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花庭会》秀出戏曲的经典性-精选⽂档
从河南曲剧《花庭会》秀出戏曲的经典性
【阳调】
张:是何⼈⼋岁上⽗丧命?是何⼈⼗岁上母丧⽣?
⾼:⼋岁上我的⽗丧了命,⼗岁上母亲娘命丧⽣。
张:是何⼈在家中⽆吃⽤,是何⼈流落到⼤街中?
⾼:⽂举我在家中⽆吃⽤,每⽇⾥乞讨⼤街中。
⼀段酣畅淋漓的唱词,两⼈激烈的情感交锋,配以河南曲剧中多变灵活的阳调旋律,道出了⼀段男⼥主⼈公爱恨交加、情思缠绵的爱情故事。这是河南曲剧《花庭会》(⼜名《对花庭》)中的⼀段对唱,也是曲剧艺⼈张晓凤的代表之作。如今⼤型的戏曲演出中,已少有对传统《花庭会》这⼀戏曲故事的搬演。或许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当下传媒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名家名段、符合时代号召的新戏改编占据着戏曲舞台。但是这段经典优美的对唱却在戏迷百姓中间久唱不衰,尤其在河南曲剧的流⾏区域,南阳、洛阳等地。可能是因为它的曲⼦节奏紧凑,可能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情感故事。我虽⼗
分热爱家乡戏曲,也熟记很多的戏码,这段⽿熟能祥的唱词也听过多次,但却对该故事情节甚为陌⽣。⼀次偶然的机会,从⼀位⾮遗传承艺⼈那⾥听到了《花庭会》这个戏曲故事,相继⼜在“河南省⾸届戏曲观摩会演剧本选”中看到了曲剧《花庭会》的剧本。我便开始注意到这⼀出久未在⼤型舞台上演的改编⾃明传奇《珍珠记》的折⼦戏
《对花庭》。我不仅开始喜欢这个感⼈的爱情故事,⾯对着经典,我更明⽩在当今社会的⽂化历史条件下,戏曲艺术要想发展,留得住经典,除了其⾃⾝的审美价值外,还需要更多的促动⼒,需要更多新颖的、多元化的形式来保留戏曲,发展戏曲。
何为经典?经典就是历经岁⽉的洗礼,经历世代的传袭,但其摄⼈⼼魄的魅⼒丝毫不减。要想留住经典,使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拥有强⼤的⽣命⼒,我们⾸先必须清楚被称为经典的艺术的价值和美。我们不妨来共同欣赏⼀下河南曲⼦传统戏《花庭会》,以⼀段经典的折⼦戏来管窥我们传统戏曲艺术的魅⼒所在。除河南曲剧外,黄梅戏、莆仙戏等兄弟剧种都有对此故事进⾏改编和上演,但曲剧《对花庭》仅选其中“相会”⼀出,故事情节改动较⼤。
⼀、故事情节增改,使之曲折离奇,⼀改痴情⼥⼦负⼼汉、⼀夫⼆妻的故事结局
从元杂剧四折⼀楔⼦、⼀⼈主唱的戏剧结构安排,到明传奇动辄数⼗出、上百出,任何⾓⾊都可成为主⾓来演唱的戏曲呈现形式,随着社会历史和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演绎,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地发
⽣变化。明末清初便出现了许多传奇摘选本,每部传奇只摘选最精彩的⼀两出,⾄多不过四五处,浓缩艺⼈最精湛的舞台表演,⽤折⼦戏来代替全本传奇的演出。清代以来花部戏曲勃兴,植根于民间⼤众的地⽅戏曲对折⼦戏的搬演更为普遍。如《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
《琵琶记》中的“吃糠”“祝?”等,折⼦戏的上演已经⼤范围地取代了全戏的上演。
曲剧《花庭会》根据传奇《珍珠记》中的“花庭相会”⼀折改编⽽成。剧中的⼥主⼈公由传奇故事中的王⾦贞改为张美英,丈夫⾼⽂举由⼀个⼊赘于王家的落魄书⽣改为张美英的表弟,姑舅结亲。与其他剧种对《珍珠记》的改编、上演相⽐,曲剧《花庭会》⼜添改“双亲见休书⽓绝⾝亡”“张美英⼊京寻夫”“遇匪苏家岭”“卧病⿊店”“卖⾝相府”等故事情节,这些曲折的经历全在《花庭会》这⼀折戏的唱词中和盘托出,全由张美英⼀⼈娓娓道来。与改编的赣剧《珍珠记》全剧相⽐,故事情节更为集中,剧情更为感⼈,从全本传奇中抽出最经典的“花庭相会”⼀出来演绎,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使听众通过演员的表演、戏曲的唱词来感受⼈物的悲剧性,主⼈公的悲惨遭遇虽为上演,但观众透过剧情,联发⽆限的想象,⾃⼰为张美英的曲折经历作⼀诠释,观众⾃我内⼼的勾勒要⽐任何的舞台演绎都更⽣动、传情。
⾃宋代以来,在中国古典戏曲的艺术画廊中,出现了众多的“背亲弃妇”的负⼼男⼦形象。从最早的南戏剧⽬《张协状元》《赵贞⼥蔡⼆郎》《王魁负桂英》到今天仍然在各地⽅戏曲舞台上表现出鲜活⽣
命⼒的《秦⾹莲》《杜⼗娘》《姑苏遗恨》等,似乎戏曲舞台上敷演了多数的男主⼈公经寒窗苦读,⼀旦⾦榜题名,就抛弃了过去曾同⽢共苦的结发之妻的故事情节。很少有讲
述男主⼈公从落寞到发迹,对糟糠之妻或搭救恩⼈始终如⼀、念念不忘的故事。《花庭会》⼀改这⼀创作思路,⾼中的⽂举,即使迫于温丞相的淫威,⼊赘于相府,但不改初衷,对发妻恩念念不忘,“前庭内懒见⽼贼温丞相,绣楼上从未会过温秀英,早知做官⾝有难,光读诗书不求功名”。观众在同情⼥主⼈公的遭遇的同时,也被这个有情有义的男⼦所感动。舞台上看惯了薄情寡义的王魁,熟悉了杀妻灭⼦的陈世美,认清了⽆义之男张青云,⾼⽂举的呈现,不仅⼀改戏曲中世间男⼦多薄幸的程式演绎,同时⼜肯定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并⾮童话,对⽣活在当下浮躁冷漠⽽⼜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来说,欣赏经典的同时也应当审视⾃⼰的爱情观、亲情观。传奇故事《珍珠记》以⼀夫⼆妻的⼤团圆为结局,中间⼜穿插包拯审案的情节,是⼀个完整⽽⼜传统的故事。曲剧《花庭会》以⼆⼈相认,互诉衷肠,⽂举表明⼼迹,“任凭⾼官弟不坐,要搭救恩出⽕坑”便结束全剧,使观众深受触动的⼼还未得停息便戛然⽽⽌,永远停留在⼆⼈对唱的缠绵感情交流之中,由观众⾃⼰为他们的爱情和未来画⼀个幸福圆满的句号。
想象永远是最美好的,或许这就是折⼦戏独有的魅⼒,不仅给观众呈现最精彩的故事演绎与精湛的舞台表演,在有限的时间内,给观众留下⽆限的想象去填充舞台的空⽩,或喜或忧,让听众随⼼发挥,为之激动,为之伤怀。不论悲剧,还是喜剧,让
观众以⾃⼰的⼈⽣经历和⼈⽣感悟来体会戏曲所要传达的感情,⼜
何必要把故事的经过、结尾以创作者或改编者的意图传达给观众呢?⼆、唱词、旋律的艺术美
河南曲剧是河南地⽅戏的第⼆⼤剧种,不同于河南豫剧的板腔体,曲剧是由若⼲曲牌按⼀定章法组合成的曲牌体,唱腔优美,歌唱性强,每⽀曲牌唱词的句数、字数、⽤韵、平仄等都有⼀定的格式。曲剧的念⽩和唱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性、旋律性和韵律性,⼜平直简朴、委婉哀转,民间多有“苦曲剧”的说法。殷嘉恩
例如本⽂开篇中的⼀段对唱,运⽤曲剧【阳调】的曲⼦,语⾔直⽩,通俗易懂,衔接紧密,⼀问⼀答,节奏鲜明,感情激烈,在有限的唱词中,就给观众介绍了⼆⼈早年故事的来龙去脉,字字传情,毫不嗦,同时⼜让⼈不禁为张美英感情的付出与悲惨的遭遇动情落泪。唱词朗朗上⼝,压拍和韵,极易吸引观众的听觉,调动观众的感情与戏中⼈物同伤同悲,以极强的叙述节奏扣⼈⼼扉。唱词中多押eng、ong韵,易于表达⼈物的沉着镇静、严肃⽂雅。既表现出张美英怒⽽不愠,不失⼤家闺秀的⾝份,同时⼜使得唱词铿锵有⼒,令⼈闻之动情。
⼜如《花庭会》中“藏诗”⼀段,张美英写诗压于书下:
⾼照明灯读书帷,⽂章夺得天下魁;
举步能把鳌头占,夫⼈灵⼭不回归。
张良辞主不为⾂,美⾊不贪报母恩;一个字代替dj
英雄得志须当报,提醒世上⽆义⼈。
⽂举来到花庭发现是两⾸藏头诗“⾼⽂举夫,张美英题”之
帮帮我爱神下载后,便⽣疑是否恩来到。“藏诗”⼀段的表演,不仅增添了戏曲的⽂学性,为⼀贯以通俗易懂、注重舞台表演⽽缺乏⽂学艺术性的花部地⽅戏增补添⾊,同时⼜衔接剧情,为故事的进⼀步发展作⼀铺垫。可以说是剧作家在改编曲剧《花庭会》中的创造性的⼀笔。
除唱词外,《花庭会》的曲调选⽤了曲剧中如【阳调】【哭阳调】【清板坡】【诗篇】【扭丝垛】等这些中⼩杂牌(⼩调),它们均在百板以下,这些⼩调声韵清凉,灵活多变,随⾼就低,舒展⾃如,可塑性⼤,表现⼒极强。特别是在表现⼈物悲伤、⾝世凄苦的调门运⽤中,更能显现河南曲剧“苦、伤、美”的⾳乐魅⼒。
如戏中⼆⼈还未识破⾝份,张美英向⾼⽂举禀明家世的⼀段唱词:
张:【⼩汉江】状元爷你稳坐百花亭,听奴把家中事细说分明,俺家住涿州府……
⾼:涿州什么地⽅?
张:范阳⼩县。
⾼:可是住城?可是住乡?
张:俺离城⼗⾥地张家⼤营。
⾼:你⽗是谁呀?
张:容禀:⽼爹爹他姓张名叫伯⽟,⽼母亲⾼⽒慈善有名。
这段张美英⾃报家门的唱词,如泣如诉,回忆起⾃⼰远离的
家乡、⽓绝⾝亡的⽗母,内⼼难以压抑的痛苦和悲愤涌上⼼头。【⼩汉江】曲⼦忧郁哀伤,多发中低⾳,往往表达⼈物内⼼极度悲伤的情感,所以叙述性的唱词,配以【⼩汉江】曲调,再由张晓凤⽼师声情并茂地演出,把张美英那种悲切切、凄惨惨的内⼼世界,表露得淋漓尽致。
三、经典重温,愈久弥⾹
像曲剧《花庭会》这样经典的传统折⼦戏,简单的舞台设计、传统的程式表演、淳朴古⽼的传统曲剧停不了的爱刘德华
⾳乐,看似⽆法给⼈以新鲜感,但慢慢欣赏,你会发现表演者不瘟不⽕的演唱、⾏云流⽔般的动作、质朴清新不夹杂任何歌曲或外来⾳乐元素的曲剧唱腔,⼀桌⼀椅,唱念做打,就是这些最简单、最原始的表演⽅式会让你真正感觉到戏如⼈⽣、⼈⽣如戏,⼩⼩舞台包罗世间万象。
很多⼈难以解释⾃⼰为什么会如此眷念家乡戏曲,除去其旋律唱词的优美、舞台呈现的视觉享受,我想或许也是长辈们⼉时的回忆,或许也是远在异地浓烈的乡愁。与其说热爱戏曲的观众们追求的是艺术美,还不如说他们更执着于追寻精神美、情感的享受。他们愿意透过戏曲的搬演,思念家乡,思念亲⼈。他们愿意与剧中的主⼈公⼀道,体会⽣活的喜、怒、哀、乐。所以,被称为我们中国⽂化象征的戏曲艺术,只要有着⼀不知所以然但却疯狂爱着它的⽗⽼乡亲,不论其在当下的社会是否占据着主流,戏曲艺术在传统⽂化中的卓越地位不会有丝毫的动摇,因为它是美的艺术,植根于民间⼤众的艺术。
四、融时尚流⾏的、多元化的娱乐元素于戏曲的传承
戏曲是⼀门表演的艺术、演唱的艺术,是⼀种动态的⽂化形式,⾔传⾝教、⼝⽿相传是其独特的传承⽅式。只有扩⼤戏曲的受众范围,使更多的⼈愿意学习和传承戏曲,融古⽼经典的戏曲艺术于当下的社会⽣活,才能使戏曲去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经久不衰。
众所周知,在河南地⽅戏曲的宣传与发展中,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栏⽬作出了巨⼤的贡献。它使
豫剧唱响了⼤江南北,并且漂洋过海,⾛⼊异国他乡。还有它连年名列前茅的⾼收视率,不得不算是众多电视戏曲栏⽬中的神话。但是对于活跃着四五⼗种地⽅戏曲的河南省来说,对地⽅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个戏曲栏⽬的努⼒还远远不够。除此之外,以豫剧为主,众打擂⽐赛的形式,虽然能很⼤限度地提⾼众的参与热情,提⾼节⽬的收视率,但却渐渐缩⼩了地⽅其他⼩剧种进⼀步发展的空间,名家名段的反复演唱与限时的擂台⽐赛,造成了戏曲艺术传播的⽚段化,长此下去,必将削弱戏曲艺术的完整性。所以除却《梨园春》栏⽬的不懈创新与努⼒,还需要更多的传播形式来实现河南地⽅戏曲的保护⼯作。如中央戏曲频道的《叮咯咙咚呛》节⽬,利⽤明星娱乐效应,寓教于乐,以实现戏曲与综艺节⽬的结合。在《梨园春》栏⽬以戏迷擂主⽐赛为主要形式之外,增添戏曲娱乐、戏曲创新与明星参与的演绎⽅式。同时,河南有些地区已经把地⽅戏曲的保护与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但由于地⽅戏曲艺⼈的匮
乏,旅游景点内单⼀的演出形式,宣传辐射⾯积狭⼩等原因,使得戏曲与旅游资源的结合难成⼤⽓候。所以,增强戏曲传播的趣味性、娱乐性、效益性是重要的,也是传统戏曲传承与保护不可缺少的成分。
“传统加现代等于不败”,⼜如天津卫视原创的⼀档全部由明星参与竞赛的季播真⼈秀节⽬。该节⽬除邀请包括歌曲、影视、⽂艺等各业界明星参与之外,最⼤的特⾊就是融戏曲艺术与歌曲艺术于⼀体、传统⾳乐与时尚旋律于⼀体,使⽤六⼤剧种,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转的戏曲元素
英文慢摇舞曲来演绎经典的流⾏歌曲,给观众呈现的是⼀台亦歌亦戏、说学⽃唱的艺术表演。如豫剧版的《⼩苹果》、越剧版的《⼩城故事》等等,改编适合某⼀戏曲剧种表演特⾊的经典歌曲,既拉近了潮流歌曲与⽼年⼈的距离,同时使得戏曲艺术⾛进90后、00后青年⼈的⽣活,更通过歌曲对戏曲的改编与演唱,⽤我们年轻⼈⾃⼰的⽅式去理解戏曲,致敬经典!暗恋99天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