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旅游文化的历史变迁
up juniors文/钱跃君
2013年01月02日,星期三
在德国,有3/4的家庭或个人每年都要出门度假至少4天,平均每年度假1,34次。当然,30,8%的人只是在德国境内(其中6,7%在巴伐利亚),其次是赴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和土耳其。48%的旅游者自己开车,36%坐飞机,只有16%坐旅游车和火车。平均度假天数为12,9天,平均每人化钱812欧元。旅游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成为欧美各国百姓头等的娱乐项目,其实经历了几百年的变迁,旅游动机、旅游文化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简略游历一番旅游的文化发展,或许也是给旅游爱好者的一番享受。
古代社会的贵族旅游
旅游最早是与休闲联系在一起的,但有休闲并不一定就有旅游。古希腊时,所有希腊人的业余时间原则上不能用在个人娱乐上,而必须用之于公众事业。好在当年的“公众事业”也包含
全社会性的宗教活动,每个人都要有一个健美的身体是神的旨意,所以体育运动也成为一项“公众事业”。奴隶主们不用从事体力劳动,但要学习和思考,要关心和投身对国家大事的争议,这之余就将业余时间都放在体育训练上。奴隶们尽管天天要劳动,但借宙斯的光,每年能有两个月“休假”去准备和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它宗教节日,这就兼有旅游与体育运动。
到古罗马时代就相对宽松些,有钱贵族一方面当然还是要关心国家大事,但业余时间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享乐一番。可惜当年的罗马人也没想到旅游,在他们看来,罗马(Roma)之外都是没有文化的蛮夷之地(Romania),有什么值得一游?罗马人就喜欢泡在澡堂里休闲,所以罗马人所到之地首先就是修建澡堂,历史上只留下澡堂文化。也有不少学者到被罗马帝国征服或打算征服的地区去考察,并留下许多关于凯尔特民族、日耳曼民族之民风的记载,凯撒大帝就亲自写下了著名的《高卢记事》,这些学者性的文章也算为广义的旅游文化留下了一笔遗产。
    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一个欧洲被分割成许多小国,所以也就出现了许多国王和皇家。当时的意大利被人看成欧洲的文化中心,谁要学习政治、科学、文化,就必须赴意大利。
月最早是16世纪的英国皇家,他们将子女送往欧洲各地、尤其是送往意大利,而且一去就是几年,这就是所谓的“骑游”(Grand Tour)。他们通常有许多人陪同,所以出游前呼后拥。如果是公主出游,还必须由公主的未婚姑姨或堂妹陪同。那些贵族子女在那里参观纪念碑、教堂和博物馆。通过骑游,小王子们在意大利接受教育,同时开阔眼界,了解各国风情和文化,学会各种语言,缔结各种外交关系,为以后继承王位、治理国家打下基础。后来欧洲各国皇家也学英国,将子女送往意大利,一时骑游文化成为时髦,蔚然成风,很快蔓延到一般的城市贵族和富商家庭。
快乐大本营古天乐
    养、甚至与是联系在一起的。各国皇家远涉几千里到气候宜人的温泉区去疗养,例如德国的四大疗养城巴登巴登、威斯巴登、巴登洪堡、巴登瑙(德语“巴登”Baden是温泉浴),都是当年欧洲皇家休假之地,都有天然的温泉与。疗养区中各国贵族云集,这刚好是从事外交和做军火生意的最好时机,所以在没有联合国的时代,旅游与度假成了各国皇家的外交事务。
    欧洲文明的摇篮。到了17、18世纪,一位艺术家或诗人,或自以为有文化修养的贵族,
如果没有去过意大利,没有在那里拜过师,就要被人看不起。艺术家丢勒、鲁本斯、甚至年幼的莫扎特,都曾远游过意大利。青年歌德已经出版了他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但成名之后想更有社会地位,就必须赴意大利游学。经济能力不够,他就向法兰克福的贝克曼银行贷款。意大利回来后,他发表了《意大利游记》,名声鹊起,马上被魏玛公爵国国王聘去担任皇家家庭教师,并因此被封为侯爵,挤身于贵族之列。当然也有异数,巴罗克时代的代表画家、荷兰的伦勃朗因为家境不好,没有赴意大利深造,结果他的画路反而不受意大利风格约束,而且超越了意大利本土的巴洛克式画家。但他无法达到丢勒等“欧洲级艺术家”的社会地位,画卖不出好价,经济上潦倒一生。荷兰大城市却争相聘请丢勒去该城市免费食宿终身,国王、商人争相订购丢勒的油画。
    纪的古典主义时期,欧洲文化又回归到传统欧洲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只是这时的希腊正在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统治之下,所以欧洲文学、艺术家无法直接前往希腊实地考察古希腊的建筑与雕塑,而只能前往意大利的罗马实地观赏古罗马建筑,前往佛罗伦茨和威尼斯等观赏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
    来自欧洲各地富有的基督徒,他们也以一生中能亲赴一次罗马而感到安慰,在那里他们
祭扫圣·彼得、圣·约翰的墓地或遗址,拜揭那里的七座教堂以赎去自己一生的罪。作为更高的愿望,他们还希望能亲赴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朝拜。那一路上甚至都不是基督教地域,遇到的土匪抢劫和伊斯兰教迫害更为严峻,还有可能在路上病倒而客死异乡。所以罗马教皇亲自安排圣约翰骑士团沿路保护和护理前往耶路撒冷朝圣的虔诚基督徒。这在当时的一般百姓眼里,与其说是旅游或朝圣,毋宁说是一次探险。
    总的说来,当年能谈得上旅游的主要是贵族,其次是城市贵族,因为当时的旅游非常昂贵。当时欧洲还没有很好的路面,旅游需要骑马而行;需要有人陪同和保护,否则会被沿路的土匪劫持。直到17、18世纪现代主权国家的产生,出现了邮路和国家管理,才使旅游略微方便一些。所以普通百姓只能世世代代被束缚在农田上,95%的人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自己的家乡。
近代社会的浪漫旅游
擦肩而过宇桐非
在十字军东征中,欧洲人长途跋涉征服中东,却给他们看到了完全有异于基督教文明的伊斯兰教文明;马可·波罗远游中国,他的游记给人们带去富饶远东的信息,吸引人们游历远
东来获取商利;葡萄牙人非洲新航线的发现,哥伦布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开始了历史新纪元。可见,欧洲文明几乎一直是在广义的“旅游”中推动的,但这些“旅游”都带有政治与经济的功利目的。直到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时期,旅游才成为一种精神性的追求。
基督教歌曲浪漫主义发端于19世纪初的英国,因为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工业革命才刚刚经历几十年,传统的农耕社会就逐步转型到工业社会,轰轰的机器声和浓浓的黑烟雾覆盖了传统的蓝天、白云下的自然生活,那是人类社会一次最大的社会与环境的突变。人们开始畏惧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害怕狭窄、紧张的城市生活,崇尚自然的浪漫主义由此而生。浪漫主义者追求大海的汹涌,追求田园般的风光,要回归自然,要寻回他们失去的感觉。起先是涌向英国海岸,后来又赴法国南部的地中海沿岸度假。他们寻那些废弃的渔港或村庄,度假的目的带有休闲与疗养。起先仅仅是冬季到欧洲南部度假(因为英国寒冷),后来又扩展到夏季也到南部海岸度假。许多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如拜伦、雪莱和慈济,纷纷游于地中海岸的法国南部、意大利甚至希腊,写下了大量关于大海的诗歌,使旅游在度假文化之上又频添了一层文学和艺术彩。
英国人旅游从“下海”又扩展到“上山”,阿尔贝斯山成了他们新的休假胜地,1857年在英国成
立了阿尔贝斯山协会,1862年与1869年先后成立了奥地利与德国的阿尔贝斯山协会。1870年人们又发现了在瑞士可以滑雪,于是从以前主要在夏季旅游,而开始了冬季滑雪休假……
英国浪漫主义经历法国而传到德国,与德国本土的民族主义结合,形成德国式的浪漫主义,即回归和眷念德国中世纪的传统生活。格林兄弟纵深到黑森国的乡村收集民间传说,布林塔诺和阿尔敏沿莱茵河岸收集民间歌谣。海涅等诗人们将这些民间传说用文学形式写成诗歌、散文,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勃朗姆斯等音乐家将诗歌谱成歌曲,荣格、弗里德利希、里希特、佛尔等将这些感觉反应在他们的油画作品中……德国浪漫主义文化将旅游与寻根联系在一起,使旅游更富有历史与文化彩,使旅游从一种生活现象而上升到一种文化现象。所以德国书籍中经常会自豪地写上:旅游是浪漫主义文化的产物。
正如歌德所描述,那些旅游者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到哪里去度假,去度假地的过程、即一路上游山玩水就已经是他们的旅游目的。本来休假只局限在贵族家庭,到浪漫主义时期工商界的新贵及其有文化背景的子女也学着贵族生活,如建造豪宅、观摩歌剧、赛马等,旅游更成为当时贵族和新贵阶层的时髦,从而数量急增,这又给商人们带来了新的商机。182
7年Karl Baedecker(1801-1859)成立了德国第一家旅游书出版社,在当时交通还很闭塞的时代,旅游书中提供的信息给旅游者带来了很大方便。1841年浸礼会的传教士Thomas Cook(1808-1892)在英国组织了第一个旅游团,1845年他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旅游公司。1863年Karl Stangen成立了德国第一家旅游公司,1873年组织去埃及,1893年他甚至组织旅游团赴美国之游——旅游走向职业化、规范化,为此后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现代社会的大众旅游
直到进入20世纪,旅游依旧是富有阶层的特权,当时的工人要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甚至在周日还要上班,所以根本谈不上旅游。只有那些政府官员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缺少体力活动,所以政府才考虑给予每年一定天数的休假。只有那些高级官员,每年甚至可以享受六周的休假。
在19世纪社会主义风潮中,工人开始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而奋争。除了要求并实现了社会保障,也要求能获得一定的休假。1895年在德国成立的“自然之友”协会,他们呼吁要保障工人的休息和娱乐,至少要保障周日的休息。工人经过多年抗争,也只有10%的工人终算获
得了每年很少几天的休假。于是该协会便以最廉价的价格而组织工人的一日郊游。直到魏玛共和国时期,社会民主党当政,98%的劳工合同上才保证了工人的短期休假。这期间旅游热开始兴起,交通业也跟着兴起,1919年成立了汉莎航空公司,1922年帝国铁路公司的火车已经全年运载将近30亿人次的旅客赴德国与欧洲各地。
第一次以法律形式保障工人休假和旅游的还是到纳粹时期。“纳 + 粹”的德语原文是“民族(主义)+ 社会主义”(纳粹党原名为德意志工人党),所以19世纪保护工人利益的社会主义思想,还是在纳粹的许多政策中真正得到体现,并保留到今天,推广到世界,尽管欧洲人回避谈及这段“工人休假”的历史渊源。纳粹政府想通过法律,保障工人每年必须有6至12天的休假(在战后的1963年才全面实现),并以国家形式设立了一个口号为“通过娱乐而获得活力”(Kraft durch Freude,缩写KdF)的机构,向工人提供优惠、廉价的旅游项目,政府自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公司”。仅1934年至1939年,该机构就组织了800万人次的旅游,将传统贵族式的旅游一下大众化了。取名为KdF-旅游,政治口号是:“全体人民中的同志们都一律平等”,即以前贵族能享受的旅游,今天工人也有同样的法定权利享受。
因为科技与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火车和蒸汽机,使旅游者廉价地、快速地前往旅游目的地
成为可能。纳粹政权通过这一运动,赢得了工人的信誉和选票,又将工人的业余生活纳入了纳粹政治。但事实上,这一运动不仅将旅游业推向了社会最基层百姓,也推动了旅游业本身的普遍发展。战后的东德政府也效仿纳粹政府组织工人旅游,可惜再也无法达到纳粹时期的规模,因为东德政府能组织的、或东德公民能出境旅游的目的地,只限于欧洲东半部,而德国人有史以来最热衷的旅游目的地却是意大利。
在战后的50年代,西德出现了经济奇迹。一方面工人的工资获得很大提高,每年的休假期也相应拉长,而这正是旅游业发展的最重要基础,使19世纪社会主义运动中提出的“所有人都富裕”逐步成为现实。社会各阶层的旅游热直线上升,使旅游业成为一个高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许多原来根本与旅游无关的企业,如商品邮售公司Neckermann、Quelle和行车互助协会ADAC都转入了旅游业。其实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与物是没有本质差别的,运输货物需要的是交通工具和仓库,而运输人需要的是交通工具和旅馆。他们在国外建造廉价的高层建筑式旅馆以降低旅馆成本,从而可以向基层老百姓推出非常廉价的旅游产品。而这样又逼着原来的旅游公司降价,于是更大程度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