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学习辅导
第一节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本节主要内容:
一、婴儿感知觉发展研究的方法
婴儿不能用语言向成人描述出自己的感觉或知觉,也不能以熟练的行为对刺激作出反应。所以我们需要使用一些特定的方法,让婴儿“告诉”我们他们所感觉到和知觉到的东西。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反射法
新生儿出生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一套完整的无条件反射装置,包括吸吮反射、抓握反射、觅食反射、瞳孔反射等。只要给予适宜的刺激,就能引出相应的无条件反射。所以当一个刺激出现时(如一盏强度适中的灯打开),如果婴儿有无条件反射(瞳孔变小),说明婴儿能感觉到这个刺激(“我已经感觉到光的刺激了!”)。如果某个刺激未能引出新生儿相应的反射,
我们就很难断定新生儿是否察觉到了当前刺激,也许他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从而抑制了反射行为。
(二)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当一个新异刺激出现时,婴儿会产生许多身体变化或反应,比如头部或眼部运动、呼吸或心跳频率的变化。但如果同样的刺激反复出现,婴儿的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直到完全消失。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习惯化的过程。此时,如果再出现一个新的刺激,婴儿可能产生新的条件反射,这个过程被称为去习惯化。
(三)视觉偏好法
所谓视觉偏好法是指研究者同时给婴儿呈现至少两种刺激,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的一个刺激更感兴趣邓文迪是谁还在这里。范茨用这种方法做了很多关于婴儿的形状知觉与视觉偏爱的研究。在他的实验中,同时给婴儿出示两个图案,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如果婴儿看两个图案的时间不一样长,说明他们可以区分两种不同的刺激。
iceking
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婴儿的感觉能力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婴儿已经有了听觉、视觉、温度觉、触觉和痛觉等重要感知觉能力,这里我们将主要介绍听觉和视觉。
(一)听觉
在新生儿出生之前,他们的听力就已经在发育了。新生儿的听觉已经有了相当好的发展。
婴儿更喜欢高频率的声波、悦耳的音调、动情的声音。所以妈妈们会不自觉的使用这种高频声波和他们的宝宝说话,因为妈妈们发现,这样的交流更能吸引她们的宝宝。张杰的新专辑
你怎么舍得让我的泪流向海婴儿对语言的识别非常敏感。用习惯化与去习惯化的方法发现,婴儿可以辨别出语音之间的细小差别,如“ba”和“ga”、“ma”和“na”等等。两个月的婴儿可以辨别同一个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调。4个半月的时候,听到有人叫他们的名字时,婴儿就会准确地将头转向声音传来的方向。6个月的时候,婴儿已经开始能对特定的声音产生特定的反应了——他们对声音赋予了意义(妈妈问“灯在哪里?”6个月的宝宝会立即转头看灯)。这为孩子语言的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婴儿对乐音的感受能力也发生得比较早。2个月的宝宝已能安静地躺着听音乐,到6个月,
婴儿已开始在听音乐时伴有强烈的身体运动。1.5到2岁的婴儿会跟随音乐节拍“跳舞”。
(二)视觉
1. 视感觉
婴儿出生前便有光感。用强光照射孕妇的腹部,发现胎儿会闭上眼睛。新生儿的视觉能力是各种感觉能力中是最低的。他们只能看清距离自己20英尺远的物体(正好是母亲喂奶时母亲和孩子脸的距离)。在出生后的最初两个月里,新生儿的视觉能力稳定地提高。
3个月大时,婴儿能像成人那样对物体双眼聚焦,6个月的时候,视敏度大约为成人的20/100。2岁时婴儿的视敏度就基本接近成人水平了。
新生儿看到的世界是彩的,只是他们在区分蓝、绿、黄以及白上存在困难。婴儿对彩的感觉能力发展得很快。2个月的婴儿就能从整个光谱中对颜进行辨别。3、4个月就表现出对某种颜的偏好。
2. 视知觉
婴儿在视知觉方面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婴儿逐渐学会辨别形状和图案,并产生了对图案和形状的视觉偏爱;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6、7个月后,婴儿产生了深度知觉。阿鲁阿卓情深意长
深度知觉是判定物体与物体之间以及物体与我们之间距离的一种能力。吉布森等人精心设计了一种装置——视觉悬崖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用一张表面是钢化玻璃板的大桌子,中间放一个隔板,玻璃板被隔成两侧,在隔板的一侧玻璃板下面直接贴放一块格子布(看上去很浅,似“浅滩”),而在隔板的另一侧,格子布放在地上(看上去很深,似“悬崖”)。实验中,被试(6.5—14个月的婴儿)被放在中央的隔板上,然后让他们的母亲分别从“悬崖”的两侧招唤婴儿,想办法引诱他们爬过两侧的玻璃板。研究者发现,多数7个月的婴儿在面对“悬崖”时都会心跳加快、回避悬崖,而且这种倾向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说明他们已经有了深度知觉。而2个月的宝宝在面对“悬崖”时,心跳会减慢,这说明他们对“悬崖”很感兴趣,但并没有害怕——他们已经注意到“悬崖”,但还没有深度知觉。
(三)知觉整合能力的发展
知觉整合能力是指能够根据一种感觉特征,确认另一感觉通道所熟悉的刺激物或形式的能
力。例如当你听到某个朋友说话的声音时,不用看,能够猜出他是谁。知觉整合能力实质上就是将各种感觉整合在一起的能力。
1. 视觉和触觉的整合 
婴儿已能整合他们的视觉和触觉信息,研究者给婴儿戴上一种特殊的眼镜,婴儿透过这种眼镜会看到很多肥皂泡(其实是一种幻觉),而当他们伸手去抓的时候却抓不到任何东西。结果,当婴儿抓不到他们看到的物体时,会很沮丧,甚至哭闹。这说明,他们的视觉和触觉是相通的,视觉和触觉的不一致会让他们感觉到不舒服。
2. 视觉与听觉的整合 
3-4个月的婴儿已能将声音与各种景象联系起来,他们甚至能利用景象和声音的共同特征,如时间同步性,来推测景象和声音具有相同来源(如摇动的风铃)。七个月的婴儿能整合视觉和听觉的情感表达信息,如将高兴或愤怒的声音与说话者的高兴或愤怒的表情对应起来。
总之,婴儿已经开始整合各种知觉信息,但只有当婴儿的某两种感觉(如视觉和听觉)都
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知觉整合才会有更好的表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注意和记忆的发展
本节主要内容:
一、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广度的变化
注意广度是指将注意力保持在特定刺激或活动上的能力。年幼儿童的注意广度很小,他们不能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于某一项活动上。即使是儿童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看电视,2-3岁的儿童也会经常四处张望,到处走动,不能很好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容易受到干扰,而且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儿童的注意广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在整个幼儿期,由于儿童大脑中调节注意的区域——网状结构,尚未完全髓鞘化,因此,幼儿注意保持的能力不强。
(二)选择性注意
注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选择性,它是指筛选种种刺激,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的能力。幼儿还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受无关刺激特征的吸引而导致分心。这种能力在儿童期会有着稳定的增长。
注意的计划性也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注意的计划性是指儿童可以提前想出行动的顺序并根据预定目标集中注意的能力。只要任务是熟悉的、不太复杂的,学龄前儿童就可以制定计划并按计划行事。例如,4岁的儿童就会在玩耍的地方有计划地寻某个丢失的东西,他们会将之定位于他们最后看到东西的地方和发现丢失的地方。不过,如果任务复杂,幼儿可能难以决定行动的顺序;或者是即使有了计划,他们也经常执行不了重要的步骤。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额叶的成熟和网状结构的髓鞘化,幼儿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越来越强,他们注意的选择能力也会越来越好。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早期发展
婴儿记忆的早期迹象表现于他们对刺激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中。当婴儿已习得了某个刺激时,他们就不再注意这个刺激(习惯化);而当新刺激出现时,婴儿会将新刺激与已习得的刺激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不相匹配,注意则会再度出现。所以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是婴儿的一种记忆现象。
婴儿的记忆能力还表现于条件反射的形成中。新生儿有很多无条件反射,在这些反射基础上,新生儿产生了很多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这都说明孩子对强化物有了一定的记忆能力。如见到妈妈或听到妈妈的声音,3个月的宝宝就开始做吸吮动作,这说明他记住了妈妈的样子和声音。
记忆的发展还表现在儿童的模仿行为中。婴幼儿有与生俱来的模仿能力。出生不到七天的新生儿就已经能够模仿成人的许多面部表情,如吐舌头、张嘴闭嘴。但这种模仿更像是一种反射能力。16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延迟模仿,他们喜欢模仿情感反应,如笑和欢呼,以及高强度的滑稽动作,如跳跃、摇头、用拳头砸桌子等,这些说明他们已能再现别人的表情了。到29个月,婴儿则更喜欢模仿工具性行为,如做家务和照顾自己,他们的模仿更具有自我指导性。这说明他们已经能再现整个情境,而且他们会将这些反应指向他人、动物或者玩偶。
(二)记忆的提取:再认、回忆
再认、回忆是记忆提取的两种主要方式。再认在婴儿期就己经出现了,回忆是在两岁左右逐渐出现的。幼儿早期回忆要落后于再认因为再认依靠感知的发展,而回忆依靠表象的发展。感知在婴儿出生后就已经开始发展了,而表象在1.5~2岁才开始形成。另,回忆比再认要求更多更主动的复述策略,还要求为了恢复正确的线索而必须在记忆仓库中进行更多的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