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班子的故事》解说词
父亲曲谱【片头】贴近百姓,直通生活,我们和我们的生活,欢迎收看本期直通生活栏目。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已有两千年的历史,这种拙朴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曾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许多地方的农村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欢迎。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饱含乡音乡韵的唱腔念白给了皮影生命,艺人灵巧的双手赋予皮影灵魂,一面白幕布前,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沙场的金戈铁马和佛魔的出神入化。
【解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就成了静宁农村的农闲时间,忙碌了一年的农人,有充足的时间筹备过年和休闲娱乐。进入农历腊月,四河镇石河村皮影戏班的几位成员相约来到班主石具山家,打开尘封将近一年的戏箱,开始排练,为春节的皮影戏演出做准备。
【同期声 戏班成员 石永泰】0883:都是庄稼人么,庄稼人都在外面干活着呢,就正月里唱这个院戏,这山上好几个村庄年年唱习惯了,就(预先)定下就给他们演出。问:十冬腊月里才准备吗?嗯,就到腊月里,平时很不练么,到时候才就收拾到一起训练一下。
【解说】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等,又人叫“牛皮灯影子”。是在灯光照射的白幕布
上,用兽皮雕刻的戏曲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皮影戏表演多在晚上,艺人一边操纵皮影,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目和唱腔来演唱,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伴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
【解说】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解说】上世纪末,皮影戏曾在农村一度风行,是村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现在皮影戏班已经越来越少。四河镇是静宁县内皮影戏流传最多的乡镇,而石具山的石河村皮影戏班,是四河镇乃至周边乡镇已知传承历史最为久远的戏班。
【同期声 戏班班主 石具山】0878:我的这个箱子到我手里已经一百多年了,到我手里算是第三代传人,我知道的是最早的是我的姥爷和这个郜把式,郜把式他们两个一块唱着,唱着到他们唱不动的时候我父亲,我父亲和我姑父两个他们就接上唱到,我姑父唱到八十多岁,跟不动了我就,现在 唱的把式就是,这是我的侄儿子,我的侄儿子就接上,我跟箱子已经跟了三十四年了,我的这个侄儿子已经也唱了二十六年了。到我两个手里就已经算是第三代了,
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
【解说】皮影是皮影戏表演的基础,皮影的数量决定了戏班演出剧目的多少。皮影材质以牛皮或者驴、马、骡皮等为主,经过风干、炮制、打磨、剪裁、雕刻、上、涂漆、连接工序制作完成,对工艺要求较高。
【解说】石具山箱子里的皮影,是从他舅爷和父亲两辈艺人手里传承下来的,因为年代悠久,鲜艳的彩已经发暗发黑,加之受当时的制作工艺影响,皮影质地较厚,略显古拙,但是更有历史的厚重感和传承的价值性。
【同期声 戏班班主 石具山】我手里的箱子年成远了,老的有一百年了。最早我舅爷留下来一份,我姑父有一份,我父亲有一份,演出的时候箱子算哈一个人,箱子挣的钱,给三家人平分。
【解说】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样,皮影戏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并没有标准的乐谱和唱腔教材,大多只有一些戏词的手抄唱本,技艺、剧目甚至行规大多都是耳濡目染、口传心授。
【同期声 戏班班主 石具山】0925:我几个跟上以后,有的戏本都是我姑父手抄的戏本,有的是从戏本上传下来的,有的是跟上听着看着记下的。
【解说】石具山和石永泰是叔侄关系,石具山是戏班的班主,石永泰是戏班“挑线子的”,也叫“把式”,皮影的活动变化,全靠石永泰双手操纵,人物的说唱念白,也大都由石永泰一人完成。石永泰和戏班其他人的手艺传承自石永泰的爷爷和姑爷(这个称谓合适不?姑爷一般是女婿的称呼),石永泰的爷爷和姑爷传承自石永泰的太姥爷和一个被称作“郜把式”的人。一直以来,都是沿袭着原来古老的唱腔和表演。
【同期声 戏班班主 石具山】0879:学这个主要是还是我们爱这个东西,我跟上我父亲,我父亲活的时候,唱的时候我就跟上,跟在里面跟上慢慢学的。我们也不懂这个乐谱,就是自己摸索着学的,他也是一样,还是跟上我姑父,他是我姑父亲手手把手教的 挑线子的这个。
【同期声 戏班成员 石永泰】0880:我姑爷他唱的,我就根据他,根据他怎么唱的我就仿照学的。3178:他唱啥都是我听下的,都是听下的,曲谱我们这些人都不懂曲谱,只有打琴的这个人他懂曲谱。0880:再没有其它,都是全部秦腔(的调)他唱的腔调音调,基本都是他的这一套。
【解说】皮影戏的人物形象是通过艺人的唱腔和念白展现其性格和情感的。皮影戏在上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其唱腔于各地戏曲、音乐、民歌小调以及文化背景相融合,形成了地域特分明的风格流派,静宁皮影戏的剧目、唱腔、器乐大多都是秦腔的东西。
【同期声】一段演出
【解说】石具山的石河村皮影戏班,曾经一度很有名气,在十里八村大受欢迎,有过辉煌的历史。戏班的上一代班主***还有自创的皮影戏本。
【同期声 戏班班主 石具山】 0927:我姑爷本来有(戏)本子有三四十本呢,这都是秦腔剧本这些,还有他亲自编下几本,有《西游记》上的火云洞,还有《五行山》、《芭蕉扇》、《狮驼山》,有这几个《西游记》本子,还有一个书上咱们念书的时候有一个《一副壮景》,编下的《一副壮景》本子唱的年代也多,也唱的好。
【同期声 戏班班主 石具山】0943:到我姑父手里,我这个班子还是唱的最好的,我姑父 我还是我姑父和我父亲两个唱的这些庄口,到我接上三十几年从来没有变过,从来不唱别人的戏,就等我这个箱子来,到时间了唱,到我这一代不是算唱的最好的,从班子的人员来说也是比较年轻的。
【解说】皮影戏班一般规模较小,两三个戏箱就是全部家当,大多人数较少,五六个人就是一个班子,但是戏班里的每个人都是多面手,吹拉弹唱要会好几样,同时兼各种角的腔调吟唱。石具山的皮影戏班,是附近几个戏班人数最多的,也仅有七个人。
【同期声 戏班班主 石具山】0923:我这个班子从着附近来说是人数最多的,一般都是五个人,六个人唱着呢,我姑父不跟了以后,我就把这个班子唱开以后,就一直是七个人,年年是七个人,我34年从来没有间断过,我这些人从附近来说成员也是最年轻的。
【同期声 戏班成员 张守林】0936:都是多面手,一个人能占住两样和三样,有些会打武场面上的一部分,文场面上的有能吹唢呐的,有拉胡的能帮着唱的,打扬琴的,他都占上几个面,太单了不能干。
【同期声】七个人一起唱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