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建平
来源:《艺术评论》 2012年第3期
    刚刚参加了第一届歌剧节论坛,又完成了今年两部歌剧的创作和首演,恰好《艺术评论》邀稿一篇。平素对歌剧的事情想得不多,写文章一时还是有些茫然。紧急凑些文字碎语杂言,粗浅的感想而已。但无论如何还是感谢这个讲话机会。 2009年好听的歌曲
    近年来中国的歌剧创作蓬勃发展,特别是即将过去的2011年,凡同行好友见面谈及近况,创作、或正在写作新歌剧者众。仅国家大剧院连续推出原创歌剧和数十部世界经典歌剧的中国版演出、组织的歌剧创作研讨和推广普及讲座,歌剧的信息已经令耳目暇接不及。而全国第一届歌剧节在福建举办,以及来自各个地方新歌剧剧目的消息频传,更是让人感到由北京到地方文化艺术发展观念对发展中国歌剧的共识,领略到中国歌剧创作发展的整体风貌。面对中国歌剧繁荣和炫彩升腾,人们用‘井喷’形容中国歌剧原创的蓬勃势态,用‘歌剧年’夸赞2011年中国歌剧的整体展现。作为活跃在音乐创作领域的作曲家,我为这样的良好势态感到高兴,也希望这样喜人的情形作为中国歌剧新时代的开端,能够由勃然喷发的势态汇聚壮大为经久不衰的艺术洪流。
    记得1999年夏,我与中日韩三国艺术家合作共同推出了剧作《天人》,其中有五首歌剧化的咏叹调,演出结束后我的作曲老师苏夏先生高兴地对我说:“唐建平,你以后应当多写些歌剧啊。”面对先生的褒奖,我不无失落的回答说:“唉,有谁我写歌剧啊”。确实,当时国内不仅少有新歌剧创作,传统经典歌剧的演出也很鲜见,即使有写作歌剧的想法也只是奢望。然而也正是从这时起,有关声乐体裁的创作委约接踵而来, 我先后完成了大型声乐套曲《月光》、大型清唱剧《白马入芦花》、大型交响清唱剧《神州和乐》、交响音乐史诗《成吉思汗》等,这一系列艰深又体裁各不相同的命题创作即提供了实践声乐创作理想的机会,也提升了我写作声乐作品的自信。所以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我在较短的时间里,同时创作并完成了歌剧《青春之歌》、音乐剧《云冈》,前者是应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委约,后者是为山西大同歌剧舞剧院创作;2010年初完成了清唱剧《路》。今年与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再度合作推出了歌剧《钱学森》,与中央歌剧院合作创作了歌剧《辛亥风云》,与国家交响乐团合作创作并演出了交响音乐史诗《魂系山河》的第一乐章“华夏惊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