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我的记忆》赏析
作者:吴锦瑶
来源:《神州》2011年第27
        【摘要】
        戴望舒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是诗人的创作历程中又矗立起一个新的纪念碑,是1929年诗坛的一大盛事。诗人对这首诗的偏爱远远的胜过《雨巷》。本文通过对《我的记忆》一文的分析探寻其艺术特。
        【关键词】戴望舒;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记忆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1)08-0001-02
       
        1 戴望舒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现代诗人。又称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戴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诗人之一,创作现代派诗歌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1950年因病逝世。戴望舒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2 《我的记忆》主要内容及特
        “记忆——这是个最真实的朋友,忙碌时,他从你的指缝悄悄溜走;沉寂时,他又在你身边默默守候。空寂的角落里,我们的记忆正顺着时间的河静静奔流。 1
        记忆,代表着一个人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而在诗人的笔下,记忆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更是诗人的一位忠诚的老朋友。在诗的开头,诗人便以拟人化的手法给记忆做了明晰的定义,“忠实一词更是把诗人对记忆的感情描绘出来,诗人把记忆当成做好的朋友,是全文的潜层次基调,为下文的娓娓道来的叙写做了铺衬。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如亲情,友情,爱情等。而诗人却把记忆当成最忠实的朋友,这实际
上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悲叹,点明了作者在社会现实中不断碰壁,最终不得不寄希望于自己的记忆,用虚幻美化的记忆弥补自己内心的痛楚。
        在诗的第二段共有11句,而诗人用了11勾勒出了诗人百无聊赖、郁闷烦躁的甚至自暴自弃的生存状况图。其中烟卷、粉盒、酒瓶、木莓分别用了燃着、破旧、颓垣、喝了一半加以修饰;诗稿、花片、灯、水又分别用撕碎、压干、凄暗、平静来修饰,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一种消极情绪。但其中那只绘着百合花的笔杆却如一盏来自积极世界的明灯,与记忆一起照亮了诗人的精神世界。这样的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诗人的寂寞、消沉与惶惑不安。
        诗人在第三段说记忆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但在寂廖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实际在说自己的内心的脆弱,残酷的现实使作者产生了厌世、逃避的想法,只愿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从而麻痹自己,同时又试图在记忆中寻精神的支柱。
        诗的第四段是在讲回忆的内容,由于诗人经常回忆,所以记忆它的话是故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作者这样不厌其烦的回忆,一方面是出于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另一方面也是在从回忆中攫取生命的力量,试图克服现实中的种种困难,这也正映衬了它的音调是和谐的
一句。
        而诗的第五段,说的记忆的拜访没有一定的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当我已上床或是选一个大清早,体现了记忆——对过去的回忆在诗人的生活中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这表现出了诗人的孤寂,无所依靠。同时也在构文上把时空补充完整,使全文有立体感,增加了可读性。
        诗的结尾,诗人再次重申记忆对自己的忠实,使诗歌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同时也给予了读者无限深思。
        《我的记忆》在诗的情节上并未有较大的情感起伏,全诗始终在记忆的伤怀中静静流淌,但诗人寓情于景,使得诗歌声情并茂,情景交融。
        戴望舒不仅在新诗艺术上进行着勇敢的探索,它透过感觉.想象.初期朦胧的情绪所展示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心灵轨迹,还在新艺术成长过程中试验.突破.创新给现代文学史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诗人从汲取中国古典诗词的营养到采撷西方现代派手法,形成了自己诗歌的特殊风格和调。尤以其诗境的蒙胧美、语言的音乐美和诗体的散文美为主要特。
        3 艺术特点
        3.1 诗境的蒙胧美。
        诗人将法国象征派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以象征化的意境和氛围传达感情,是诗人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建设的一个重要贡献。象征派诗人追求的是把强烈的情绪寓于蒙胧的意向中,主张诗要写得像面纱后面美丽的双眼,传达出内心的最高真实。戴望舒创作与接受的审美标准正是使诗歌处在表现与隐藏自己之间,即诗歌的蒙胧美。
        正如艾青在《诗论》中所说的那样给情感以衣裳,给声音以彩,给颜以声音,使流逝幻变者凝形。戴望舒诗歌的朦胧之美正是通过意象的虚实和含蓄表现出来的。
        3.2 语言的音乐美。
        戴望舒曾说:诗的情绪不是用摄影机摄出来的,它应当用巧妙的笔触描出来。这笔触又是活的,千变万化的。这里所说的巧妙的笔触就是用艺术的语言筑造诗歌。戴望舒的诗歌语言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音乐美。
        3.3 诗体的散文美。
        戴望舒从《我的记忆》开始,逐渐摆脱格律诗的樊篱,开始为自己制造最适合自己走路的鞋子,即以自由的散文化手法传达感情。这种现代口语形式的自由诗体,显示出了戴望舒诗歌所具有的另一种艺术美——散文美,这种创作风格也确立了诗人现代派诗歌的地位。
        戴望舒从诗体上走向散文化,无疑对他在革新语言上产生影响,他用现代派的自由体抒情方式来表现诗歌的情绪,使诗歌显得更加朴素、自然、亲切。戴望舒的诗歌艺术除了以上三个方面的特点外,还具有其他方面的特。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他在诗歌中多种手法的运用。如通感、比喻、顶针、拟人、象征、重叠、复沓等。他的诗集,无论是《我的记忆》,还是《望舒草》,或者《灾难的岁月》,都是抒情和以情取胜的。
        但是,与此同时,其诗中阴柔有之,阳刚不足的缺点亦有体现。如颓垣撕碎凄暗胆小寂廖太息琐琐几词皆有体现。戴望舒是位出的诗歌理论家,他认为诗歌有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这一主张为新诗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了理论根据。很多诗歌论文,都是受戴望舒内外节奏说启发衍化而来的。
河静静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2007年央视《新年新诗会》
        2 戴望舒[[戴望舒诗]]第28-29页,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