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谈论亲密关系的读后感
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如何跟孩子谈论亲密关系的读后感1
    昨晚开始看一本书《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刚开始就被吸引了,书中所写正是我所缺的,也是我一直想要了解的,我想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我们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父母、手足、室友等,当然还有伴侣,我们的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大多数时候我们受到伤害、心情低落也都是由他们引起的。同样的一件事一句话由一个没什么关系的人去做去说我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是由我们那些亲密关系的人做我们却会受不了。好像有点矛盾,我们对最亲密的人很苛刻,对陌生人却很宽容。而事实就是如此,因为我们在乎他们我们需要他们。于是我们打着爱的`名义对我们最亲密的人有种种要求与期望,一旦达不到我们的预期,我们会不开心,而这种情况在伴侣中最为明显。
    伴侣是我们最亲密的人,是陪伴我们最久的那个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寄予了太多太高的期望,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我们的一点点改变,我们都希望他们给予回应,甚至他
们的表情他们的动作我们都有个预期,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该这样,而一旦达不到,我们会失落,我们以为他们不耐烦了不在乎了不爱了,接着我们陷入了痛苦,开始对他们不断责备开始挑刺儿,于是恶性循环。
    所以在每次生气的时候闭上眼睛深呼吸数十下,让自己平静点理智点,换位思考下,想想自己有什么问题,是不是陷入了那种可怕的模式。我们不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不想以后有后悔,我想做得很好,我们都要做得很好,好好经营,互相体谅,好吗?
如何跟孩子谈论亲密关系的读后感2
    读《亲密关系》这本书是源于自己一直在苦恼怎么与人相处,不仅仅是怎么跟陌生人相处,还有怎么跟认识的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相处,如孩子与父母,同学,朋友、同事等。
    本书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其实还适用于任何的关系中,都可以从中到相似的问题,情形。对本书中以下几个章节感触颇深。
    1、我们儿时绝大多数的行为,都以归属感和被重视的需求为出发点。
    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当确认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沮丧,然后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引起注意,权利斗争,报复心理,自我放逐。这点可以联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张,内心叛逆的孩子,我属于后者。当我特别想要一样东西时,而且这个东西绝对是父母能力范围内的,我没有得到时我就会觉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没那么重要或者说是父母不够爱我。
生命的希望不再失落    2、期望=愤恨的前身。
    我们对朋友不满或者愤恨的根源就是对他们抱有的期望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值。人们恋爱,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回事。开始和维持一段亲密关系背后的真正动机,其实在于需求。
    3、我们宁愿争吵也不愿面对伤口,是因为生气比承受心碎要简单得多。
    这应该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护吧。不愿正视自己的内心,伤疤,宁愿埋着一颗定时也不愿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一直觉得亲密关系中可以不需要维护,不需要技巧,但是亲密关系中偶尔出现的矛盾表明关系亲密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和谐,亲密的关系也并不是永恒的,当然也是需要维护的。
    不要企图让别人带给自己快乐,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并没有带给你快乐的义务。
如何跟孩子谈论亲密关系的读后感3
    这本书,之前读过。我认为是婚姻关系、婚恋类图书中最值得一读的书。
    什么是亲密关系?了解+关心+相互依赖+相互一致性+信任+承诺
    亲密关系的影响因素:文化、性别比例、个人经历、个体差异(至少一方双性化,会更和谐稳定)、人格特质(神经质越弱越幸福)、自尊、人际互动——所以,对象的重点:中性化+神经质特征弱
    吸引(对象):什么样的人吸引人?临近的人,熟悉的人,长得好的人,喜欢我们的人,和我们想象的人。
    沟通:详见《非暴力沟通》
    相互依赖(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奖赏):社会交换结果=奖赏-代价;人际关系的满意度=结果-期望;对于亲密关系的依赖度=结果- 容忍目前伴侣的最差结果。保持满意的亲密关系,
需要5:1的'奖赏: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