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文学常识
一、知识点背记:
1.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的修辞手法,叫做拟人;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叫做拟物。
2.敬辞与谦辞
A 敬辞类:
令: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惠顾,惠存,惠赠。
垂:垂问,垂询,垂念。
赐:赐教,赐复。
高: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贤:贤弟,贤侄。
奉: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其他:久仰,劳驾,賞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B 谦辞类:
家: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舍:舍弟,舍妹。
小: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愚兄,愚见
拙:拙作,拙著,拙见。
敝:敝人,敝姓,敝校。
鄙:鄙人,鄙见。
其他:寒舍,见教,见谅,斧正。
3.《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我们还学过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编纂的编年体史书《左传》中《曹刿论战》。
4.《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木兰诗》
乐府诗:乐府是汉朝的音乐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专门收集民歌,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成为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5.《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我们还学过他写的一篇散文《醉翁亭记》。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6.《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文学家,有“诗豪”之称。“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7.《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可以记叙事情,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议论,相当于现代的杂文,但都是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感想。
二、习题演练:
1.下面关于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颜回赞颂孔子的话,闻一多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也用来赞颂他的老师闻一多。
B.《木兰诗》写于西汉时期,是一首叙事性的乐府民歌,其风格刚健质朴,塑造了富有传奇彩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
C.《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D.阿长是鲁迅幼时的保姆,《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专门为回忆和纪念她而作,被收入《朝花夕拾》中。
2.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紫藤萝瀑布》的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他的主要作品有《秦腔》《废都》等。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C.《伟大的悲剧》作者是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象棋的故事》《三位大师》等。D.《最苦与最乐》的作者是梁启超,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
3.下列选项来自“课文中的语文”活动,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回忆鲁迅先生”“孙权劝学”“最苦与最乐”“游山西村”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
并列短语、补充短语。
B.“我看见
...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中..奔流似的马,听见蒙古狗深夜的
“看见”“深夜的”“在”的词性分别是“动词”“形容词”“介词”。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长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D.《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作品塑造的木兰形象,既富有传奇彩,又真切动人。
4.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
B.春社日,指古代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的日子。
C.齐鲁,春秋时诸侯国名称,泰山以北为齐国,以南为鲁国。
D.白丁、布衣都指有功名的平民。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B.《资治通鉴》,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古人常用“阴”“阳”表示地理方位,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D.“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贾平凹在《一棵小桃树》中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自己顽强面对困苦和磨难的生活感悟。
B.普希金是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代表诗作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等。
C.《孙权劝学》《木兰诗》《陋室铭》《爱莲说》中的“学”“诗”“铭”“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
D.《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韩愈世称“韩昌黎”,欧阳修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他们都在“唐宋八大家”之列。B.叶圣陶,原名
叶绍钧,现代作家,著名教育家,代表作有《倪焕之》《稻草人》等。C.“折柳”是汉代乐府曲名,可以用来表达离别之情;“气冲斗牛”中斗、牛本是星宿名,借指天空。
D.《海底两万里》的作者是英国科幻和探险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他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
8.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铭”和“说”都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
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博士”指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现在的“博士”指的是学位(学士、硕士、博士)的最高一级。
C.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其中的“清明”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D.“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文臣武将在生前,朝廷据其功绩给予的称号,一般为褒扬之词。如北宋政治家欧阳修,他的谥号是文忠。
9.下面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王安石、陆游、杨万里、赵师秀都是我国宋代诗人,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B.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C.科幻小说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D.中国古代的“乐府双璧”是指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北朝民歌《木兰诗》。
1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原名周作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故乡》《孔乙己》均选自小说集《呐喊》。
B.《资治通鉴》是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C.谦称是表示自谦的称呼,如:卑职、愚、不才、鄙人等。
D.李商隐、欧阳修、岑参、韩愈、王维都是唐代的文人。
11.下列句子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七年 歌词A.《卖油翁》主要描写了卖油翁酌油和陈康肃射箭这两个重要场景,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B.《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受封当官的故事,充满传奇彩。
C.《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D.韩愈的《晚春》以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12.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的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描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B.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家”作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C.在古代“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出身不好。
D.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它们唱响了春天的旋律。13.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有吃粽子,划龙舟,插艾叶,挂香袋,喝菊花酒的习俗。B.除夕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有吃年饭,守岁,拜年的习俗,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谓之“闹元宵”。
C.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打春”,有吃春饼的习俗。
D.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稻子快收,有芒的麦子可种”。
14.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同时也是农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的最佳时节。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B.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C.小明对好朋友小王说:“明天我将登门拜访你,请在家恭候。”
D.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小明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赏菊吟诗,遍插茱萸。
1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C )
A.《陋室铭》中的“铭”和《爱莲说》中的“说"都是古代文体。
B.律诗有四联,依次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领联。
C.《木兰诗》是宋朝的北方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
D.普希金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颂》《致大海》都是他创作的著名诗作。
16.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