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桑曲》的形式美及内容
  摘要: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是紧密结合的内在统一体,二者的契合统一才能呈现出音乐真实的美。本文通过对陕西筝派作品《秦桑曲》及其节奏旋律、技法安排、曲式结构和情感音韵的理解和探究,展现出《秦桑曲》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秦桑曲》,陕西筝派,曲意结构,情感内容
        引言
        基于音乐美学中,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是相统一的理论原则。作者把《秦桑曲》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进行结合,对其整体音乐作出以下浅析。给作品的演奏和情感表达提供了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完整的依据。
        一、《秦桑曲》及作者介绍
        (一)《秦桑曲》的创作背景
        《秦桑曲》是陕西秦筝派筝曲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是著名筝曲作家周延甲老师根据李白的乐府诗《春思》的意境而创作。“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曲名取自“秦桑低绿枝”句中“秦桑”二字。
        1、陕西筝派
        筝乐流传于全国各地,有着“茫茫九派流中国”的说法。其中“九派”是言其数量之多,并不是确数。而悠远绵长陕西筝派就数最为出名的筝派之一。其代表曲目有《秦桑曲》、《姜女泪》等。
        2、“碗碗腔”的特
        碗碗腔是流行于陕西省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灯碗腔”,“阮儿腔”。1958年易名“华剧”,一般仍称“碗碗腔”。碗碗腔在形成过程中吸收老腔的艺术成分较多,主要盛行于陕西渭南和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
        (二)周延甲简介古筝之美
        周延甲:秦筝教育家、演奏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出生于1934年6月,师承中国古筝教育事业主要奠基人曹正和齐鲁筝派名家高自成。现为中国音乐协会会员、中国音协古筝学会和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副会长、陕西秦筝学会会长、《秦筝》杂志主编。数十年来,致力“秦筝归秦”,振兴陕西流派。代表作有:《姜女泪》《绣金匾》《凄凉曲》《秦桑曲》等。发表的文章、论文有:《“秦筝归秦”与秦筝流派》、《筝的轮、刮、琶技法》、《筝演奏中左手的运用》、《秦筝的继承和陕西流派的振兴》(《秦筝》)、《继承和发扬陕西秦筝流派演奏艺术传统》(《周延甲筝曲选》)等。
        二、曲意结构形式美
        曲意是以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春思》为母体,将原诗第一人称化作主体(作曲家、表演者)心绪的咏叹性抒发,运用流行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碗碗腔”素材提炼创作而成,旋律哀婉、缠绵、激情,如泣如诉,刻划和抒发了一位妙龄女子“盼妇思夫伤悲切,一曲‘秦桑’泪万行”的内心情感。作品创作手法简洁精练,曲式结构严密紧凑。
        它继承和沿用了戏曲板腔体的各种板式转换,全曲有“苏板”(引子部分)1-8小节、“慢板”9-60小节、“紧板”(快板部分)61-115小节、“散板”等多种板式的变化。引子部分运用了多变的节奏转换,借以表现激越的思绪,犹如潮水拍打着心弦。渐渐地音乐由激动转为平静,慢板部分以委婉、柔和的音调,深情地倾诉了思念远方亲人的悲切心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在转到快板部分之前,运用了碗碗腔音乐中常见的七度音程大跳,作为承前启后的连接和感情由悲转激的纽带,使音乐急骤转化,情绪激昂,节奏变紧,使思念的急切情感进入高潮。乐曲的尾声与快板部分是一气呵成的,在节奏上比较自由,具有散板性质,但散而不松,激动的情绪给人以渴望急切之感(见邵吉民《秦桑曲与陕西秦筝流派》)。
        三、人物情感内容美
        秦筝弹秦腔,秦筝奏秦声,《秦桑曲》弹尽了秦腔的委婉、哀怨、细腻与缠绵,描述年
轻美丽的女子怀念远方丈夫,盼望早日与丈夫团聚的悲切心情。乐曲以盼妇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其形象的完整刻画,来深化乐曲主题。其内容也可用“秦桑低垂苦思君,长夜难眠泪沾巾。春风飘入罗帏帐,疑是夫君拭泪痕。”四句诗来概括。筝曲旋律优美,音乐形象鲜明,悲凉凄美,伤心断肠。尤其是在弹奏苦音4与7时,那种悲悲切切、如诉如泣、催人落泪之感,不免使人有“热耳酸心”的艺术效果。周望老师称之为“声最苦、何慷慨、扬清声、妙入神”。“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似乎看到秦地柔桑低绿时,燕草方生,妾则思君之久,犹秦桑已低绿般。夫在燕地,妇在秦地,春如此撩人,怎教人不春思荡漾。引子两句,意象从远到近,思绪从外到内逼近,音乐从狂放到内敛,撩起那不尽而又细腻委婉的悲情。“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得知丈夫在春风姗姗吹来时,终于开始盘算起归程之际,那种想见却时候未到的急切心情使得其更是伤心欲绝。盼夫之情在慢板乐段中反复的涌动起伏。“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吹入了女子的闺房,掀动了罩在床上的罗帐,看着随风摇摆的罗帏,更加触动了思妇的情怀。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思妇独守春闺,百无聊赖,溢于言表的“怨”夫之情。相思之苦,相恋之深,呼之欲出,看似无理,其实有情。快板是从“盼”夫复杂的内心表达,推进、激化到“怨”夫的纯粹的心理描写。“想”夫心绪,与开头之“思”夫之意遥相回映。同时给出了一个“乐已尽,意未终”的凄美意象。让听者陷入无尽的遐想之中。
        四、《秦桑曲》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表述
        (一)引子———“思夫”
        《春思》首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借“燕草”、“秦桑”之景,直接撩起春思之绪。“碧丝”、“绿枝”,又以“丝”谐“思”,“枝”谐“知”,语义双关,更加增添了诗句的音乐美和意喻美。
        (二)慢板——“盼夫”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盼夫之情在慢板乐段中跌宕起伏。慢板段由两个乐段组成(24+28),情感叠荡,依次推进。音调委婉、柔和,刻划主人公盼夫的悲切心情,如泣如诉,扣人心弦。古人有说,“秦筝声最苦”,“秦筝吐绝调”,其“苦”其“绝”就是体现在秦声用“二变之音”即微升“fa”和微降“si”这两个音,此二音的音高常随情绪的起伏,旋律的上、下进行而改变,正因其微升、微降而给人游移不定之感,也被称为“游移音”。从音乐心理和情感体验上,这种调性的游移正好体现了主人翁内心思绪和情感纷乱的“不定状态”,故为“盼”。
        (三)快板——“怨夫”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吹入了女子的闺房,掀动了罩在床上的罗帐,看着随
风摇摆的罗帏,更加触动了思妇的情怀。活灵活现地再现了思妇独守春闺,百无聊赖,溢于言表的“怨”夫之情。相思之苦,相恋之深,呼之欲出,令人叫绝。快板从“盼”夫复杂的内心表达,激化到“怨”夫的纯粹的心理描写。由于内心的极度磨练和情感的扩张,进一步显现主体的内心。
        (四)尾声——“想夫”
        乐曲经过“思”———“盼”———“怨”的情感流程,至此一发而泄。作品从一个具体人物心理情感的刻划,升华到一种对现实悲剧的思考与反观,在燕秦两地,有多少对年轻夫妻由于征兵致使两地分居,有多少个怨妇在夜里独守春闺,辗转难眠。乐曲从少妇一系列的情感转换到对丈夫的宽慰和对现实的自我解脱,最后在“大撮”和“刮奏”中嘎然而止,给出近乎于悲壮的音响效果。让听者回味无穷。
        结语
        提升古筝演奏的表现力是演奏者不断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如何把筝曲作品的情意表达的准确到位,首先必须要了解掌握作品的内容思想,曲意结构。希望本人的这一研究对大家有所帮助,有不足的地方和不准确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指点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昆丽,《中国民族器乐鉴赏》,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
        [2]卢建华,《音乐美学教程》,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