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诗经弃妇诗的意义
作者:高巅
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2014年第05
        妇女被弃,自古有之,最早把弃妇写进文学作品中的是《诗经》,开创了弃妇这一母题,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如:《卫风·氓》这样的弃妇诗,描述了被抛弃妇女的不幸命运,展示了一个个被弃妇女的形象。《诗经》中的这些弃妇诗都有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审美意义,我们可以从这些诗篇中了解到当时弱势体中妇女的不幸生活,感受她们的婚姻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女子的整体风貌。
        关键词 诗经 弃妇诗 妇女 社会地位
        一、弃妇诗的艺术手法
        《诗经》中的弃妇诗往往以叙事为主,杂以抒情和议论。《诗经》是一部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如《卫风·氓》,全诗共六章,每章各十句。叙述了一个女子轻易爱上一个虚伪的男子,与他结了婚。结婚后,女子辛勤的操持家务,但是最后男子却变心了,抛弃了女子。诗歌
从他们相见相恋,结婚,结婚后,一直写到女子被弃回到娘家的生活。在这个完整的故事过程中,又有抒情和议论。触景生情,善用比兴手法。《诗经》中的弃妇诗,大多是描述弃妇在被逐回娘家的路上的所见所感,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也是其艺术上的一大特。如《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形成了对比。又如氓婚前信誓旦旦,言笑晏晏,婚后则二三其德,士也惘极,对比中揭示了氓的喜新厌旧本性,从而更突出了弃妇的悲惨命运。这篇抒情诗,叙述受骗被弃的经过,抒发悔恨交加的痛苦,在抒情的气氛中叙事,寓抒情与叙事,使二者浑为一体,融合无间。不但做到了叙事和抒情相结合,而且还很自然的加了议论,如: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就使得事实、感情和理智的思考巧妙的结合了起来,从而增强了诗的思想性,深化了该诗的主题。
        《卫风·氓》里的回忆和对比手法,不仅写了女主人公的任劳任怨,更加揭露了氓的卑劣品质。尤其边回忆边对比的写法。结婚前后的氓这一形象行为的对比,女主人前后思想感情变化的对比,使得往昔与今时、乐于悲、笑与恨相互照应。
        二、研究《诗经》弃妇诗的意义
手贴手的约定
        (一)弃妇诗的历史意义
        弃妇诗在《诗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弃妇诗篇主要在《国风》和《小雅》中,其思想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弃妇诗大多叙述和抒发自己被弃的无助和痛苦,以及对男子喜新厌旧的怨恨。研究这些诗对于我们了解上古社会的婚姻有很大帮助,给予我们重要的启示。同时也为描写女性题材的作品提供了素材。诗或是表现内在的情感,或是再现外来的印象。它以人类的天性为基础。在《诗经》中,男女爱情不是靠贵重的金钱来催生的,以女性为主体的爱情活动充满了真善美,是人们纯真本性的体现。她们的存在是对以金钱为婚姻先决条件的商品时代的讽刺。
        (二)弃妇诗对文学的影响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可以怨。列为诗歌的四大作用之一。西周时期,周天子为了解民情,常常派专人到民间采诗,以观风俗,知得失,治天下。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所说的显然是指《诗经》中的怨刺诗。《国风》是公认的《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而怨刺部分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风诗中,表达对婚姻不满的就有十余篇,《卫风·氓》是《诗经》中最长又最好的一篇叙事诗,
简单说是一篇少女贤妻弃妇的三部曲作品。历代诗歌、戏曲、小说中三部曲形式写法几乎成了定式,而《卫风·氓》为首创之作。如后来的文学作品如:《孔雀东南飞》、《上阳白发人》、《琵琶行》等影响很深,另外,一些宋词也出现了弃妇作品,宋代元杂剧和明清小说中关于弃妇的题材,都或多或少地从《诗经》弃妇诗中汲取了营养。《诗经》中的,赋、比、兴一直成为古代诗歌创作表现手法的典范。以四言为主的句法,一直影响到魏晋。如:曹操的 《步出夏西门》。
        《诗经》中用了大量的现实主义手法,其艺术特是在诗歌创作上初步形成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更真实的写了生活,写了人物,写了故事,诗圣杜甫就善于用现实的写法来描述民生疾苦,更有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的佳句。可见《诗经》对后人的写作影响颇深。《诗经》中的弃妇诗更是对后世描写女性的文学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是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是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弃妇形象的现实意义
        《诗经》里的弃妇诗字字血,声声泪。弃妇们的遭遇激起了人们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极大痛恨,也让人们对妇女的悲惨命运产生了同情。
        正如我们读到的《卫风·氓》,女主人公给我们留下的是纯朴和热情,是天真和单纯,而氓的虚情假意,急躁暴怒让我们唾弃。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该女子便轻易的以秋以为期诺言相许,这就是进入的首祸,当今社会也不少有金钱利益充当的婚姻,女孩子的天真、浪漫、纯情、轻信往往成为男人抓住的弱点。追求婚恋自由的今天仍不能用眼前的浪漫去等价将来的幸福。
        当女子献出宝贵的爱情,把终身幸福寄托在氓身上时,也为以后婚姻的悲剧打下了基础,女子的性格,男子的虚伪随时会葬送婚姻。勤劳善良是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中国自古有男婚女嫁,男主外,女主内的说法,女子照顾父母,带孩子,操持家务,而男子做这些就成了丢面子,这似乎是千百年来的约定,婚前是无证驾驶,百般体贴,关爱备至,婚后是有证驾驶,逍遥自在,无拘无束,这种观念也成了很多男人的借口,认为这就是传统,这就是应该的。现在仍有这样的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的丑恶现象。自古就有男休女一说,认为女子应该忠贞,应该以丈夫为中心,洁身自爱,一心为夫,古时自皇帝到百姓都有三妻四妾的习俗,从来没有三夫四夫的说法,这种不公平,这种对女子地位的轻视似乎成了一种合理的规定。
        女子将青春,将容颜奉献给了丈夫家庭后,桑叶也就变得枯黄了,再也不美丽,不娇艳。丈夫这时不再疼爱她,喜新厌旧了,《卫风·氓》一诗里却让我们也看到了值得欣慰的地方,当女主人公深爱的一旦变心,女子就充满了愤恨,她恨自己,恨丈夫,然而,爱情的破灭并没有使她沉沦,她选择了放弃,选择了重生。《诗经》弃妇诗里不仅写到了弃妇的自怨自艾,自哀自怜,还有她的自信自强。在遭遇了被弃的打击之后,她痛定思痛,清醒地认识事实,告诫自己别再沉溺于感情,开始反思自己,思考、探索解放之路。这在文学上是一个开端,在事实上更是一个开端,婚姻不幸的家庭自古有之,上古弃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着今人,女子进入感情世界里容易忘我,而男子却很容易摆脱,情感世界里女人是有天生弱点的,不要只沉溺于浪漫,不要只看到表面,更不能让婚姻太轻率。上古女性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自尊自强,大胆地反抗无爱情的婚姻,对恶势力决不轻易屈从。
        《氓》全诗,按春秋时代的礼教去衡量诗中主人公的行为,那么氓属于诱骗行为,女子属于私奔,这种结合在当时是遭人谴责的,她们的结合违背礼教,不仅在当时不被人接受,在当今也同样如此。诗中没有写婚后幸福生活的内容,而是写了爱情悲剧闪电般到来。由此可见,作者只是想警告女子不可私奔,其意图并非是去揭露社会的罪恶,作者警告他人不要
再走同样的路子,以至于连兄弟都会笑话自己,作者痛恨这种男诱女奔的行为。
        千百年来,女性逐渐为自己争取了权力和地位,今天,社会制度的改变,人们意识的提高,让妇女的地位有很大提高,法律规定男女平等,婚姻法里更有保护女权的条例,一些节日也就充分体现了对女性的重视,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一些学校更有开展诸如女生节之类的活动。政府也设立了相关保护女性权益的协会,组织。男尊女卑、母以子贵、未嫁听父母,出嫁听丈夫,甚至听儿子的,没有一点自由、没有一点自我的现象不会再继续了。中国大地上职业女性开始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真正改变了女性的经济地位,从而彻底改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女强人不断涌现。总的来说,中国女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最终走向了独立和解放。当我们再读起《诗经》弃妇诗时不禁为上古女性而悲哀,不过,《氓》中的女子却让我们多了一些安慰,她爱的时候不盲目,爱过以后不糊涂,真正懂得爱的价值的,是个有尊严的女性典范。因为身处被人离弃的境地不妄自菲薄,弃妇诗里这些可敬的女性才能在孤独落泊的时候超越了俗世,守住了自我,没有堕落,可敬,可赞!更让今人为能生活到今天的社会而自豪,也会让人们珍惜当今家庭里能拥有夫妇相敬如宾的生活。
        《诗经》中的弃妇诗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让我们看到了那个
时代女性的地位,也让我们看到婚后女子容颜不再时,那些曾经与之山盟海誓的丈夫们丑陋的面孔,他们的喜新厌旧和无情无义让我们痛恨,而女子的温顺多情、吃苦耐劳、感情专一、留恋旧情却让我们痛心。让我们看清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悲哀,在那个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女子是多么的不幸,她们受委屈时无力反抗,孤立无助,让今人明白再也不要重演历史。
        参考文献:
        [1]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122-123.
        [2]迟文浚.诗经百科辞典[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2-3.
        [3]陈轶镔.诗经解说[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13-14.
        [4]钱念孙.中国文学史演义[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4.
        [5]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5.
        [6]翟相君.诗经新解[M].上海: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260 .
        [7]朱光潜.诗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19847 .
        [8]雒启坤.诗经散论[M].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2002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