一位,他不仅受到了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熏陶,而且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巨大影响。音乐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大幅度的情感表达令人震惊,他对人类情感世界的开拓,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人。他从广大人民中汲取意志、
激情,把自己的全部天才投入到为理想实现的斗争中,充分体现了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的大无畏精神。这一切无不体现在他所钟爱的《“热情”钢琴奏鸣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