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中的插曲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
2.归纳课文内容并梳理层次结构;
3.学习本文选材的特点;
4.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感受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
人到四十主题曲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全文的线索、情节,了解将军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核和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百团大战的插曲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日本侵略者残酷暴行的控诉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学习艺术技巧。
一、导入新课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战场是残酷的,有林弹雨,朝不虑夕。但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战中的插曲》。
二、写作背景
1940年10月20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侵华日军发动了规模庞大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3团1营奉命进攻井陉煤矿。战斗结束后,井陉煤矿日籍站长加藤清利和妻子在战斗中死亡,
留下2个女儿:6岁的加藤美惠子和还在吃奶的加藤琉美子。虽然日本人发动侵华战争,造成中国人的重大伤亡,无数家庭妻离子散,穷凶极恶的日军甚至连小孩子都不放过,但中国军民面对2个日本幼儿,绝不可能像日军一样残忍。最终加藤美惠子和妹妹被八路军战士救助。元帅听说后,随即命令将两个孩子送到晋察冀军区指挥部,细心照顾收养2个日本孤儿。由于加藤琉美子年纪尚小,元帅特地下令到附近村庄还在哺乳期的妇女,帮忙喂养加藤琉美子。妹二人在元帅照顾下逐渐稳定,加藤美惠子也慢慢熟悉了元帅,把他当作父亲一般,天天跟在身后。
三、作者介绍
(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汉族,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1923 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 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1955 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主要作品有《回忆录》。
四、题目解说
“大战”指的是抗战时期的“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从一九四零年八月二十日开始,出动兵力从二十余团发展到一百零五个团,在众的配合下,向华北敌后主要的交通线和沿线据点发动攻击,取得重大胜利。在八路军抗战史中,百团大战有极特殊的历史地位。
五、层次结构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忆大战中的插曲,战士们救下两个日本小姑娘。
第二部分:送走日本女孩,并送去书信,肯定八路军的统战工作。
第三部分:大战中的插曲变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意义深远。
六、全文分析
1.本文在记叙的顺序上的特点是什么?
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顺叙、倒叙、插叙。从整个文章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回忆录,用的是倒叙的手法,中间叙述救起日本小姑娘的事情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是顺叙;在第9自然段,插叙了在晋察冀军区俘虏的叫中西的日本兵的故事,他不但自己留在晋察冀根据地,而且影响到其他被俘虏的日本兵留下来,组织成“反战同盟”。
2.“大战中的插曲”背景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在叙述事件前交代背景?
背景:(在原文的前两个自然段)
(1)日本侵华战,1940年10月20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侵华日军发动了规模庞大的百团大战,晋察冀军区3团1营奉命进攻井陉煤矿。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
(2)小姑娘的状况: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强褓之中。她们的父亲——
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她脱离了危险。
原因:日本小姑娘的遭遇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结果,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使得日本人民深受其害。正是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使得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而这种灾难都是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的,这是对日本人侵华罪行的控诉,而中国人民理智地救起日本战争遗孤表现出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3.聂帅为什么救助这两个日本小姑娘?
聂帅认为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他们,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的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政策,不知杀害来多少无辜的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
做法:(1)将女孩抱回指挥所包扎伤口;
(2)哺乳期的妇女给孩子喂奶;
(3)洗梨子给孩子吃;
(4)用勺子给孩子喂食稀饭;
(5)询问孩子姓名;
(6)大一点的孩子拽聂帅马裤腿。
情感:体现出聂帅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借以表现出八路军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4.作为八路军的高级指战员,救治日本小女孩的小插曲有什么重要意义?
战争是无情的,给中日两国人民都带来了深重灾难,小女孩是无辜的,从革命的人道主义出发,救治幼小的生命理所当然。后来把小女孩送到日军部队中,并送去一封信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信念,表达了必胜的信心,在和平统战工作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若干年后,美穗子来华寻亲,也表明了中日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5.读完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
井陉之战中,拯救了两个日本女孩,认为“孩子是无罪的”,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和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通过照料孤女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从给日本官兵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富有正义;在送回孤女之后,“每逢想起这件事,还常常为她们担心”,体现出他的善良仁慈。具有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至仁至义的品质,具有政治家、军事家的远见卓识,是一位慈善仁义、和蔼可亲、宽厚细心的将军。
七、中心思想
这篇回忆录记述了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高级指战员救活日本小女孩,并送回日军部队,同时捎去书信的故事,表明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抗击侵略的决心和勇气,谱写了一曲中日人民的友好之歌。
八、写作特点
1.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本文的标题是“大战中的插曲”,首段说据数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
的‘插曲’”呼应标题,中间部分详细叙述了这个插曲。结尾段写“百国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再次提到“插曲”,与开头照应并深化了主题。
2.语言朴实,感情深沉。
本文是一篇饱含深情的回忆录全文没有用亮丽的辞藻,而是用质朴的语言讲述故事深沉的感情蕴含其中。如:首段“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像并不遥远”,几十年前的事情仍“印象深刻”“并不遥远”貌似平淡的叙述,却蕴含着作者对这件事的难忘之情。又如:“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这平实的叙述虽没有描写渲染,但作者对敌人的痛恨之情、对人民惨遭荼毒的痛惜之情蕴含在字里行间。
3.以小见大,主题深刻。
作者没有写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而是选取了百团大战中拯救日本遗孤这样件小事来写,充分反映了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爱好和平的强烈愿望。聂将军对美穗子讲“这件事,不只是我一个人会这样做,我们的军队,不论谁,遇到这样的事情,同样都会这样做的。这是我
们的政策,是我们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所决定的”体现出我国军人拯教日本普通士兵和无辜百姓的事情并不少见美穗子被救只是其中的一件。
九、补充资料
回忆录
1.关于一系列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所写而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
2.一种自传体描述,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在西方,很早就出现了回忆录这种文体。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塞诺封写了一本书,比较完整而忠实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的言论和经历,书名就叫《回忆录》。这可能是历史上最早以回忆录题名的一本书了。
在我国,撰写回忆录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儒家经典《论语》,就是一部带有回忆录性质的著作。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可以看作是一篇回忆录文章。古人撰写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铭,也带有回忆录的性质。
到了近代和现代,回忆录这种文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人民作出过杰出贡献的伟大人物,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因此,同这些伟人共事过的、接触过的人,就撰写回忆录来表示自己的崇敬心情,同时也为后人贡献宝贵的文献资料。
它是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是全面研究断代史、学术成果不可缺少的资料之一。
十、总结全文
本文记叙了元帅回忆在抗日战胜时期的百团大战中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姑娘并把她们送回日本以及美穗子在战后回访聂帅的故事。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包含了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控诉,这个“大战中的插曲”也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十一、布置作业
2019年12月13日,中国举行了第六次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活动。学校开展了以“历史记忆、和平发展、共创未来”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请你结合《大战中的插曲》一文中所叙述的故事,写一段感想,表达中国民众一直以来对和平的珍惜。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