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刘三
唱山歌来 嗨
这边唱来 那边和
山歌好比春江水 嗨
不怕滩险弯又多 喽 弯又多。。。
刘三,这一传奇式的壮族女子,一生光彩照人,死后又流芳百世,历史中的刘三,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大多对她的记载都泯没了。不过,我们来到广西那片古老而又魅力的地方,去寻她的点点滴,试图还原我们印象中的刘三。
关于刘三的最早记载大概要数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的《三妹山》:“刘三妹,春州人,坐于岩石之上,因名。”这条文献被清代《蕉轩随录》做了放大:“广东阳春县北八十里思良都铜石岩东之半峰,相传为李唐时刘三仙女祖父坟,今尚存,春夏不生草。刘三仙女者,刘三妹也。《寰宇记》、《舆地纪胜》均载阳春有三妹山,以三妹坐岩上得名,今不知何在。
刘三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在1958年《刘三彩调剧》创作组经过深入民间采风,认定刘三是罗城人阳光之旅歌词从罗城县城往怀镇方向走40多里的乡间公路,就可以看到这两块大石头,“三望乡”和“秀山看榜,这些证实了她。
在广西,刘三有歌仙著称,“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每年的这一天,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及其他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间,岭南壮乡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的思念和对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民间传说中的刘三故事是一个纷繁的、相互歧异的话语渊薮。这里既有同一阶层民众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也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既有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有浪漫的幻想、鬼神巫术的观念。由于该传说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流传、衍化,造成故事的累层堆积、互为关联、互相矛盾的结,就这样,时间把刘三,时间太长了,我们只能用音箱的点点滴滴,继续说下去,故而有印象刘三。
印象中的刘三,或是英雄,唱山歌,斗地主;又或是热爱唱歌,热爱生活,人间歌仙,所
以人间有三月三节;“三”又或是敢爱敢恨,冲破封建,崇尚爱情的古代女子,有歌证 :“恋九年,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对爱情的向往和至死不渝;又或是。。。
不管怎样,民间传说中的刘三故事蕴涵了民间伦理、民间智慧、民间想像、民间情趣,这些是刘三传说中最具魅力、活力的地方。民间伦理:刘三好歌,其兄嫌她唱歌耽误工作,将藤蔓砍断致其死亡。此故事可见出实用伦理与浪漫自由性格之间的冲突。刘三貌美歌好,被财主看上,而刘三却喜欢上了一个普通人家的青年。刘三因此遭受迫害,最终刘三升仙,财主受惩罚。民间智慧:刘三为惩罚财主,将财主骗至岩洞内,封闭洞口。民间想像:天生丽质、天性好歌的刘三被想象成非凡人物,在完成了她的俗世因缘后升天成仙。民间情趣:刘三天性好歌,成为民间歌仙。嘴快、歌好,山歌的主题既包括种种民间生活知识、场景,更包括了民歌最重要的爱情主题,刘三传说中的这些性格特征、山歌内容往往与天真、轻松的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造成种种喜剧性结果。刘三与三秀才对歌充分体现这一特。
人们没有忘记刘三,而相反地是后人们一代一代努力的从印象中挖掘刘三,完善刘三。
电影《刘三》是在广西歌舞剧《刘三》的基础上进一步改编而成的在歌舞剧《刘三》中,刘三已经成为阶级斗争领袖,领导农民众与地主、官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这部歌舞剧还是体现了相当浓厚的民间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特,与当时流行的阶级斗争主题形成一种有趣的映衬。在后人的苦苦追求和等待下,2004年有张艺谋导演的大型真实山水情景剧《印象刘三》横空出世,给等待的后人和寻觅的后人交了答卷。
五年磨一剑,张艺谋为了完善刘三可谓是竭心竭,他们在创作时曾有极大痛苦,为什么呢?痛苦是跟这些演员无法沟通,痛苦是这些演员是散兵游勇,因为他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江上打渔的人,让他们数八拍,让他们记音乐简直是天方夜谭;是啊,质朴的渔人们不会记牌子,但他们会唱山歌,他们懂得自然的和谐。正是这种自然才是刘三文化的精髓。张艺谋曾经说过:与其说这些打渔人不了解我们,不如说是我们这样的城里人打乱了他们那种自然的生活状态到后来就有了04年的《印象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