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 14为补充词,描述看见风光的多少,“满”是二次核心字,“眼”则用来修饰“满”;第三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回想这千年历史,不禁向自己发问,这里曾经历过多少兴亡大事?“悠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讲“千古兴亡多少悠悠事”,也可以归为下句“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从直译的角度来看,“悠悠”和下句的连接更为合理,但在此句中“事”是核心字但并非韵词,“悠悠”作为连接词更多起到补韵的作用,“兴亡”是次核心词;第四句:“不尽长江滚滚流。”回望历史,曾有多少英雄在这边防要地上场杀敌,但这一切都远去,这些史事就像奔流不尽的长江水。“流”是韵字,也是核心,“长”是次核心字。
下阙共有四句,“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时过境迁,如今自己已年过半百,看到祖国山河支离破碎,多想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一般上阵杀敌,为祖国收回疆土。回想当初年少有为的孙权连年征战,从未屈服。在这两句中,词人借用历史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抑不得志的心情,第一句中,“鍪”是韵字,也是核心字,“万”是次核心字,“年”是二次核心字,第二句中,“休”是韵字和核心字;第三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
刘,”从结构来看,“天下英雄多少事?悠悠”和“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的句式结构一样,但“曹刘”和之前的“悠悠”作用大不相同,“曹刘”在这里既是对问句的回答,也是对意思的内涵补充,而并非韵词的补充,“手”作为韵词,也是核心词,次核心词是“谁”和“英雄”;第四句:“生子当如孙仲谋。”正因为孙权这样勇猛,难怪曹操会说“生下的儿子应该和孙权一般!”韵词“谋”,也是核心词,次核心词“当”。
整首词通过三问三答的方式来抒发词人的情感,上阕对景抒怀,用“州”“楼”“事”三个核心词将视角一步步拉回至眼前,不禁感叹历朝历代经历千古兴亡成败之事,时间漫长久远,让人回味。下阙风格变换,词人由眼前景象所引出的对祖国故土的怀念感转入对历史人物孙权的吊唁,引用历史来寄托自己空有报国热情却不能被重用的愤恨,同时也暗讽朝廷的无能。
一首文辞的内涵解读,应在对字面意思的简易分析基础上,对文辞的句式结构、韵字、核心字(词)的步韵特点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读懂词人的创作手法、词体的结构布局及词作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结合关键字词,对其步韵特点做了以下总结:
句序句子韵字及拍位、持续拍数次核心字及拍位二次核心字及拍位
非核心字及其拍位一、何处望神州?州,强拍,持续4拍望,强拍,何,强拍处,弱拍 神,弱拍二、
满眼风光北
固楼。楼,强拍,持续2拍半
风光,强拍
满,强拍
眼,弱拍 北,强拍
固,强拍三、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事,强拍,持续2拍兴,强拍
千古,弱拍 亡,弱拍多少,强拍 悠悠,强拍四、不尽长江滚滚流流,强拍,持续5拍长,强拍不,尽,弱拍 江,强拍
滚滚,强拍
五、年少万兜鍪鍪,强拍,持续1拍半万,强拍
年,强拍
少,强拍 兜,弱拍六、
坐断东南战未休休,强拍,持续半拍
坐、断、东,强拍 南,弱拍
战,弱拍 未,弱拍
七、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手,强怕,持续2拍半
英、雄,强拍谁,强拍天、下、敌,弱拍曹,弱拍 刘,强拍八、
生子当如孙仲谋
谋,强拍,持续9拍
当,强拍
生、仲,强拍子、如、孙,弱拍
从图示分析可以看出,文辞中所有的韵字(核心字)在乐化时都做了强拍处理,并且所占拍数居多,正如洛地先生所说:“乐句(腔句)最重‘结音’;曲唱,其腔句,并不以其末字的出口音为结音;从理论上说,
也不是以其腔句的最后一个音为结音;而是以其文句(韵句)末字(韵字)的字腔吐尽、砌满的结煞音
为结音,故又称‘杀声’。”③次核心和二次核心字都处于强拍,非关键词处弱拍居多,且所占拍数偏少,这种以辞
138
音乐表演
句的字读平仄声调,转为音乐旋律进行的编创手法,正是词唱、曲唱的最典型特征。
二、《南乡子》的字腔和过腔分析
“在曲唱中,无论其文辞文体,及其音乐唱腔,其基本单位是句,唱中音乐性的句,特称‘腔句’(此词语是近时方有的,不知始于哪位学者);腔句,由‘字腔’与‘过腔’构成。此二者,字腔为主,过腔为辅”④对洛地先生的引文中得出,“曲唱、词唱”是将带有格律的韵文化为音乐片段,每一韵句称为“腔句”,“字腔”和“过腔”是腔句的基本构成,曲唱的旋律便是由腔句构成。因此笔者对词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字腔”和“过腔”做了统计:在该词曲中,词人选用词牌名为南乡子中的双调,共有56字,经文人“以文化乐”后,词曲中字腔部分有平声字41处、上声字6处、去声字8处、入声字1处,过腔部分有19
处,11处美听和8处接字,根据统计显示,该词曲中除阴平声字是一字一音外,阳平字、上声字、去声字都是一字多音,一字多音与一字一音相结合创作的词曲可以让字音有更多的音乐表现空间,张弛有度,也便于歌者的二度创作。借用洛地先生的观点:“‘字腔’是腔句旋律构成的根本,以‘字腔’即可成腔句,即字腔组合就可以成腔句,并非一定需要过腔。”⑤
因此,过腔并不是每一字腔后都会出现,也并不一定会存在于每一首词曲音乐中,而是在字腔需要被连接时才存在,正如笔者之前演唱的曲目《大江东去》《虞美人·听雨》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整首词曲没有一句过腔,而每一处字腔便构成了旋律全部,同样可以用其来传颂文辞,通过对词曲《南乡子》与《大江东去》等中国艺术歌曲对比,便足以佐证洛地先生的观点,《南乡子》作为重新谱曲版本,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了字腔与过腔的规律,同时这也说明字腔与过腔在当前音乐创作中,尤其在类似《大江东去》等中国古诗词音乐创作中必须按照这样的规律进行创作。
三、《南乡子》的演唱风格分析(一)歌唱语言的准确性
笔者在演唱该作品时,产生了两点疑惑:1、在歌唱语言方面,如果用现代普通话的发音去演唱古词曲,是否能够恰当表达出其中的韵味?2、如果用方言进行演唱,中国如此庞大的方言体系,如何正确选择?带着这两点疑问笔者展开研究,从演唱音频来看,我国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蔡瑶铣和刘辉以及一些当代青年歌唱家
都演唱过这首作品,蔡瑶铣和刘辉的演唱结合了方言和戏曲中的上口音技法,青年歌唱家们采用普通话,相比较而言,青年歌唱家们技巧性更强,情感表达非常恰当,但听起来更像在演绎一首近现代的中国艺术歌曲,而蔡瑶铣和刘辉的演唱则高度还原了作品本身的韵味,因此笔者认为,用方言演唱类似的词曲效果更佳。对于方言的正确选择,从体系来看,共分为七大方言:粤方言、北方方言、赣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考虑到词人辛弃疾出生于山东,从二十二岁开始率兵南下,长期在南方一带任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公元1204年被派往镇江后所作,所以笔者猜测词人的方言是以吴语区中镇江方言为主进行创作的。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笔者对这首词曲旋律和字读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其中“休”和“敌”两个字很有代表性,“休”是入声字,通过查询相关资料得知,现在的普通话中没有入声调,在地方方言中,北方方言基本不存在入声,南方方言仍有部分地区保存入声:江淮语区、西南语区等;“敌”在如今普通话中读作阳平声调,谱例中“敌”的旋律构成却是下行,引用洛地先生的观点:“字腔,是每个字依其字读的四声阴阳调值化为乐音进行的旋律片段”。⑥依照现代普通话的声调,“敌”的旋律走向理应是上行而并非下行,是否“敌”在镇江方言中读作去声,为此笔者请教镇江的朋友,通过录制的音频证实了这一观点。基于对该词曲中“休”和“敌”两个字音的解析,再结合词人生平履历,可以断定其文辞创作时采用的是吴语区中的镇江方言。除外,通过反复聆听录音,发现以下字读和当今普通话的发音也截然不同:何(Huo)、州(zou)、北(Be)、兴(Sing)事(Si)、不(Be)、休(Siu)、敌(Di 去声)。对于该词曲的演唱,首先应对以上字的正确发音有所了解,再从咬字和吐字两个层面出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表达作品内涵。
(二)音变化的把控性
对于词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演唱声音处理,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出发进行探讨:从词人创作风格看,辛弃疾的诗词题材涉及宽泛,其中豪放派作品居多,风格以豪爽激昂为主,其大都是抒发自己的爱国热情,诉说难得重用的悲愤,以及对南宋黑暗统治阶层的揭露和批判,因此演唱词人的作品声音要雄浑、有沧桑感。从具体作品来看,该古曲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呼吁抗金恢复中原的杰作,上片主要讲述词人面对大江东去歌词
139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 14大好景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演唱时声音稍微偏暗淡一点,不可以太明亮,更多是像倾诉一样,情感流露比较自然平静,要唱出词人那种满心忧愁的感觉。下片主要抒情,借用典故来表达词人自己的思想,与上片相比,下片的情绪更为激动,看似是对典故人物的描写,实则是希望自己能化为孙权一般的人物,上场杀敌,因此演唱者的声音应该从暗淡转为明亮、激昂。
四、《南乡子》的声器乐互补
器乐伴奏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可以很好地刻画、补充音乐形象,还可以与演唱者进行对话,营造氛围,和人声相互烘托音乐主题。整首词曲是由我国柴珏进行编配伴奏,钟怡进行二次改编而成,全曲采用大量和声织体进行编配,是一首既切合当代人民的审美观同时又保留文辞自身的古韵风格的作品。
从整体分析看,该曲调性为F 宫调五声调式,乐曲结构由前奏、间奏、起、承、转、合六个部分组成。每个段落由歌词作为划分依据,同时兼顾旋律发展的特征,这也是中国音乐作品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该词曲旋律采用民族五声调式,但织体却七声化,总情绪基调是悲愤、深情的,将钢琴伴奏织体与宣叙调的旋律交织在一起,来表达作者抑不得志的悲愤与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赞美。
从具体分析看,前奏(1-4小节)部分用平稳的分解主和弦作为引子,帮助演唱者塑造画面,在第4小节处用半分解和弦,由弱渐强引入主题,在主调F 宫调式上进行呈示。起句(5-17小节)是整首词曲的最初陈述部分,根据歌词内容划分为6+7非方整性结构的两个乐句,前一乐句通过柱式和弦的织体引出第一问句,结束于C 徵音;后一乐句织体改为分解和弦与内容上的转句相衔接,终止于G 商音,两个乐句一问一答,引发歌者的共鸣,从而表现出作者报国无门、物是人非的哀思感。承句(18-34小节),作为起句的强调巩固和延续,也是起句的一个继承式发展句,采用一系列的下行音阶与词意相呼应,演唱者的情绪要更加丰富,快速换气后演唱力度由p-mf-f 逐层推进,第二乐句的演唱要比前一句更加宽阔舒展。在该乐句中出现了全曲最高音小字二组的“la”,为后面的转句做情感准备,来表达词人浓厚的爱国情感。间奏(35-38小节),伴奏用对前一乐句的重复旋律作为引子,引入下半部分的内容。转句(39-57
小节),由三个乐句组合而成,前两乐句牵引出该曲的第三问,在演唱者由f-ff-f 的力度加持下最高
音“la”的二次出现,推动歌者的演唱情绪到达顶点,后接高音“fa”由歌者自由延长,引起听众的无限遐想。合句(58-67小节),虽只有一个乐句构成,但却是对起、承、转三部分的总结概括,速度上整体降慢,彰显乐曲静动结合的美感,大连线的乐句让歌者的气口更加饱满,随着最终一字的唱出完美终止于主调。
基于以上详解看古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字腔与过腔的表现。在整首词曲中,字腔部分大多用柱式和弦和分解和弦来进行强化,过腔则是用副旋律的复调化织体对其进行衬托,而这些创作也正是符合曲唱中字腔与过腔的演唱特征,如解玉峰所说:“对曲唱而言,‘字腔’宜实唱、‘过腔’宜虚唱,或者说‘字腔重,行腔婉’,是更普遍的情况。”⑦在笔者的实践演唱中,也正是基于对词曲中字腔和过腔的整体把握,才能做到在舞台上游刃有余。
结  语
通过对古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文本来源、词意内涵、字腔与过腔实例分析、演唱分析及声器乐互补的五方面详细解析,理解词人的创作初衷,领会词意的精准内涵,达到对该词曲的整体掌握。同时我们在日常演唱同类词曲作品时也必须知晓以下几点:字腔方面,要精准把握字读的四声关系和吐字润腔等演唱技巧,遵循“以字行腔”的规律,掌握喷口技法和声调走向,才能领会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中的“
字正腔圆”的基本要领;过腔方面,气息运用上并非像美声唱法的深吸深呼,追求声音有震撼力,要根据词曲中的衔接精心安排气口。准确演绎过腔中的润腔手法,做好收放自如、控制有度,在风格上使词曲不失其根本,精细处理过腔,词曲方可美听,两者结合,才能表达词曲音乐的韵律美、内在美。■
注释:
① 方琼.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女生卷[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11.
② 洛地.词乐曲唱[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65.③ 洛地.词乐曲唱[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65.④⑥ 洛地.词乐曲唱[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134.
⑤ 洛地.词乐曲唱[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144.⑦ 解玉峰.论南北曲唱的“字腔”与“过腔”[J].艺术百家,2019,(0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