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课后习题答案
课文1《北京的春节》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文中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写老北京人过春节的。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详写,其余略写。
这样写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展现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传递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课文中有多处描写孩子过春节的部分,例如第3自然段写了小孩过春节要做的几件大事,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在这段日子里,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吃,尽情地玩儿,作者把这些事情说成是“大事”,写出了孩子们内心的欢喜和对春节的期盼。
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3.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①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加点词是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这些词展现地域特,富有艺术表现力。
②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闲在”是清闲自在的意思,这是北京方言,这些词展现地域特,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
老舍《北京的春节》是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给我们展示的是老北京的民风民俗的全景画卷。舒乙《北京的春节》详细地介绍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风俗和春节的食物,写得十分有情趣。斯妤《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习俗,既写了家乡的习俗,更写了自己的亲人,传递的是浓浓的亲情。
■课文2《腊八粥》
1.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等粥的部分详写,喝粥略写。详写等粥的部分,通过八儿在等粥过程中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最能表现对腊八粥的期盼,这个部分详写突出了重点,将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
2.出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交流感受。
①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感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一锅粥当人来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腊八粥的美味诱人。
②八儿猜想栗子稀烂,饭豆肿胀,花生仁儿面面的,枣子大了三四倍,糖放多了会起锅巴。
感受:这是一种美妙的猜想,反映了八儿对腊八粥的向往,进一步突出了他想快点喝到腊八粥的迫切心理。
■课文3《古诗三首》
1.古诗词中委婉地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的诗句还有哪些?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明月有情应识我,念念想见在他乡。(袁枚《随园诗话》)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写了哪些传统习俗?还有那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了解资料。
《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②给孩子发压岁钱,寓意压祟(岁);
③张贴有大公鸡的年画,寓意大吉(鸡);
④春节前倒贴福字,是寓意福气已到(倒)。
⑤除了谐音,还有其他一些习俗,比如:
⑥中秋节吃月饼,寓意幸福团圆;
⑦冬至的时候吃饺子,是寓意耳朵不受冻;
⑧春节的时候贴对联,是寓意辞旧迎新、驱邪保平安;
⑨过年的时候守岁,寓意辞旧岁迎新年。
■课文5《鲁滨逊漂流记》
1.默读梗概,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流落荒岛—建房定居—畜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
2.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鲁滨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同学交流。
逝去日子鲁滨逊克服的困难:①缺少纸笔,就用刀子刻柱留痕记录时间;②缺少衣物,但不久就习惯了;④缺少建木栅栏围墙的工具;④每天要为自己寻食物⑼
鲁滨逊心态发生的变化: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好处和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到了值得感谢的东西,对自己的处境稍稍有了好感,然后开始一心一意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鲁滨逊是一个不畏艰险、机智勇敢、聪明能干、乐观坚强的人。
■《语文园地二》·词句段运用
1.读下面的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句子中加点的部分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可以更加鲜明地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作者想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还能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扩大夸张是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的夸张形式;缩小夸张是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的夸张形式;超前夸张是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仿写:
①饿……我饿得可以吃下一头大象。
②安静……山林里可真静啊,静得可以听到阳光洒落在树叶上的声音。
③厚……他的眼镜片厚得像块砖。
④盼望……我的眼睛就望穿了,想着出差在外的爸爸赶紧回家。
⑤喜欢……我喜欢你,我喜欢你到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
2.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了解和赏析不同的译者具有不同的翻译风格和语言风格。①译者张友松笔下的句子浅显易懂,描写生动细腻,喜欢用长句,适合普通大众阅读。②译者俞东明、陈海庆笔下的句子文艺范儿一些,喜欢用短句,适合文化层次高一点的读者阅读。
③译者成时笔下的句子口语化一些,描写生动,喜欢用长句,适合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课文8《匆匆》
1.课文中有两处使用了一连串的问句,出来读读,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感受,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第一自然段“但是,聪明的,……现在又到了哪里呢?”和第四自然段整段。
第一处突出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却无法挽回的无奈和对已逝去日子的深深留恋之情。第二处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既是他不甘虚度光阴的内心独白,也是他力求上进的真诚呼唤。
作者在不断的设问、反问、追问中,层层推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唤醒人们珍惜时间意识。
2.时间的流逝本是人们司空见惯的平常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读了课文,你对“时间之流”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
作者把自己在特定处境里的感想,寄托于大自然多种可感的景象之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抽象转为具体形象,一开篇就以独特的诗意创造,产生动人的效果,使人不由得跟随,对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读了课文,我的感触是——时间流逝,悄无声息,无法挽留。我们应当珍惜时间,努力有所作为,留下痕迹。
仿写:
写作业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下划过;踢球的时候,日子从脚下匆匆跑过;看电视的时候他就悄无声息地从荧屏上走过去。傍晚时,我凝望天空,看变幻莫测的流云,日子便轻轻悄悄地跟随流云,从我的眼前飘过;太阳渐渐西移,天际慢慢呈现夕阳红,太阳不刺眼了,把最后的余晖柔和地洒向大地;等眼前变成闪烁的星星,才发觉今天的时光,已经从我手中溜走了。
■课文9《那个星期天》
1.默读课文,说说在这一天里,“我”的心情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我”的心情经历了“满怀期待——盼望——焦急、兴奋——委屈——自责——失望、伤心——彻底失望”的变化。
2.读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在课文中再一类似的语句,仔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