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创新
———关于建立“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价值
袁静芳
摘 要:中国古琴艺术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将研究古琴音乐文化数字化采集、存储、保护、整理、管理、共享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创建我国第一部音乐数字化服务的标准体系,从而为我国音乐学科与信息学科紧密结合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探索与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走向新兴产业的发展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古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音乐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60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71(2009)04-0031-06
收稿日期:2009-09-15
作者简介:袁静芳(1936~),女,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音乐教育学院院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项目来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研究》(项目编号:07JJD760089),本文为项目的
阶段性成果。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音乐数字化已
经渗透到中国音乐教学、创作、研究的各个领域,并展示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保护和发展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问题之一。中国作为世界上文化遗产非常丰富的国家,其文化资源积淀深厚,尤其是几千年承传的活态文化传统更是丰富多彩。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智慧结晶、思维方式、创造性、想象力和文化意识,因而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然而,目前中国社会也面临着由农耕文化向工业现代化的转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文化传统,面临着急剧消失和流变的威胁。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文化标准化、大众传媒的发展等社会现状,使中国古老的传统音乐文化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打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也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许多承载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优秀音乐品种,正随着历史的衍变而流逝。
在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新旧事物的更替,一部分古老陈旧的文化艺术被鲜活的文化艺术所更替而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但是,一个民族永远不能丢失自己历史文化中的精髓,不能遗忘和抛弃古老文化中最珍惜的那一部分。
中国音乐家协会
中国古琴艺术,不仅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而且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几千年来,古琴艺术一直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和完美人格的象征,并以其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其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传统音乐之最。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表演艺术史以及乐器制作史等方面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象征。古琴音乐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构成了汉族音乐审美的核心。2003年11月,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27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向全世界展示其音乐精华和文化魅力,古琴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粹更为世人所瞩目。
13・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Journal of the Central Conservat ory of Music             
作为最具中国传统音乐典型特征的琴学,在近百年来,有关琴史、琴制、琴论、琴歌、琴谱的文献梳理和学术论证等方面,均有许多实绩和重要成果,其中不少成果具有开拓性、突破性的重要意义,对“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项目的启动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资源。
(一)在琴学资料整理方面:20世纪初,以杨宗稷、周庆云为代表的一些琴家学者,为琴学的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出现了《琴学丛书》43卷(舞胎仙馆刊本,1911—1931),《琴史补》等专著。特别是50年代以来,查阜西对中国琴学发展的重要贡献更是有目共睹。当时在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的组织领导下,由查阜西领衔,北京古琴研究会的琴家和全国各地的琴家会同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编纂整理了大量的琴学文献。比较重要的成果有:《琴曲集成》(中华书局,1—17册,1963—1994)、《存见古琴曲谱辑览》(查阜西编纂,音乐出版社, 1958)、《存见古琴指法谱字辑览》(查阜西编纂, 1—17册,油印稿,1958)、《历代琴人传》(查阜西编纂,油印稿,1961)、《传统的造琴法》(查阜西主编,油印本,1957)、《传统的造弦法》(查阜西主编,油印本,1957)、《琴论缀新》(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会编,1—5集,油印本,1962—1983)等。其中24卷本《琴曲集成》在查阜西具体组织领导下,已于20世纪50年代编辑完成并陆续出版,这是琴学在20世纪发展的一项重要系统工程,对未来琴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查阜西先生在五、六十年代还撰写了大量的琴学随笔和音乐文字,这些连同他以往撰写的音乐文章都集中编纂在《查阜西琴学文萃》(黄旭东等编纂,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5)中,这些成果是琴学深入研究的重要的基础性资料。
(二)在琴曲古谱的打谱方面:20世纪初,九嶷派琴宗杨宗稷(时白)曾对《广陵散》《幽兰》等失声的一些古老琴曲进行了发掘整理(俗称打谱),其成果记录在他们的琴学巨著《琴学丛书》中。该丛书从191
1年始陆续刊刻,至1931年编纂成集。《琴粹》《琴话》《琴谱》《琴学随笔》《琴余漫录》《琴镜》《琴瑟合谱》《琴学问答》《藏琴录》等著作,合称《琴学丛书》。杨氏所打谱的琴曲,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管平湖率先整理演出的《广陵散》和多位琴家及后来的新近琴家对《幽兰》古曲的发掘整理,无不参考借鉴了杨氏的成果和经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管平湖、吴景略、查阜西、张子谦、顾梅羹、徐立荪、吴正平、陈长龄等众多琴家,相继发掘整理出大量琴曲古谱。并撰写了相关的研究文章发表。如查阜西编辑的《幽兰研究实录》(油印本,1957)、《乌丝栏指法释》(汪孟舒编,油印本,1957)、管平湖、汪孟舒、王迪编著的《古指法考》(油印本,1958)等。当时琴家们将历史上传承的琴曲和新发掘整理的琴曲,采用了古琴减字谱和现代五线谱(或简谱)相对照的形式记录出版。将古琴传统的记谱法与现代音乐记谱法相结合的古琴曲谱,是杨荫浏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新实践。用这种方法,他实录了许多琴曲,并将其中部分曲谱编成《古琴曲汇编》(音乐出版社,1956)。自此以后,《古琴曲谱》及许多琴曲乐谱都沿袭了这一记谱方法。
对古代琴曲做现代的音乐分析,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课题,整体来讲也是目前琴学发展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但是有些作曲家、音乐学家如王震亚、许健、袁静芳等在其著作和文章中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这项工作之滥觞则始于著名的“中国现古学之父”李济教授,他从哈佛大学学成归国后的第一篇论文,就是《幽兰和声》,刊载于《琴学丛书》(1931)。
70年代以后,当代琴家中也有不少专事于古琴音乐的打谱。如吴文光完成了对《神奇秘谱》上、中、下卷的打谱,发掘并撰写了《〈碣石调・幽兰〉研究》《琴调系统及其音乐实证》《打谱探赜》,等学术论文。《虞山吴氏琴谱》(东方出版社,2001),是吴景略、吴文光父子两代人的古琴打谱曲集;王迪在几十年间发掘、整理了古代琴歌三百余首。其中有52首收录在她所编的《琴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0)一书中;近二十年来龚一打谱发掘了《大胡笳》《神人畅》《山居吟》等多首古代琴曲;南京琴家成公亮打谱的琴曲有《文王操》《孤竹君》《凤翔千仞》等;丁承运也打谱了《西麓堂琴统》中的《神人畅》《六合游》等早期琴曲。为了组织琴家探讨打谱心得,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于1963、1983、1985、2001年组织了四次全国性的“古琴打谱研讨会”。对琴曲的打谱工作进行了集中的表演和经验交流。
(三)在琴学研究方面:近几十年间,琴界同仁在琴学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产生了一批新成果。如《古琴初阶》(沈草农、张子谦、查阜西
2
3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9年第4期
编著,音乐出版社,1957)、《琴史初编》(许健著,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中国音乐史参考图片・古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袁荃猷编,音乐出版社,1987);《琴韵》(唐中六主编,成都出版社,1993);《古琴演奏法》(龚一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琴学备要》(顾梅羹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等等。
最近几年,随着古琴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成功,又陆续出现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中国古琴艺术》(易存国著,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古琴》(章华英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古琴美学思想研究》(苗建华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故宫古琴》(郑珉中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7),等等。
前人所做的研究和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为“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项目的启动与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目前国内有关古琴音乐文化方面的论著,虽然在琴史、琴曲、琴谱、琴制等方面均获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如何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用数字化技术对古琴音乐文化进行全方位的抢救与保护,进行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梳理,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老的古琴音乐文化进行储存与管理,这项工作在国内尚属空白领域。这与古琴音乐文化目前在国内外文化界日益增大的声誉相比不甚相称。
数据库系统的萌芽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数据库技术从诞生到现在,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形成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熟的商业产品和广泛的应用领域,吸引越来越多研究者加入。数据库的诞生和发展给计算机信息管理带来了一场巨大革命。三十多年来,国内外已开发建设了成千上万个数据库……,随着应用的扩展和深入,数据库的数量和规模越来越大,数据库的研究领域也已大大地拓展和深化了。”[1]
数据库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领域。数据库的发展给计算机信息管理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生机。在中国,2008年网络音乐服务用户已达2149亿人,使用率为8317%,连续6年排名互联网网络用户第一。音乐服务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用户数量最多,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互联网业务服务类型,并呈现出持续、迅速的增长趋势。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 C)2009年1月13日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音乐服务继续成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首选网络行为,2009年4月发布的统计数,中国网民数字已突破三亿。音乐服务连续多年,至今一直排列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首位。数字音乐服务不仅被成年人喜闻乐见,而且已经成为当代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数字化音乐资源还具有明显的易于传播、易于共享、易于消费的使用特征,在互联网业务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明确提出:“重点研究开发金融、物流、网络教
育、传媒、医疗、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络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软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2]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项目的提出,古琴音乐数字化研究内容,符合《纲要》中公共安全重点领域的优先主题,“(44)数字媒体内容平台:重点开发面向文化娱乐消费市场和广播电视事业,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内容处理关键技术,开发易于交互和交换、具有版权保护功能和便于管理的现代传媒信息综合内容平台。”[2]在信息时代的发展与召唤下,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在中央音乐学院院领导的大力鼓励和支持下,为了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传承与发展,2006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签订了合作协议书,联合启动了“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项目的建设与探索。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就是将古琴音乐数字资源(如乐曲、乐谱、乐器、乐人、乐社以及相关的历史文献、文化资源等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对数字资源进行归并整理,建立起具有数字典藏及多方位检索功能,并能在一定环境(如网络环境、软件环境等等)下运行的多媒体管理和检索。该项目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对资源全面的、系统的整理和网络教学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开启了探索和突破古琴音乐文化数字化采集、存储、保护、整理、管理、共享等环节的关键技术问题的序幕。“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工作,绝不是单纯的资料收集与保存工作,它的学
术性首先要求项目的工作团队对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的内涵与主要艺术特征,要有一定的体验与深刻的认识,对古琴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能力;其次,当我们
3
3
袁静芳: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创新
建立“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并在其中存放古琴音乐文化数据时,我们需要定义数据的格式、类型和相互联系关系,考虑它的存放格式、排序方式以及多种检索的可能。数据具有“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定义数据类型和数据存储形式的功能”,数据的定义是决定数据使用的关键①。为此,我们必须组织全国资深的古琴演奏家、音乐学家、科学技术人员来共同讨论研究古琴音乐数字化服务所需要的编码、分类、元数据、描述以及封装、版权保护和网络服务等环节所需的技术标准,与有关科技院校和研究部门共同协作,讨论、形成与确定较为完备的古琴音乐文化数字化服务技术标准体系,开发配套的软件支持工具和标准测试软件,探索并实践适合于中国古琴音乐文化自身特点的音乐数字化处理技术的标
准与规范。这些项目的讨论与研究,对于我们从事音乐研究工作者来讲,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展现出一片崭新的知识天地。我们需要更新理念,接受新的思想;我们需要勤奋工作,学习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中,运用信息技术,革新传统音乐服务模式,促进社会音乐资源的共享,提供高质量数字化音乐资源服务,对于满足人民众物质文化需求,提升民族的修养与素质具有深远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启动与开拓,更显示出在现代社会发展与音乐文化发展中的必要性、重要性、迫切性。正因为如此,2006年该项目已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开放项目”(项目编号: K D001);2009年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音乐数字化服务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项目编号:2009BAH51B00)第三课题“音乐数字化集成服务示范”(课题编号: 2009BAH51B03)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项目目前已通过了科技部、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审核)。
古琴历史文献丰富,浩如烟海,本项目将以历史文献为线索,以音乐作品为参照,研究方法将在客观的基础上力求做到宏观把握和微观研究相结合,从琴论、琴谱、琴曲、琴人、琴调、琴器、琴制、琴技、琴师、琴派等方面多视角地解读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的深层内涵与传承关系,从古琴音乐风格、古琴音乐美学思想、主要琴论文献、古琴形制以及古琴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全面揭示与论述古琴音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与意义。与此同时,中央音乐学院将强势推出网络课程《中国古琴音乐文化导
读》,以配合“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展示过程中更多读者和网民对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的了解与熟知的需求。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有古琴音乐理论资源、古琴音乐资源、古琴相关文化资源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 古琴音乐理论资源(主要项目):
古琴音乐文化的历史文献(约200余部);
近现代古琴音乐研究专著(约60余部);
近现代研究古琴音乐的文章与论文(约1600余篇);
壁画、雕塑、石窟、出土文物中有关古琴的文献;
有关琴器、琴工、琴制以及古琴制作方面的文献记载与图片;
古琴期刊等。
第二部分 古琴音乐资源(主要项目):
古代及近现代传承的古琴乐谱集(约150余部);
古琴音乐(含琴曲、琴歌、琴箫合奏等各种演奏形式的音频、视频乐曲约800余首);
琴人介绍(含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约800余位);
近现代的主要琴社及雅集活动;
古琴主要演奏技巧演绎(含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
第三部分 古琴音乐相关文化资源(主要项目):
诗、词、文、赋中有关古琴与古琴音乐的描述;
有关古琴与古琴演奏的绘画与书法等。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建立,需要科学技术的配合与支撑。从技术层面上来讲,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其一,标准研制与测试应用。音乐专业工作者与科学界专家们将研究古琴音乐数字化服务技术标准,以填补我国在该领域尚无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空白。据此开发标准化测试应用系统。其二,技术研究与平台开发。研究古琴音乐数字化服务关键技术,完成服务平台开发,其主要内容包括古琴音乐
数字化资源库的总体框架,解决古琴音乐数字化处理与服务所需的音乐内容保护、分发、控制,音乐资源采集与融合,音乐智能检索与推荐,音乐知识智能评测,音乐在线服务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探讨古琴音乐文化数字化资源制作与管理的
4
3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9年第4期
有效策略,为今后建设音乐数字化集成服务平台,完成整个音乐数字化主体系统和综合服务平台的开发,以及服务平台的示范建设和长期运营奠定基础。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项目的意义和价值,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第一部古琴音乐文化的“数字百科全书”,具有历史性的标志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本项目将对古琴历史文献(包括文字、图片、曲谱等)以及音乐、实物进行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系统性收集整理,为当今国内外学者与音乐爱好者全面认识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提供翔实可靠的历史依据和学术参照。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强大支撑,数据库在可视性、交互性、扩展性、灵活性、便捷性等方面表现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极大优势。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不仅可以享受超越时空的便捷,而且可以感受到艺术表现手段的丰富。本项目不仅拓展与深化了古琴音乐文化的学术内涵与价值,而且它所走过的历程,将对中国整体传统音乐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研究与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示范。它将是中国第一部古琴音乐文化的“数字百科全书”,具有历史性的标志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为我国音乐学科与信息学科紧密结合开辟了一个新的园地,具有交叉学科发展史上的创新意义。
本项目将研究古琴音乐文化数字化服务关键技术,解决音乐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设计与研制古琴音乐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开发满足我国古琴音乐文化教学和古琴音乐文化资源共享需求的集成服务系统,实现对古琴音乐文化资源共享、版权保护、音乐检索、音乐欣赏、音乐教学、音乐研究等功能的全面支持。完成数据库的结构化(有序的编码与分类)、共享性(信息资源统一管理与使用)、独立性(保持信息资源的个性与特征)、完整性(保证数据的正确性)、灵活性(科学的管理功能)、安全性(严格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
采用多媒体和最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制作,通过文字、图片、乐谱、乐器、音频与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利用科技优势将古琴做全方位的伸展,为人们再现图、文、音、像并茂的真实的古琴音乐文化,以弥补当前古琴著作多文本叙述,少有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维展现的状况,通过数据库的科学技术手段,让人们听到鲜活的音乐作品和看到演奏家的表演风采。使人们更为深刻、更为形象地感受并了解中国古琴音乐文化及其精神魅力。
有鉴于目前我国音乐教学现状和传统音乐资源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国音乐教学、传统音乐资源抢救与保护、传承与研究相结合,建立适合于我国特点的音乐数字化服务平台,研究适合于我们音乐教学和音乐资源保护自身特点的音乐数字化处理技术标准、规范,研究音乐数字化采集、存储、保护、整理、管理、共享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和主要方法,积极开展高质量数字化音乐资源制作,采用有效措施,加强音乐数字化资源管理并提供资源共享服务,开展音乐数字化教学示范,为中国网络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和音乐资源的保护、传承做出巨大贡献。
中国古老的音乐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将创建我国第一部音乐数字化服务的标准体系。它不仅将推动中国整体传统音乐数字化的发展进程,而且它必将在音乐学科与信息学科相结合的发展史上展现它创新的示范意义。
第三、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项目符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重点发展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领域的要求,将“建设先进网络文化”作为战略发展目标。《“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列为“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并开展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因此,“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的工作,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要求,展示出其在当代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播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项目的成果既对保存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起到积极的作用;又可将其研究成果推向社会,资源共享。一方面有益于全国各普通高校及艺术院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又能向社会展示并传播我国古琴音乐文化。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项目的研究,对于目前古琴音乐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传承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手段,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产生的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带来的新的表述方式,开拓了音乐教育的视野,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开放的思维方式赫然展示在用户面前。网络学
5
3
袁静芳:中国古老音乐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