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小学三年级音乐下册《美妙的童音——摇船调》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摇船调》
教学目标:1、用优美、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进行歌词的创编。
2、通过表演《摇船调》,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
3、了解台湾民歌,认识反复跳跃记号。
教学重点:能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歌曲中的一字多音和附点切分节奏。
教学准备:钢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摇船调》伴奏音乐进教室。
2、师生问好,情绪。
二、情境导入
解决歌曲《摇船调》的部分旋律和节奏。
1、导入:大家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么?(端午节)
2、师: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吃粽子、赛龙舟)
3、课件出示“赛龙舟”的场面,动脑筋怎样让龙舟划得整齐?(口令、击鼓、唱歌)
4、教师范唱“嗨呀罗的嗨呀”,实践中认识反复跳跃记号。
5、学生模唱,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句,熟练后加入律动唱。
6、节奏训练
(1)猜谜游戏:解决歌曲中的节奏。
师:我们的四艘小船划得真不错,休息一下做个游戏吧,看看是什么游戏?生:猜谜游戏
要求:请你们用和老师相同的节奏来回答
问:X X X X·︱XX XX X X O︱
A、什么圆圆,在呀在半天哟?
X X X X·︱X X X·O ︱
B:什么圆圆,在河边?
X X X X·︱XX XX X X O ︱
C、什么圆圆,街呀街上卖呀?
X X X X·︱X X X·O ︱
D、什么圆圆,在眼前?
答:学生自由答,再板书标准答案。
第一次爱的人歌谱(2)按照节奏编个谜语给大家猜。
三、寓教于乐
学唱新歌:
1、初听范唱
师:台湾小朋友也曾编过这样的谜语,听听他们给出的谜底是什么?。
2、师生对唱,学习歌曲A部分。
A、一问一答对唱,学习前4句。
B、一气呵成对唱。实践中知道“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叫对歌”。
3、完整演唱歌曲,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创造表现
1、介绍“摇船调”。
《摇船调》是一首船歌,它是劳动人民在水中划船时演唱的歌曲,具有悠扬漂动的感觉。
2、再听,:哪些地方旋律是悠扬的,哪些地方是有力的?讨论歌曲的唱法:前面4乐句旋律比较悠扬,唱时要连贯、轻柔。后面衬词要有力、断音演唱;结束句演唱要连贯、抒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演唱表现船歌特点。
4、在这首台湾民谣中反复提到两个字,是什么呢?(圆圆)这两个字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圆圆”寓意着台湾和大陆同胞能够早日团圆。)
5、让我们用优美地歌声来祝福台湾人民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放伴奏音乐)
五、拓展延伸:“对歌”游戏。
师:瞧,台湾小朋友向我们喊话了:哎,来对歌罗!你们敢接受挑战么?
A、一条船问,四条船答。
师:谁来当提问人,请上老师这条“船”,其余四条“船”上孩子一起回答。记住:该谁演唱谁起立,谁愿意当船夫?(教师分别选出各组船夫,发船桨给他们。)
B、对第一次对歌加以评价。
C、男生问,女生答。
D、四人岸上问,四人船上答,要求:改变谜底回答。
E、改变谜面,四人岸上问,四人船上答。
F、教师改变旋律问,四条船答。(采用《吉祥三宝》旋律)
六、完美结课
今天,我们不仅了解了问答对歌,还体会到了对歌的乐趣。最后,让我们在这首优美的歌声中,唱着歌划着“船”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流行在台湾的汉族人民中的问答歌,是一首典型的猜调,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曲调优美,歌词质朴而风趣,非常适合儿童学习、演唱、表演。在这课教学中就非常重视教材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并结合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等特点,注重感官体验,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律动、绘画等手段,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以体现音乐课程新理念为宗旨。
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程要以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感受音乐的美。在试教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谜语导入,然后加上节奏,再加上音高,采用的谜面都是选自课外。试教下来,光导入部分就占用了十分钟左右,步骤繁琐且效果不明显。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对导入部分进行了精简修改,在一开始我就以带节奏的猜谜导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从加入节奏到音高,渐渐过渡到歌曲谜面部分,引导学生熟悉歌词。运用引导、启发、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二、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学生体验,弱化抽象化的概念及传统教学环节。
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是音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块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化,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而产生心理负担;反之则不利于学生音
乐知识的掌握与巩固。老师上的枯燥,学生学的无味。在这节课中我仔细研究了曲谱,从节奏、音高的特点入手,运用了形象化地手段,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自然接受了理论知识。比如根据歌曲前后的旋律特点,我设计了跟着音乐画《摇船图》这个环节,以此来取代原本单调的旋律线,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歌曲前后两部分不同的旋律风格特点。此外,引导学生通过摇船律动的动作,解决本课的节奏难点。“复习反复跳跃记号”这一环,我也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它的含义,而是将其与先前的《摇船图》结合,设计成“停靠码头,迎接乘客”,让学生参与到故事情景中,既与本课主题对口,又就完成了复习。
三、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语言。
分析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形象化地教学语言,将歌曲中节奏、音高等难点的讲解,结合到歌曲情境中。比如︱X X﹒︱这个附点切分节奏,通过律动做划船的动作,来让学生感受“推出去”的感觉;特别是“在眼前哪?”这句,在歌曲中出现两次,且两次节奏不同,学生极易混淆。试教的时候,我采用的是反复范唱、学唱的手法,虽然学生最后掌握了,但是给学生的感觉就是一种枯燥的任务。受到几位前辈的启发,在二次修改时,我更多从学生角度考虑,用语言将难点直观化、形象化,用不用的摇船动作来区分两个节奏,学生学唱两遍之后,就基本掌握了,而且学得很有趣。在解决四句“圆圆”音高的时候,则根据其旋律走向特点,用“层层迭起的浪花和钻回到小河里的浪花”将其生动化,学生易懂,又觉得好玩,而且便于记忆。
四、合理使用多媒体。
新课程提倡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要求教师能恰当合理的使用多种媒体,丰富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在两次试教的时候,我分别选择的是《刘三》和《龙船调》,前者主要考虑到其歌词形式与本课有很多相似之处,一问一答的对歌演唱方式比较明显;而后者主要是从音乐风格旋律上来考虑的,在综合对比试教中学生的反应之后,我还是节选了电影《刘三》的对歌片段,通过引导、启发、探究,强化了学生对“对歌”这种演唱形式的了解,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