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8期(总第320期)
北 方 音 乐
Northern Music
公益歌曲
NO.8,2017
(CumulativelyNO.320)黎锦晖与他的学堂乐歌
陈  祎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北京 100000)
【摘要】黎锦晖,我国著名的音乐家,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代表歌曲传唱于中国各地,经受了历史的考验经久不衰。他在音乐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儿童歌舞剧与电影演艺事业的辉煌,他对近现代儿童乐歌的兴旺与发展也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深刻的影响了学堂乐歌的发展与后续儿童音乐与进步。
【关键词】黎锦晖;学堂乐歌;民国音乐;毛毛雨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黎锦晖,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创者,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开创者,第一个将中国歌曲输送到国外的作曲家,第一个创办了歌舞专科学校的音乐教育家,并且一个人独力培养出了民国四大美人。他一生毁誉参半,在去世之前一直背受着“黄歌曲家”的骂名,一直到九十年代方才平反。当人们聚焦于他光辉灿烂的歌舞剧与流行歌曲事业之时,他创作之初对学堂乐歌的贡献也不可磨灭,这虽然不是他一生中最杰出的成就,但对民族化学堂乐歌,与原创学堂乐歌的影响是深远的。
一、黎锦晖与学堂乐歌的渊源
黎锦晖,1891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的一个村庄,同辈八个男孩中排行老二、家族早年为官,是当地知名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与当时文艺界名流诸如齐白石、王仲言等都有往来,并且建立了著名的罗山诗社。黎锦晖自幼受到了极好的文化教育与熏陶,先在家中私塾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后考入了附近的一所新式学堂“昭潭高等小学堂”就读。
幼年时期他就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湖南湘潭当地民间音乐资源十分丰富,再加上家庭给予黎锦晖学习音乐的自由,他从一开始就浸淫在各种民间艺术形式之中,从莲花落到花鼓戏,再到民间歌谣竹枝词,为他以后的音乐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式学堂学习时,他广泛接触了当时尚属新潮的乐歌课,初步学习了西方音乐理论知识,自学了各种乐器的演奏。
毕业后先是依从父亲实业救国的理想考入长沙铁道学院,但因为对音乐的热爱,仅念了一年就转学到了国立长沙高师就读。这所学校学风开放,音乐气息浓郁,各种文化活动十分丰富,黎锦晖在这里参加了“春柳社”,并与田汉,欧阳予倩等人成为好友。就读期间因为战乱频仍,江浙籍音乐教员纷纷返乡,黎锦晖被聘任为单级师范传习所的兼职乐歌教员,这段经历是他踏上音乐之路的第一站,但好景不长,因为他在《长沙日报》上的文章触怒了当时的军阀,他不得已远走北京,担任《大中华民国日报》的编辑兼主笔。在北京的这段时间为他以后的音乐事业打开了一扇大门,在这里他得以结识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但随着中华民国政府短暂的建立又衰朽,黎锦晖再次回到长沙,一边在报馆上班,一边同时兼任明德、修业、周南和广育四所小学的乐歌课老师。
轻轻告诉你
这时的乐歌课大多由江浙籍的老师担任,他们都用江浙方言传授乐歌,长沙学生很难听懂,黎锦晖转而采用本地方言执教,有效培养起学生的兴趣。当时原创的中国歌曲几乎没有,大部分都是日本欧美的歌曲填词而作,黎锦晖一方面用传统曲目配上新词,另一方面进行自己的创作,这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第一次歌曲原创化与民族化的创举。但时局变动,黎锦晖再一次因为针砭时事而被军政府盯上,不得已再次北上。
这次在北京他先后在中央女校,孔德学校任教,并受蔡元培先生邀请参与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也就是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的前身,担任了中乐部通乐类潇湘乐组组长,在此期间他广泛吸收民间音乐的精华,与京剧大师言菊朋交往甚笃,常流连于天桥等地观赏民间音乐艺术,这也体现到了他的创千年泪缘
地下国度
作之中,这一时期他更重视对传统音乐的改造与应用,在研究会上演奏了诸多民间丝竹音乐。并且在主编的《平民周报》上推广改进俗乐,推行“平民音乐”的理念,但当时会内很多人鄙夷传统音乐,认为其难登大雅。黎锦晖就创办了“明月音乐会”推行自己的理念,并在这一年正式开始创作,写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歌谣,主要以儿童歌舞曲为主。随后应中华书局之邀,黎锦晖于1921年离开北京,赴上海开始了流行音乐的征程。
由于中晚期的创作更偏向于歌舞剧和流行歌曲,早期黎锦晖的创作虽然羽翼未丰,但是更加继承了学堂乐歌的风格,以儿童为主,以学校演唱的歌曲为主,所以下面将主要就黎锦晖在1909年到1921年的早期乐歌创作为主要着眼点进行分析。
二、学堂乐歌与黎锦晖的创作
学堂乐歌作为近代中国音乐启蒙的先锋,是由李叔同,曾志忞,沈心工等几位老一辈艺术家于20世纪初期,随着晚清1904年以《奏定学堂章程》同意开设新式学堂,并于1912年同意开设乐歌课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曲调是借用日本欧美等国家已有的音乐,加上原创的中文歌词的填词歌。这种艺术形式因为广泛传播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并且朗朗上口易于学习歌唱,在晚清民国时期风行大江南北,从学堂作品一直唱到了社会,为民国的建立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也将国外的音乐思想,教育以及乐器传输到了中国,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开辟了道路。
藏歌下载网
学堂乐歌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传播发展,一直到192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专业的音乐教育之后逐渐消失,但影响一直存在。如何界定学堂乐歌一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学堂乐歌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和教育事业的产物,从开始发展就一直在借鉴日本和西方的先进经验,在我国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或者发展脉络值得参考,并且在1920年左右各地纷纷开设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之后,这种风靡一时的体裁随之烟消云散。
如果以时间来划线,历史是没有明确的转折点的。如果以创作来划线,那么知名的学堂乐歌创作者大部分是按曲填词,以这个重要的标志来划分学堂乐歌就更显得偏颇了。只有以创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与歌曲意义来划分才有一定的依据,即以儿童为创作的出发点,以教育为创作的落脚点,积极向上,鼓励人,影响人为歌曲的意义来划分最为合理。1920年之后专业音乐的浪潮涌起,大部分作曲家都以专业的视角看待音乐,大部分作曲家或者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作曲家,对交响曲,合唱,器乐作品等创作倾注了大部分心力,或者是以市场为导向,开始创作市场喜闻乐见的流行歌曲。所以依托学堂的歌曲虽然仍然在民众中有广泛的基础,还是渐渐淡出了创作者们创作的中心。
对黎锦晖进行分期就如同对学堂乐歌进行分期一样,当他开始创作儿童歌舞剧和写作流行歌曲之时,他所面对的已经是大都会上海,他的创作虽然是为了儿童与社会,但是已经不依托于学堂,而是以舞台演出为主了。所以将目光聚焦在1921年之前,即黎锦晖没有到中华书局就任之前是有一定依据的。
黎锦晖在1909年初次进入长沙单级师范传习所进行乐歌课的教学,到在1921年之前成立明月音乐会的这一段时间之中,一直辗转在长沙北京两地,担任了多所学校的乐歌课教员,创作了大量的音
94  Northern Music
>九十年代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