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怆》奏鸣曲创作于 1798 年,是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悲怆》奏鸣曲的创作正值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此时贝多芬正饱受耳疾困扰,内心充满了苦闷与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产生了反抗命运的情绪。
在启蒙思想与法国大革命的鼓舞和影响下,贝多芬坚定了信念,勇敢地向命运挑战。“Granda sonate Pathetique”(“大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亲自命名的,顾名思义,作品的音乐情绪是充满了悲怆的气氛,但这种悲怆是饱含着愤怒与抗争精神的悲怆,而并非一味沉痛的悲怆。正确把握此曲的基本情绪才能准确演奏这首作品。
《悲怆》奏鸣曲的引子是贝多芬深刻和具有逻辑强度思维的杰作。贝多芬打破传统奏鸣曲形式,在快板乐章之前创造性的加入了一个篇幅相当大的引子(1-10 小节)。引子的主题成为第一乐章的主导动机,两次回复,形成了感情的核心。在引子部分里,自我精神与现实压力所造就的矛盾冲突,伴随着痛苦的叹息与绝望,暗示着对自由未来的幻想和希望。
引子富有戏剧性和悲剧性,情绪不稳定。Grave(严肃的、庄重的、沉重的、低沉的)的实质是矛盾因素的冲突、交替。
1-4 小节悲剧的因素不断推进,连续采用调式模进手法,和声从第一小节的小三和弦到第二、三小节的减七和弦,情绪更加阴暗、动荡不安,旋律线条却依然向上,表现强大的黑暗势力以及被压迫但依然顽
强不屈的反抗者。三、四小节连续不断的反抗,降 A 音到达第一个顶峰,然后一个像小提琴独奏的华丽的经过句,引子进入降 E 大调。
从第五小节开始,突弱突强的句子对比,是带有理想的请求与严酷现实的拒绝,降 E 大调在彩上变得明亮,有一  种对光明的期待,但两次都马上被 ff(很强)—强大的黑暗势力打断,这种期待越来越强,达到第二个顶峰才无助的落下,而后又极不甘心地徘徊不去,终于对命运的反抗在急促的半音下行之后爆发了。
引子部分有大量的力度标记,在创作时贝多芬详细地标出所有强弱记号,仅前四小节,就出现了八个力度记号。贝多芬音乐力度处理的最大特征就是鲜明的力度对比,其钢琴奏鸣曲的强大情感内涵,几乎都表现在每首乐曲各种类型的力度对比之中。引子部分利用 fp(强后即弱)、sf(突强)、sfp(突强后立即弱)、ff(很强)、pp(很弱)等作为音乐展开的基本动力之一,这里的力度特点简言之就是突然、意外。
这种在音乐到达高点之前突然被“p”打断的渐强设计是贝多芬较为典型的力度运用手段,这种欲强先弱的设计与单纯的、直线式的渐强相比力度落差更大,力度对比也更明显。
在由强到弱再冲到强的过程中,力度的巨大起伏会给听众造成严重听觉上的不平衡,使之形成强烈的心理期待,制造一种紧张的音乐效果。这样做可以非常容易的推动音
乐的发展,体现音乐的动力感,在贝多芬其他作品曲中也有许多类似的力度上的突变设计。贝多芬在乐谱中极为明确地表明了音乐渐强或渐弱开始的位置和持续时间(用术语之后的虚线“--”指示具体范围)。渐强或减弱的力度变化,是贝多芬实现音乐情感发展的重要过程,一切阶段性的情感表现都在这一过程中酝酿。贝多芬在钢琴音乐中对力度的这种应用,比之巴洛克音乐的“阶梯式力度变化”,拥有了更为丰满的内涵。
引子部分第一个和弦下键要有准备,要弹得饱满有力,不是爆炸性的声音演奏,而是很集中,很有份量的。在第一个音弹下之前,先把延音踏板踩下,使钢琴的制音器全部放开,在第一个音弹响之后,迅速换踏板,使声音达到 fp(强后即弱)的效果。三十二分音符不要过于锐利,节奏要稳,气势强大。第四小节,要按
sf>p(强后即弱)、crese(渐强)、sf(突强)的标记演奏, 弹出明暗的彩变化,
第五小节 p(弱)要突然弱下来,左手部分采用非连音弹奏,应弹得非常轻而不露痕迹,不要有任何重音,后面 ff(很强)和p(弱)的强弱、高低交替, 对比鲜明,
要有大起大落之感。
速度统一,避免随力度的变化而加快或放慢。
引子部分节奏复杂,从四分音符到一百二十八分音符,包括休止符的时值,都必须严格遵守节奏,不能有丝毫节奏自由。建议在练习时,先以十六分音符为单位计拍,如:第四小节九连音的时值相当于一个十六分音符,第十小节的六、七连音各相当于一个十六分音符,十六连音相当于两个十六分音符。当音符时值关系清楚后,再逐渐把拍子单位扩大,直到按谱面要求以四分音符为一个单位,因为只有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才能表现出“悲怆”的性质。此外,附点节奏的大量使用,加剧了音乐的紧张感。古典作品的节奏是非常严谨的,因此这些复杂的节奏必须绝对准确。
引子的速度标记与主题的速度标记有极大的对比。引子部分,贝多芬标了
Grave(严肃的、庄重的、沉重的、低沉的;庄板),而主题部分标了 Allegro(快板;快板乐章),同时,引子部分为四四拍,快板部分二二拍。练习时慢板部分以十六分音符为单位,转到快板时,引子当中的十六分音符就要等同于快板乐章的二分音符,这样节奏就统一合理了。
由于这首奏鸣曲中,引子材料多次穿插出现,如果不到它和全曲速度间的关系,势必严重割裂作品的完整性,失去内在张力。第十小节引子中唯一的延长记号,关系到引子到主部快板的正确转折,不能过长。同时注意 Attacca subito ilAllegro
立即起奏快板乐章。
二呈示部(11-134 小节)在兴奋、激情中突然进入,如交响乐般华丽灿烂,充满了战斗的激情,展现人们向命运挑战的决心,对光明的追求。主题上行的双音旋律,是一个抗争性的主题,表现了一种勇往直前、势不可挡的气势,低音声部的持续震音,具有号召人们斗争的力量。
特别要注意的是,呈示部的主题(11-26 小节)是一个典型的反高潮的处理手法,在大幅度进行的上行中没有任何渐强处理,反而在下行的过程中开始渐强。这种处理方法,使主题的反抗显得更加压抑。接下来的经过句也同样,不能因为其急剧的下行乐句而有减弱处理,一定要维持住原有的力度,这是这首奏鸣曲的一大特点。
左手开始的八度震音,由于持续时间较长,
是一个技术难点。这种快速的八度震音在练习时, 手指与手腕须合理运用, 手指贴键,
贝多芬的作品
小指、大指保持一个八度的位置, 并用指尖抓大师·名曲2011. 07 63住键,
然后以每拍的第一个音作支点, 手的重量自然放下, 按照每拍四个音,
有节奏地轻摇手腕,弹出匀、深、宽的效果。
右手的上行双音旋律,以 8 小节为一句,一气呵成,前四小节连续的八分音符跳音,应采用手指的快速
垂直触键,以很集中的、尖锐的、有弹性的声音来演奏,二分音符的切分音要有对比;而后四小节出现的二分音符跳音,则应采用前臂触键中的快速垂直触键,依靠手腕、手肘的带动和手指的连续抬起,使前臂的力量不断转换到每个音上,发出洪亮尖锐的声音。
连接部(27-50 小节)开始采用新的材料,反复的四小节结构,其中 27、28 及31、32 小节的力度标记 rf(突强)、sf(突强),都是在整体
p(弱)的情绪下进行突出的,且只为右手,左手保持平稳的 p(弱)的力度。35
小节再次采用主部的材料,经过三次转调到副部主题降 e 小调。45-48
小节右手的下行模进都标有sf,需要表现出一问一答式的变化,49、50
小节右手的四分音符应保持原有的律动,平稳自然地进入副部第一主题(51-88
小节)。
副部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51-88 小节)降 e 小调,以轻快的断奏表现出“叹息感”。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舞曲式的伴奏织体, 加装饰音的附点二分音符等因素的有机结合,使这一主题充满生气,表现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对欢乐的遐想。第二主题(89-112 小节),降 E 大调,具有生机勃勃和肯定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