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说课稿
户县太平学校  肖妮娜
我说课的篇目是《香菱学诗》,本文是鄂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很有情趣并蕴含深意的一个片段。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讴歌了这位精华灵秀所钟的薄命女儿。香菱本来就爱读诗,也想学着作诗,但苦于无人指点;来到大观园后,有了黛玉这样的老师,她如痴如醉地沉浸在诗的境界中,自由呼吸,驰骋思维,让想象遨游于天地之外。在黛玉的指导下,她苦读诗书,苦索佳句,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作诗。作者通过这个情节,表现了香菱对诗歌的矢志追求及她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天性,赞美了她的专注、勤勉的学习精神。
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
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另外,作者写香菱学诗,是想借林黛玉对香菱的讲授以及香菱循序渐进的学诗过程,传达出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
诸如:“立意”是诗的头等大事,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又如,读诗应读一流的诗作,切不可爱那些浅近的诗。写诗要“讲究讨论”等等。此外,作者通过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情节,还极大地丰富了黛玉的形象,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黛玉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及《红楼梦》的主旨,有关键性的点化作用。读者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黛玉除了孤傲自许外,还有热情开朗,坦率纯真,诲人不倦的一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阅读文学作品“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据此,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九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关于小说的知识技能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设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人到四十主题曲
1、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高古典文学修养。
2、揣摩人物形象,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理解作者倾注的思想感情。
3、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从中获得启发。
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香菱这一形象,理解作者文中倾注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三维整体体现在设计、实施教学目标的全过程中,而并非将三者割裂开来,分别实现。
二、说教法
教学本文,力求从内容、写法两方面突破。内容上,着重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既要考虑到香菱的“苦志”,也要考虑到黛玉的深厚学识和教育艺术,同时也要联系大观园优越宽松的环境。联类引申,联系实际,思考香菱学诗会对中学生学习语文有何帮助。体味作者对香菱这一形象倾注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写法上,通过涵泳品味描写香菱的有关语句,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通过揣摩宝钗、宝玉的话,理解侧面烘托的表达效果。
新课标积极倡导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本课的教学基本采用此方式,另外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还采用如下方法: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师生互动,质疑和释疑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课前教师制作课件,在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
本课的教学我安排的比较紧凑。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具体学法如下:
1、圈点勾画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深入体会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思路]:泛读——精读——赏读——思读——延读
泛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探究香菱学诗成功原因;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高超技法;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深层反思。
(阅读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追寻作者思维轨迹、对文本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设计这样的教学程序,遵循了阅读认知的一般规律)
五、说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1:课前播放《红楼梦》电视剧的主题曲,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红楼梦》中的一个情节——《香菱学诗》。     
(二)、曹雪芹及《红楼梦》简介
1、作者:曹雪芹:名霑,号雪芹,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曹雪芹的家庭是一个百年望族的贵族世家。从曾祖父曹玺起,到他父亲都任江宁织造要职。曹雪芹的童年,正当曹家极盛时期,在南京过着“锦衣纨裤”“饫甘餍肥”的豪华生活。雍正五年
(1727) 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全家由南京迁到北京,他的青壮年是在家境由盛而衰的过程中度过的。四十岁后,他进入了凄苦的晚年。他家迁到北京西郊,生活日渐贫困,竟然到了食粥赊酒、围毡御寒、卖画谋生的境地。大约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2、《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
3、关于香菱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受尽屈辱、折磨。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
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
(三)、整体感知 
1、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学生利用圈点勾画法,标示出香菱学诗的几个阶段,并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四)、精读研讨 
1、请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明确: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表达:
有四分法:读诗、悟诗、谈诗、作诗;
有三分法:拜黛玉为师、品味王诗、边读杜诗边写诗;
有二分法:黛玉指导读诗、香菱练习写诗。
2、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 
3、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谈到了哪些问题?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   
明确:黛玉给香菱指点学诗门径时主要谈到四个方面的问题:重立意,不以词害意;重内容,格调、规矩是末事;重领悟,崇尚名家方成高品位;重研究讨论,方能长进。
黛玉的教学方式很独特,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诗‘什么难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她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循序渐进,重视积累和感悟,先读王维的诗,体会情景统一,进入诗情画境;再读杜甫的七律,体会“真景物,真感情”;读李白的七绝,培养诗的个性和想象力。她强调自学,强调实践、探究,重视能力的培养,力主创新,“只管放开胆子去做”。
4、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做事极其执着的女子。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6.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明确:第一首只说月儿美丽又明亮,可供观赏。诗意浅显,了无韵味;用词陈腐,堆砌前人咏月辞藻;无真情实感,无新意。     
第二首只说月很美。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较前一首有进步,但有些淡而寡味,不耐咀嚼。     
第三首“新奇而有意趣”,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给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对离愁这种深沉的感情的抒写,那第一首是肤浅的,第二首是游离的,第三首是实的,意境真切,余韵悠长。
(五)、问题探究     
请认真读课文,在文中出描写香菱的地方,并指出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看看文中是怎样刻画香菱这个人物的?     
明确:在刻画香菱时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办法。
正面描写主要通过香菱的语言、动作、神情的刻画体现了香菱读诗作诗的苦心、专心、用心的痴迷程度及写出好句子后的激动与兴奋。     
侧面描写主要通过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六)、延伸与拓展     
香菱学诗给我们的学习和写作带来哪些启发?     
明确:要有自信心;要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要多读书;要不耻下问;要勤于实践,不怕失败。写作要有真情。
(七)、课堂小结 
香菱学诗,意趣无穷,印证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