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奇 李海鹰 幕后领唱广东流行音乐30年
2010年10月20日 南方都市报  作者:赛芊芊
  陈小奇坚守广东,他相信广东仍然是最适合流行音乐生长的地方。 
“祝福北京2008——李海鹰作品巨星璀璨大型交响音乐会”海报。 
东北警花门  李海鹰任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开闭幕式音乐总监。 
  陈小奇年少时买不起乐器,用挑沙子的钱买了第一把小提琴。 
  广东乐坛至今仍有自己的独立地位,陈小奇功不可没。 
广州名片风云人物系列之文艺篇 总第228期 候选名片227期
陈小奇 李海鹰王力宏大城小爱
提名辞
  陈小奇、李海鹰是广东流行乐坛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在内地流行音乐界,陈小奇堪称南方流行音乐教父,李海鹰是名副其实的“跨界音乐大师”。
索引
  陈小奇、李海鹰都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他们一个走,一个留,一个去北京发展,一个坚守广东乐坛。《我不想说》、《涛声依旧》、《九九女儿红》使陈小奇成为“南派流行乐教父”,《弯弯的月亮》、《七子之歌》、《爱如空气》让李海鹰风靡了大半个中国,最近的亚运歌曲评选又把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唯心
面朝大海南风骀荡
  当我们平静下来回忆往昔时——此处的我们仅指平民,剔除各类名人、偶像、特立独行的
lol米娅天才或者隐者——我们常常能看到旧日光影里的自己,缓慢而茫然地行走着,在1980年代前后的大街小巷。我们不认为自己能成为万元户,不认为近两年工资能调一级,不认为能顺利弄到电视机票,不认为彩宽银幕电影里会出现接吻的特写镜头。而国营商店里出售的进口机械表,多半是塑料机芯,千万别上当。
  作为彼时歌者,往生的陈汝佳,已经没什么人记得他了,记得他的人也几乎不再提起他。时至今日,我仍固执地认为,如果在同一个舞台上,其他如毛宁、杨钰莹、那英、李春波、甘苹、陈明,或者还有其他什么人,统统得靠边站。无他,这个外表有些阴柔的广州仔,才是真正在前台代表广东流行音乐的领唱者。
  而在后台代表广东流行音乐的领唱者,则有两位,陈小奇,李海鹰。
爱的罗曼史吉他独奏  岭南一地,杰出之士汹涌。单论乐坛,冼星海、马思聪就足以傲视海内。但以南粤品格,怎能坐吃山空裹足不前?所以很快就出了陈李二位。
  莫言时势造英雄,英雄岂非常常推时势。
  没错,那时歌带很容易就能卖出百万盒,那时众比较宽容,那时粮食少,大家都不怎么挑剔。
可是,即便那时,能享大名者,也不过九牛一毛屈指可数。陈李以王者姿态在1990年前后统治内地流行音乐,后来的论者曾给出了典雅空灵说、文化底蕴说、三栖贯通说,如此等等。上述都正确,可未必都是本质说。
  我这个行外人,给出的是海妖说。这两位爷是妖怪,南海里的妖怪。《涛声依旧》和《弯弯的月亮》,逆势而成,纯乎妖刀神来之作。两个广东的糙老爷儿们,潜藏淬炼,一出手便天下震惊而一时景从。这并不费解,他们与生俱来就携带着收纳百川的岭南气度,携带着争先天下的粤海雄心。他们才情横溢却懂得收敛,他们善于审时度势伺机而动,他们知道如何让别人舒畅,他们也不亏待自己。只要你不矫情,你就是他们的服务对象。“流行”这俩字,不是谁都能绕过的。这张网太大了。
  广东人民的网很大的,全国人民已领教很多年了。
  往昔那些微薄的时光影子,却能顽强地盘踞于心灵之中。因为那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大时代,平淡如吾侪,沉默的生活表象之下,同样是暗流潜涌,惊涛骇浪。一旦击发——回头去看——真的是震铄古今。这一点儿也不夸张。那时大家共同追求三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而管控精神范畴也是三大件:小说(含诗歌)电影流行音乐。这六大件让大家顿悟:原来,世界竟然是这样
运转的。
  陈小奇李海鹰横空出海,他们刷新的不仅是流行音乐,还有人民众的生活方式及观照未来的方式。
  海妖用入世改变世界。
           □赛芊芊
人物志
陈小奇从文艺青年到南方流行音乐教父
  陈小奇出生于广东普宁,在梅州长大。他自小与音乐结缘,从某种程度可以说,音乐贯穿了他的大半生。他在一篇名为《岁月如歌》的文章中形容自己的童年是一首温馨的童谣,青少年时期是一首忧郁而迷惘的歌,大学时光是一支激昂的励志歌,而现在正谱写着甜蜜的恋曲。
大学时光,诗歌与音乐交错
顾长卫和蒋雯丽
  1972年,陈小奇高中毕业以后被分配到离梅县60公里的平远县当了梅县地区第二汽车配件厂的铸造工人,在那里一呆就是六年,工厂的生活总是单调而刻板的,他的工作是混合铸工,平时做翻沙工,制作沙模。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陈小奇如愿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就在此开始。
  陈小奇和几位诗友一起创建了此后延续许多年的中大“紫荆诗社”,那时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大学四年的光阴,他是在诗歌与音乐的交错中度过的。真正让陈小奇与音乐走到一起的转折点是毕业分配的时候,本来已联系好的毕业接收单位——花城出版社在最后一刻取消了名额指标,幸亏在招收单位的名单上发现了中国唱片社广州分社的名称,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个单位还有房子可分,陈小奇于是忐忑不安地踏进了唱片工业的大门。
孙泰英图片
创作2000首流行歌曲,《涛声依旧》唱响大江南北
  70年代末期,毗邻香港的广州成了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桥头堡和根据地,遍地开花的音乐茶座与音像制品以迅猛之势急剧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陈小奇开始了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第一首处女作的名字叫《我的吉他》,后来又陆陆续续地为各个唱片公司创作了约两千首歌曲。在这些作品中,让他最为偏爱的是“现代乡土系列”歌曲,亦即融合了古典诗词
的意境与现代诗歌技巧的带有浓郁民族风格,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质与精神的那些作品。
  1990年前后,他开始尝试自己作曲,他写了《敦煌梦》、《灞桥柳》、《烟花三月》、《九九女儿红》等歌曲,这期间最成功、影响最大的还是《涛声依旧》。
坚守广东,《高原红》延续音乐梦想
  1995年,已经调任太平洋影音公司总编辑和副总经理的陈小奇,遭遇了事业上最大的一次挫折:旗下的大批歌手纷纷北上,随着广东乐坛形势的恶化,他开始感受到一种无助的悲凉。也曾想过北上,也曾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他相信广东仍然是最适合流行音乐生长的地方。新世纪之初,他创作的《高原红》和《又见彩虹》同时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前者催生了著名藏族歌手容中尔甲并已成为各地卡拉OK的热门曲目,后者则被选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运动会会歌。这两首歌的成功,不仅让他在困境中重拾自信,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坚持的价值,延续了陈小奇的音乐之梦。 
李海鹰从小提琴手到“跨界音乐大师”
  李海鹰1954年生于广州。父亲是中山人,母亲是东莞人。他从小喜欢音乐,很早就开始显露音乐才华。1970年,16岁的他进入了广州粤剧团,当上了小提琴手,并担任词曲创作。5年以后,他成为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政治部文工团的小提琴手兼创作员。这期间,他被送到广州星海音乐学院作曲进修班学习了一年半。1982年底到1997年3月,在他担当广东音乐曲艺团创作员的这段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自1997年4月起,他担任了广东电视台的音乐总监,音乐事业在之前的基础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