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绵是什么意思
说到“柳绵”,有的人可能愣一下。说到“柳絮”,可能人人都知道的。实际上,柳绵,亦作“柳棉”“柳絮”。柳絮,即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所以称柳絮。
凡是读过初中的,都知道有一个“柳絮之才”的故事。这个故事语出南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南朝梁·刘孝标注:“胡儿,谢朗小字也。”
就因为这个故事,后世遂用“柳絮才”“柳絮之才”“咏絮之才”“柳絮才高”来喻指那些聪颖有诗才的女子。这个典故也用作“谢女”“谢家”“谢娘”“柳絮才”“咏雪之才”等。再后来,“柳絮才”就变成了一个通称:即夸赞一个人有才华,就可以用“柳絮才”的,不管对方是女的还是男的。
柳絮者,外柔软,内精华。柳絮之才,或为大,或为小,在其所处之时之地耳。人若被誉之为“柳絮之才”或“咏絮之才”,莫喜:柳絮,多而轻,故赞之为“柳絮之才”,实质是,有才但不大,故莫喜;然亦莫悲:能被誉为“柳絮之才”,亦实难得。“谢灵运曾于饮酒时自叹道:‘天下才
共一石(一种容量单位,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即曹植)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南史·谢灵运传》)由此可知,“自古及今”之人共分“一斗之才”,若能被誉为“柳絮之才”,又是何等之荣幸!
“柳絮之才”之或大或小,其之明证,古已有之矣。叔孙曰:“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固周制也。”(《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臧宣叔曰:“次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中,中当其下,下当其上大夫。小国之上卿当大国之下卿,中当其上大夫,下当其下大夫。上下如是,古之制也。”(《左传·成公三年》)“小国之卿之君”,固“柳絮之才”矣!
若无清朝之人之推崇,孔明或无后世之人人尽知之大名矣。孔明之才,后人以为盖世莫如也。孔明之才,若在魏国,可能”泯然众人矣”,亦属于“共分一斗之才”即“柳絮之才”之人也。诸葛孔明与司马仲达之才,孰高孰低,自古即仁智自见。故“柳絮之才”,或大或小,亦仁智自见耳。
自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后,柳又有了“隐士”“高洁”之寓意。然除了“五柳先生”,后人或难以其之“高洁”而与先生等之,故自陶渊明之后,隐士或高士虽实为数不少,孤陋寡闻之愚叟实未见后世再有以其自号者矣。以柳之“高洁”而自喻,千古以来,或唯陶渊明一人而已!
柳树,大自然中,最普通的一个树种。然于自然或人最为有益,春来先发,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秋至后枯,如“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李商隐《柳》)。
传唱最广的诗,可能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最为豪放的诗,可能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自古及今,寄托人之情怀,最多最深的,莫过于柳树。当人之内心有某种想法又不能直白地说出的时候,寄托便产生了。选取的寄托物,有意无意地就落到了最普通最广泛的柳树或柳绵上,而且是无可替代的。
随风飞柳者,留也。绵者,丝也,长也。絮者,丝也。丝者,思也。柳绵(柳絮)者,留绵也,留下长长之无尽之思也。思念如柳绵,柔而不断,思思(丝丝)绵长,丝丝(思思)悠远。留下心中曾经的美好,留下昔日无尽的情思。故古人之折柳送别,寓意深广,情思绵远。
早在《诗经•小雅•采薇》上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其后,以“柳”寓“留”之意而“折柳送别”之吟咏,就不计其数了。
柳絮者,柳树的种子及所带的白绒毛,随风而飘,如棉如絮,飘飘荡荡,浮浮沉沉,总给人一种无比神奇之想象。晏殊《寓意》“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故在“梨花”飞舞之“月”之下的“柳絮池塘”总给人一种无尽之缥缈之意境,引人之无限遐思。
人们熟知“柳绵”一词,或许是因为苏轼的《蝶恋花》词:“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柳绵,轻而柔,东飘西浮,漂泊一生,内而有才,外而柔韧,随处可安,又随处难安。人若已过知天命之年,亦如“柳绵”,越吹越少。无奈之余,不得不徒发“天涯何处无芳草”之叹。芳草虽美,或实不如柳绵;柳绵已逝已失,故只能芳草。或吟青春,或咏才华,或慨命运,或
叹人事,或许除了东坡先生,天下再无人能知晓其之内涵了!遥远的从来就不是时空,而是感知。惺惺相惜,自古即是心灵。若相通,万载不为遥;若隔膜,咫尺即天涯。
有才华者吟咏柳绵,寄托情感是主要的:暗寓己之身世,有才而难安,不得不漂泊天涯;展示才华倒还是其次的:有的慨叹深深,有的百转千回,有的令人心碎。有才华的人,把寄托之情感,写的隐晦而深慨、百转而悠远,欲掩才华而实难。因人之才华,因人之遭遇,因其之意境,因其之情感,动人之神之魂,每一吟之而令人之心欲碎泪暗滴,襟衫漉漉,故传唱久远而不衰。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欲掩才华而实难,唱和之作远过原词,人人慨叹,个个钦佩,千古之下,几人及之?读之万卷,行之万里,加之几十载之古文学之积累,或可悟得一字之功力、一词之神妙。如空谷之神妙之音,唯入者之善听者或可闻之;如山巅之雪莲,唯至者之善识者或可观之.
最令人感伤的,或许有周邦彦的《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