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水平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绘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件。
教师准备】  若干小口笛、若干充水和空气的气球、大小两个玻璃罩和抽气机、泡沫、各种发声物体、小鸟玩具、电铃、手机、ppt课件。
学生准备】 橡皮筋、铅笔、梳子、直尺、纸屑、乒乓球等。
【教法学法】 三生课堂教学模式,引导,点拨;观察、实验、交流合作学习。
【课    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表演模仿鸟叫的小节目,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导入课题:
鸟叫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样传播到同学们的耳朵里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学习《§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一)、声音的产生; 
活动一:合作探究
小组内四名同学分别利用老师提供给组里的器材或者自己随身携带的物
品,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同时注意观察这些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性。对于一些现象不明显的,同学们之间相互讨论,想办法解决。
1、各组展示自己的做法,它们有什么共性?
2、从这些实验现象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活动二:师生互动
教师让电铃发声,让同学们观察到电铃的小锤敲击铃铛振动发声,然后按住电铃阻止它发声。
由此,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呢?
结论2: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大家能够用手边的物体试试。
  活动三:音乐欣赏——笛子独奏《泉水叮咚》
  过渡问题:我们听到的这美妙的笛音是如何记录下来又是如何重现的呢?
    活动四:自主学习
    阅读书本28面第三段,然后组内讨论,弄清楚上面的问题。
    展示:你的看法是什么?(记录振动,还原振动
阶段性总结——通过黑板的板书内容总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过渡问题 我们课前听到了老师学的鸟叫声,刚刚听到了优美的笛音,现在听到了老师的讲话声。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传播到同学们耳朵里的?下面让我们继续探究的旅程。
    活动五: 师生互动
一只手机放在一大一小密封的小的玻璃钟罩内
1、拨打号码,让其发声,你听到手机铃声了吗?
          2、抽出玻璃钟罩里面的空气,使它里面的空变得稀薄,你听到声音有什么变化吗?
          3、假如里面的空气再稀薄一些,甚至成为真空,请你推理你听到的声音将会怎样?
        4、让空气进入,铃声怎么变化?
请各小组同学根据观察和体验,讨论上面的问题,展示各组的看法,并得出组内的结论。
结论3: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过渡问题:1、既然真空不能传声,那么在太空中的宇航员之间怎么对话呢?
          2、空气能够传声,那么它是以怎样的形式传播的呢?
      活动六:自主学习
      带着上面的两个问题,阅读书本29面第1、2段。
      小组展示
          教师播放课件:1、宇航员在月球的资料片断,说明他们是靠无线电
                          交谈的。 
                        2、动态揭示空气传声的形式。
          结论4、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过渡问题:声音不能够在真空中传播,能在空气中传播,那么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吗?
    活动七:合作探究
    以组为单位,A同学站在课桌的一端用笔敲桌面,B、C、D三位同学在桌
子另一端,都用手塞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耳朵分别贴在桌面上、贴在桌面上装有水和空气的气球上,然后交换重复上面的过程。
          1、组内讨论:都能听到声音吗?     
          2、不同物质传来的声音一样吗?
          3、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各组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然后展示组内的想法。
          结论5: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相同情况下,固体传声要比液体、气体效果好。
    举出生活中固体、液体传播声音的一些实例。
        介质:声音传播需要的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介质。     
通过黑板的板书内容总结:
1、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介质:声音传播需要的物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是介质。
  相同情况下,固体传声要比液体、气体效果好。
三、梳理知识、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谈谈自己的收获。 
四、乐于思考、学以致用
1、以下几个实验现象,能说明声音产生的原因的是(  )
  A、放在玻璃钟罩内的电铃正在发声,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B、把正在发声的收音机密封在塑料袋内,然后放入水中,人们仍能听到收音机发出的声音;
      C、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出声音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会被琴弦弹开;
    2、观看《太空大战》片段,谈谈其中你认为不合乎科学道理的地方。
    3、 请几位同学利用“土”交流。然后谈谈感受,请大家思考其中的道理?课后自己制作一个“土”做一做我们今天的小游戏。
  五、板书设计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二、声音的传播:
1、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3、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介质:声的传播需要的物质;
(介质能够是气体、液体或者固体)
4、相同情况下,固体传声要比液体、气体传声效果好。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比较成功的使用了“三生课堂教学模式”,首先由老师表演鸟叫的节目引入,使课堂气氛趋向活跃,同时为后续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生亲自体验的活动,让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自己得出相对应的实验结论。有些活动不便于学生操作,教师巧动脑筋利用效果十分明显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十分自然,没有一点向学生强灌知识的痕迹。训练习题的设计也很独到,并不是常规的习题训练,而是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体验。同时也兼顾到下节课的教学,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充分表达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总起来讲,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有如下几点:
1、课堂教学表达了“生活、生命、生成”的三生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表达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
2、课堂结构十分完整,教学内容安排合理,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各个知识环节衔接紧凑,过渡自然。
3、阶段性的知识总结,使学生即时得到知识的梳理,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和增强。
4、实验效果明显。在真空铃试验中,教师使用保温瓶原理,巧妙地用大小两个真空罩制造真空环境,用手机换电铃便于操作,效果十分明显;在引导学生学习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实验中,教师创新了实验,让学生自己体会而不是像常规教学中的举例子,放视频,效果很好。电吉他教学
    5、细节处理到位:中间播放笛子独奏曲,增添了课堂彩,生动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活动;课后拓展练习,注重了使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