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
第七单元
P107.2
P107.4
第八单元
P113.1
1 情绪的对比: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情绪的丰富变化和对比获得了全新的强调。相对于晚期巴洛克音乐中单一情感的表达,古典主义作品中的情绪波动起伏。戏剧性、不稳定的音乐,可能导向一段轻快随意的舞曲旋律主题的对比不仅表现在同一乐章中使用具对比性的不同主题,即使是一个单一特定的主题内,也可能存在明显的对比。
2 节奏:
节奏的灵活性,给古典主义音乐增添了变化。古典作品包含了丰富的节奏模式,不同于巴洛克乐曲只有少数的节奏模式在全曲中反复出现。巴洛克作品表达出连续的感觉和永恒的运动。因此,在开始几小节之后观众就能大概知道整个乐章的节奏特性。但古典主义风格包括了出其不意的停顿、切分音,以及从长音到短音的频繁转换。而从一种长度的音符模式到另一种的改变,可能是突然的也可能是渐进式的。
3 织体:
与晚期巴洛克音乐的复调织体相比,古典主义音乐基本上属于主调音乐。然而,织体的运用与节奏一样灵活,织体之间的转换有时平稳有时突然。一首作品也许以一条旋律和简单的伴奏组成的主调织体开始,但是随后可能转变为复杂的复调织体,含有两个旋律或旋律片断在不同乐器间模仿。
4 旋律:
古典时期的旋律悦耳动听,且容易记忆。即使在一首非常复杂的作品中,也可能含有民谣或通俗的感觉,有时作曲家也会直接借用一些通俗的曲调。(如莫扎特以法国歌曲《哦!妈妈
请告诉我》的旋律为主题,写了一首钢琴变奏曲《小星星亮晶晶》。)更多时候,作曲家根据流行的风格创作新的主题。
古典主义音乐的旋律听起来较为平衡与对称,因为作品通常由两个长度相同的乐句构成。第二个乐句的开头与第一个乐句类似,但结束部分更具终止性。相反,巴洛克旋律较不对称,精巧复杂,比较不容易演唱。
5 力度与钢琴:
古典主义作曲家对于情感表达的细微差别的兴趣,导致了渐进力度的广泛使用,如渐强与渐弱。这些作曲家不把自己限制在巴洛克音乐中常用的那种极端力度的改变(从大声到小声的突然转变),渐强与渐弱的力度改变,表现出令人震惊的新鲜感。
在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对渐进力度的爱好,导致了钢琴取代了大键琴。钢琴家通过控制手指对琴健的压力,来控制声音的大小。虽然钢琴在1700年左右即产生,但直到1775年左右才开始取代大键琴的地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大部分成熟作品都是为钢琴而作,而不是为大键琴、古钢琴及管风琴等巴洛克键盘乐器而写。
6 通奏低音的消失:
通奏低音在古典主义时期被淘汰。在海顿与莫扎特的作品中,大键琴演奏者者不必再做即兴的伴奏。导致通奏低音消失的原因之一是越来越多的作品是写给业余爱乐者,而通奏低音所需要的即兴演奏技巧对他们而言有相当的难度。
P113.2
莫扎特
莫扎特的音乐细腻、华贵、含蓄、典雅,风格明朗,旋律优美,结构严谨,具有强烈的古典彩和超然物外的特点。
莫扎特的交响曲首先吸收了他歌剧富有表情的、如歌的曲调和其戏剧对比的因素;其次在以主调和声的基础上,广泛采用了复调手法;第三是旋律灵活,但不失宏大的气魄;第四是肌体透明,纯净而富有表情。
海顿
他确立了古典奏鸣曲式的结构,交响曲的规范,新时期的清唱剧,室内乐形式……将罗可可时期的审美情趣和作曲方式更明确地典范化进而开创了古典主义的巅峰时代。他最伟大贡献是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此海顿有交响乐之父的美称,为后经莫扎特、贝多芬等人开花结果的古曲乐派,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规矩的和声和转调,自然音阶的旋律写作,分散和弦基础上的动机与主题,均匀对称的乐句和平衡的曲式,这些是大部分海顿作品的特征,也是古典时期中庸限制的审美典范。
贝多芬
贝多芬的交响曲以表现革命斗争的英雄为中心,这在当时最能激动人心。他的创作的构思之宽广,形象之宏伟,感情之深邃,对比之鲜明,都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形式;同时,他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他的每一部作品中的奏鸣曲形式又各有其特点。他对奏鸣曲形式的处理,在音调和形象上都达到了内在的统一——他不仅在一个乐章的范围内使各个主题形成相互间的统一,而且在整个套曲的不同乐章中也是这样。例如,《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英雄性号角式的音调,也在其他乐章中出现,《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甚至起了主导动机的作用。。他还把歌剧创作的戏剧性手法应用到他的交响乐创作中去,使交响曲成为一种深具戏剧性的器乐体裁;他把交响曲中原来的小步舞曲乐章改为诙谐曲,扩大了表现力的范围。
音乐鉴赏第九单元
P120.1
舒伯特与贝多芬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的同一个城市(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但他们的音乐风格却相距甚远。我们通常把贝多芬称为古典主义的最后一人,而把舒伯特称为浪漫主义的第一人。当年舒伯特开始起步的时候,贝多芬的许多著名作品尚未完成。虽然舒伯特对贝多芬十分崇拜,但他的创作更多的是受到前辈莫扎特的影响。在舒伯特的早期作品中,相当程度是在模仿莫扎特的风格。有人专门比较研究了莫扎特作于1788年的《第四十交响曲》和舒伯特作于1816年的《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发现两首相隔28年的作品从调性的选择、旋律的进行到节奏的组合、速度的运用等等都有许多相似和巧合之处。当然,在舒伯特早期的钢琴作品中,也可以到贝多芬的东西,但到了晚期作品就完全不一样了。
贝多芬的创作常常是在严格的曲式基础上将主题动机用各种手法加以发展,而舒伯特则是凭着一股热情、一种感觉来写音乐。舒伯特没有贝多芬那样的属于古典主义的严谨,更多的是追求浪漫主义的自由、解放。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歌曲的旋律往往是长线条的、连续延绵、一气呵成,不可能一个一个主题进行发展。他的钢琴创作受到歌曲创作的影响,主题常常是从一连串音或一个长句子开始,然后加以对比、发展。贝多芬则不同,他的主题动机一般都比较短小,有时仅仅一小节,舒伯特那悠长美妙的旋律线条与贝多芬短小的主题动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贝多芬的主题常常充满了矛盾,舒伯特的主题更加突出统一。
对于和声模式的运用,舒伯特与贝多芬也有很大区别。他们两人都对古典主义的创作规则有所突破,但贝多芬更多地停留在古典主义的和声模式中,舒伯特却坚定地打破了这种模式。在转调的问题上,两个人采用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贝多芬常常通过一个和弦突然转调,转调之前让人缺少心理准备,但转向的新调一般都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舒伯特的转调恰恰相反,转调之前给人一个合理的准备,转调之后却让人感到意外,转到一个意想不到的调性上去了。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使之成为钢琴音乐的圣经。舒伯特在短暂的生命中也曾先后创作了21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有几首未完成),形成了他不同于贝多芬的独特的风格。贝多芬的奏鸣曲在他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名扬四海了,而舒伯特的奏鸣曲在他的生前是默默无闻的,直到死后许多年,才被人们发现这些艺术品的真正价值,而且正在越来越受到古典演奏家们的青睐。 
P120.4
中国近代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它》、《大江东去》、《梅娘曲》、《我住长江头》、《送别》、《五月的鲜花》、《渔光曲》
P124.1
该曲表达了肖邦得知波兰起义失败后悲怆的心情,有一种对侵略者的激愤与对未来的绝望。
P124.2
实在提高一门乐器的表现力,李斯特丰富的技巧,创造出辉煌的效果,几乎可以代替一个乐队,一首交响曲,几乎可以用一台钢琴表现出来。
P127.1
柏辽兹独创性地将圆舞曲引入交响乐,表现艺术家在舞会上与心上人邂逅,内心纠结着兴奋、痛苦与嫉妒。充分发挥了弦乐和木管乐器的音特质,经柏辽兹奇妙的配器手法,这些不同的彩调和起来后,给人以梦幻般的朦胧美感。
P127.3
在戏剧性表现和音乐两方面都是水晶般地清澈,配器也是这样,用两架竖琴,没有巴松管,只有双簧管一支。舞曲刻意求其简明易懂,这就是每当它再现时柏辽兹都改变其伴奏的原因。温柔典雅的主题由小提琴奏出(A大调),在第二主题中,我们能看到更明显的人物出现,它有着与谱相同的外形和富于推动性的表情符号:
当固定乐思自己出现时,艺术家突然意识到她的在场,这突然的意识打断了对于舞曲的全部注意,调突然改变了(F大调),旋律在长笛和双簧管上优雅地展开。渐渐回到圆舞曲,而固定乐思第二次——这次更加独立地——再现之后,柏辽兹加快了乐曲节奏,所有在场的乐器忙忙碌碌的演奏(以第一主题为中心),将其推向一个兴高采烈的结尾。
第十单元
P135.1
第一乐章--维舍赫拉德

  维舍赫拉德是布拉格市内一座有名的高城,作曲家以这座古城的历史与荣誉为题材,加以表现。布拉格又被称为"百塔之城",中世纪的古建筑星罗棋布,其中以维舍赫拉德最有来历,斯美塔那在这首乐曲的标题上写道:
  诗人眺望维舍赫拉德的山崖,回忆着游吟诗人鲁米尔弹奏的竖琴声。过去多少光辉灿烂的年月、维舍赫拉德大厅里频频举行的庆典,都浮现在眼前......
这首乐曲是捷克人民特别熟悉的音乐,开头部分被捷克广播电台用为开始曲。
  维谢赫拉德是捷克一城堡的名字,他象征着捷克人民光荣斗争的历史。整个乐章具有纪念的礼赞的性质,犹如全部套曲的庄严宏伟的序幕。全曲开始,在竖琴的引导于陪伴下,乐队以徐缓的速度奏出:维谢赫拉德宽阔肃穆的主题音乐。主题经过各种乐器的不同组合的演奏逐渐扩展并达到强大的高潮。继而转入戏剧性的对比,音乐描绘了中世纪骑士们格斗的场景。之后,庄严的维谢赫拉德的主题再度出现并逐渐减弱最后结束在竖琴的音响中。

第二乐章--伏尔塔瓦河
  音乐表现了贯穿布拉格市内的伏尔塔瓦(捷克名字叫做布尔塔瓦)河沿岸风光。伏尔塔瓦河发源于捷克西部,其河流经过布拉格,在布拉格以北32公里处与易比河汇流,贯穿德国中部,
经萨克森流入北海,全长1700公里。如同日本江户文化发源于隅田川、巴黎诞生于塞纳河一样,布拉格也是由伏尔塔瓦河为母胎而诞生的。由此可知,斯美塔那在赞美祖国这部交响诗中加入伏尔塔瓦河的理由了。
  斯美塔那在乐谱上写道:伏尔塔瓦河发自两条水源,激流冲击岩石发出愉快的音响,在阳充照耀下波光粼粼,河流逐渐宽阔。两岸传来狩猎号角声和农民们跳舞舞曲的回声。入夜,月光如洗,望得见水中仙子舞蹈......一会儿,河水冲进圣约翰峡谷,激起阵阵浪花。然后,河流趋于平缓,流入布拉格,仰望维舍赫拉德古城,一去不返...... 
  伏尔塔瓦河是流经捷克一条大河,被捷克民族称为母亲河。这是一首充满魅力的抒情诗般的交响音乐,也是斯美塔那所作的最为宜于人们接受的作品。1874年首次公演就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这首富有感染力的、流畅自然的e小调旋律在全曲中期着主导的统一的作用。而森林狩猎的音乐乡间婚礼的民间波尔卡与主题音乐有机的结合。乐曲最后转为E大调,显示了伏尔塔瓦河流向布拉格的更加壮阔于气势雄伟。《伏尔塔瓦河》经常作为单曲单独演奏。

第三乐章--莎尔卡
   莎尔卡和维舍赫拉德一样,是以古代传说为题材的。亚马孙族少女莎尔卡被情人遗弃,
她决心向所有的男人报复。她运用计谋,消灭斯蒂拉持和他的士兵。这首乐曲在全曲当中最不受欢迎,很少单独演奏,但是,莎尔卡与斯蒂拉特的爱情场面和酒宴的描写,都充分地发挥了崇拜交响诗创始人李斯特的斯美塔那的作曲能力。
  全曲构思而紧凑,先后出现几段不同场景的音乐如描写武士们坠入情网的优美旋律、武士残酷战斗的音乐。最后莎尔卡主题再度出现并结束了这一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