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论茹志娟《百合花》的情感
                            陆敏红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摘要:茹志娟的《百合花》从一个女性的角度以其细腻的写作手法,成功描述了一个发生在战争年代里同志间和男女间,生死与共的纯洁友谊,平凡而令人感动的故事,表现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情感之美和对美好人性的憧憬,并予以我们现实的启示。
关键字:《百合花》;人性美;人情美;军民团结
                            一
  1958年,作家茹志娟的短篇小说《百合花》问世,立刻引起了文学界的轰动,这篇经典的短篇小说给强压政治下的文学界立刻带来了一股清新隽丽的风气,获得了时任文化部部长茅盾大师的高度评价:“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它结构严谨,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1]
  作为十七年最优秀的文字之一,茹志娟的《百合花》它以最简短的语言,内涵丰富的主题意蕴,在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但对它的争论也从没间断过,就如高旭国先生所言:“在这个作品长达半个世纪的解读过程中,先后出现过三次不同的内涵阐释,并且每一次都包含着某种遮蔽和误读。”[2]高先生从三种不同的阐释中考察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管褒奖也好,争论也罢,《百合花》在中国当代小说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之所以能引起这么大的文学效应,是因为它重新挖掘和再现了革命战争时期美好的人性美,人情美,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一位通讯员小兵护送“我”去前沿包扎所,到老百姓家中借被子,最后为了掩护农民担架队而被炸死而光荣牺牲,这些平凡的中的英雄事迹反应了军民鱼水情,人民拥军军爱民的优良革命传统,写出了一位普通人物平凡间的伟大,从几桩小小的故事中道出了大爱,道出了人间真情,再现了纯洁的人情美,人性美。 
  《百合花》的人物情感联系十分微妙复杂,它把英雄的情感附加在了一个普通的士兵身上,
使英雄气概与普通人的情怀得到很好的统一,从而真实感人,从心灵层面打动读者。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得益于作者成功塑造了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关系,通过这种微妙的关系来显现人物的独特魅力。
    首先是“我”与通讯员的关系。作品里小通讯员是一个年仅19岁,参军才一年。他涉世不深、天真质朴,不乏关心战友、体贴众的爱心,又对生活充满情趣憨厚腼腆不善言辞的新兵,与女同志一接触便浑身不自在,但在危急关头却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既不让我太靠近也不会让我落太远,时不时回头看看我是否赶得上他脚步,这样非常刻意地与我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对于女性的“我”而言既生气而又渐渐对他产生了兴趣,并开始注意和观察他:“现在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块头不大,但从他那副厚实实的肩膀来看,是个挺棒的小伙,他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肩上的步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3]这样一位强壮有力,质朴善良的小伙子让“我”感受到了作为女性所应得到的尊重和照顾,并因此下意识的展现自己所特有的撒娇,如走不动路了就要休息,还故作伪装地跑到他身边坐下跟他任起了老乡,还问他是否娶了媳妇没有。当他听到我的审问式“盘问”后不禁飞红了脸变得别扭无比,半响才低下头来憨憨的笑了一下摇了摇头。看到他局促不安的样子我强忍着笑意,并在这种善意的“审问”中体会了通讯员的善
良质朴和天真。这种感觉若隐若现,既是一种崇高的同志关系,又是一种相较于男女之间美好爱情的特殊情感所发展起来的美好感情。回到团部时。通讯员牺牲了自己的午餐,留给“我”两个馒头,表现出乐意在有好感的异性面前表示慷慨与大度。而那有趣的方式,也显示出了他们队逐渐亲密的关系和尚存的距离。可见之间的关系,形式上是友谊,而实质上上去时萌发爱情的一种表现,这是同性战友之间所不会有的。[4]
另一个与之联系的人物是俏俊的新媳妇。她过门才三天,浑身上下洋溢着喜气。她尽咬着嘴唇笑,好像忍了一肚子笑料没笑完。这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善良纯朴,对同志弟有着朴素天然的骨肉情深,一旦理解了战争的意义,理解了小通讯员生命的价值,她便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唯一的最心爱的嫁妆敬献出来。作者写出这样一个鲜亮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两人的第一次接触通讯员竟然不敢看她一眼。也许新媳妇太漂亮了镇住了他,或许是因为新媳妇的嬉笑让他在一个颇有好感的人面前丢了丑而忍不住的窝火,也许这不是本意,但这是一个对喜欢的人产生的善意的愤怒,也是对他心理的一种反应,这样的描写反倒使小通讯员变得既可笑又很可爱,是一个非常有灵性有血有肉的小伙子形象。
当通讯员为了掩护农民担架队而受伤回到包扎所后,新媳妇所表现出的惊愕和叹息是对生命的敬重,对英雄的礼赞,最后通讯员还是牺牲了,新媳妇不听我的劝阻,依然为他缝补着衣服上的那个破洞,一针一线都缝进了了她的无尽悲哀和歉意,正如作家所说,“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暇的爱,晶莹的泪。”[5]也许这是新媳妇作为大嫂的她对同志弟的歉意和愧疚,也许这是出于一个女性特有的母爱般的怜爱和关心,也许中的种种理由道出了她已经“爱上”了这个同志弟。这就是革命战争年代最纯真最值得珍惜的“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亲密关系,也是我们现在所一直追求的现实生活写照。
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特殊的文学作品,特殊的生活方式奠定了特殊文学作品的基调,正如作家在谈到创作这篇作品的过程中所说的:“我写百合花的时候,正是右派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社会上如此我家庭也如此。我丈夫王啸平处于岌岌可危之时我无法救他,只是每天晚上 ,待孩子睡后,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了战争时接触到的种种人。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的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6]
不管是军民关系,同志关系,还是若隐若现的爱情关系,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性之美,人情之美是现在的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战争年代至纯至真的同志关系,和水深火热的军民关系也是我们这个社会所缺少的。
                            三
21世纪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金钱、物质、权势同时也在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在道德感缺失和责任感减弱的现状下如何挖掘我们人类最初的至真至纯的人情美、人性美,并将其更好地弘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建立一个高度文明,充满道德感的社会,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正如歌词所唱的那样:“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没有了爱情也要生活,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打敌人打敌人”。军民团结现在已是时代高唱的旋律,老百姓稳定发展经济,用强大的物质保障前方战士,而战士们则用忠心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竭力为人民创造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这种良好的模式必将使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强大。而若想稳固和再现军民团结的局面,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如做好各地区的双拥工作,加大红文化的宣传,组织干部众到部队,到边防去慰问
我们的人民子弟兵,这将使这一局面得到更好地改善,这也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百合花》中所散发出来的美感,是一种用语言无法表达的默契和信任,即使只是那一刹那,读了的人也会将那份美丽永藏心底,因为这份美感值得珍藏,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发清香,这首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注定藏匿于心,久久不能忘怀。它以其独特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人情和关系的想往,这使得我们在主人公的身上看到了纯真的人性美、人情美,无论是在那个时代,还是在物质纷杂的当今,从“通讯员”和“新媳妇”的身上我们所感受到的美是超越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的,也是我们一直在寻和塑造的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J].人民文学,1958,(6)
[2]高旭国.《遮蔽与误读——<百合花>内涵辨析》[J].名作欣赏,2008,(6)
[3]茹志娟.《百合花》.[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4]代柯洋.《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也谈<百合花>》[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
[5][6]茹志娟.《我写<百合花>的经过》[A].《茹志娟研究专集》[C],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