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与作品
见到一个人和这个纹丝不动的世界对抗  艾伟长篇小说 风和日丽座谈会纪要
任茹文!南志刚等
!!二∀一∀年四月十二日,由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共同举办的艾伟长篇新作 风和日丽座谈会在宁波大学举行,一些高校的专家学者、文学批评家和宁波大学部分师生参加了这次座谈会,会议围绕 风和日丽的主题意蕴、人物、语言、情感、意义和艺术突破等多方面展开了热烈、坦率和真诚的讨论。座谈会由 当代作家评论主编林建法、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南志刚共同主持。以下是研讨会发言纪要。
林建法( 当代作家评论编辑部):艾伟是当代中国一位相当杰出的作家,曾创作过 越野赛跑、 爱人同志、 爱人有罪等优秀的长篇小说和 乡村电影、 乐师等一系列优秀的中、短篇小说,他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 风和日丽,更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艾伟的创作,一直以其深厚的历史意识、深切的人性关怀和独特的文学理念及文体创造,受到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界的广泛好评。他以自己的严肃追求与文学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风和日丽不仅是艾伟个人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重要的长篇小说。我以为,因为有了 风和日丽这部长篇小说,艾伟已经成为中国当代重要的作家。
何言宏(南京师范大学):我想在读了艾伟的 风和日丽以后,很多朋友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终于出现了一部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符合自己长久期待的作品。这个方面,就是对当代中国#大历史∃的写作。我是一直强调我们的文学应该自觉书写我们的#大历史∃。这倒不是由于我本人文学观念或文学趣味的偏执,而是因为,当代中国的历史及我们这个民族的精神与生存,一直渴望着深刻有力的叙述。当然,这样的努力很多作家都曾经做过。 风和日丽的独特在于,它不仅以人物命运与历史之间复杂纠缠的方式揭示了漫长和复杂的当代历史,更是对这样的历史作出了自己相当独特的审判。表面上看, 风和日丽有一个非常流畅、非常好读的故事,很多读者也很容易被小说的故事所吸引,沉迷其中。事实上,艾伟对这个流畅故事的叙述始终是略有迟疑的,这样的迟疑感,不仅使这个流畅的故事具有了可贵的情感弹性与文字弹性,更使作品弥漫着思想的气息,这些气息,又给作品带来了很强的思想性,而这种思想性的很重要、也很独特的方面,就是对历史的思考与审判。刚开始阅读时,我还以为艾伟会以基督教的精神
审判历史,但是很快,我们就能感觉到它的#血缘∃意识,而且越来越认识到#血缘∃在作品中的审判性意义。小说避开了宗教,避开了种种意识形态的困扰,从血液和血缘的角度审判历史,我觉得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努力。一方面,#血缘∃对人类的永恒性与普遍意义毫无疑问,这样的审判无疑是可靠的;另一方面,鉴于#血缘∃对于中华民族的独特意义,以它为价值基点,又很切合对中国本土历史与现实的审判。所以在这一点上,应该高度评价 风和日丽的探索,这方面的经验还应该作进一步的思考。另外,从人物
形象塑造的角度上来看, 风和日丽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也非常突出,它重新回归文学的基本价值,回归到对文学形象的认真塑造,从中也能感觉到中国文学的某种动向。小说以很俭省的笔墨成功塑造了#将军∃的形象。#将军∃形象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已经被成功塑造过几位,但我觉得艾伟笔下的#将军∃个性与深度都很突出。而#将军∃的#女儿∃杨小翼塑造得也很成功。我对艾伟说过,这一形象将成为继杨沫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王安忆 长恨歌中的王琦瑶之后当代中国小说又一个非常经典的女性形象。
王侃(浙江师范大学):艾伟出道不久就证明他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作家。差不多十年前,我读完他的中篇 回故乡之路后,就断定他会是一个大有作为的作家。不过,老实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越野赛跑让我颇感不满,这种不满基于我对艾伟的期待比这个水平要高。这之后,从 爱人同志到 爱人有罪,再到现在的 风和日丽,艾伟的成长、成熟是有目共睹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很真切地看到艾伟对于文学的用心,对于文学的信念,以及通过不懈的磨砺进行自我超越的锐意与勤勉。可以说,到艾伟举意写作 风和日丽时,他已经具备了一个优秀小说家几乎所有的素质。
艾伟是一个富于探索精神并在思想性的追求上孜孜以求的作家,与此同时,他还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力,小说人物丰满,叙事周密,语言细腻。在 风和日丽中,艾伟一方面试图用文字来构建他的#思想∃,一方面又试图用叙述去搅动人们的情感。我认为, 风和日丽归纳起来写了两个方面:生命之爱与生命之痛。从叙事层面上说,这部小说依着惯常的时间维度展布着表象化的历史叙述,并且跨度宏大;与此同时,在叙事的另一个层面,他又以对历史铁幕的不时挑拨,戳破了特定历史的庄严面目,让历史陷入偶
然与必然、荒诞性与合法性的拷问、纠缠与挣扎之中。正是在这样充满悖谬的历史情境中,个体生命的爱与痛就会发生切口似的断裂,鲜血淋漓,尤其是对于深陷历史漩涡的主人公,爱与痛的相伴相随会以惨烈的方式让人性陷于极端。艾伟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写出了黑暗中的人性处境,写出了黑暗中人性不屈的光芒,写出了黑暗中人性自我救赎的温暖。
艾伟同时也是个有#文学史∃感的作家。他显然对已经发生过的杰出写作了然于胸。他的写作试图接近和抵达那些杰出写作所已经占据的思想境界,但他选择了经由他个人重新摸索的抵达路径。他在向经典致敬的同时,放弃了走捷径的诱惑,在勤勉中致力于个人的精神与艺术探索。因此,在经由文学构建的思想经纬里,艾伟为我们提供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维度。我认为, 风和日丽是艾伟的风格之作。
颜敏(江西师范大学):我将艾伟 风和日丽中杨小翼的#寻父∃、#审父∃和#弑父∃过程,视为创作主体勘探共和国历史及其革命起源的一次漫长而艰难的精神跋涉。应该说,革命对于#六∀后∃作家来说,原本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因为革命想象业已融入他们的血液,就像身影一样难以摆脱,也像梦魇一样纠缠不休。而且,现实社会的太多因素激
活他们的革命话语,特别是革命的历史话语与改革的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促使他们还有我们,不得不对革命话语这种合法性的思想资源,进行重新梳理与审视。
值得注意的是,艾伟作为#六∀后∃作家,相对于他之前的#归来者∃与知青作家,其革命记忆和革命审视
显得更加客观和理性。因为祛除了历史记忆的个人偏见和极端情绪,这种关于革命的历史审视和人性思考,对于整个民族在历史苦难方面形成道德共识,无疑具有难以估量的精神意义。
当然,革命从不讳言苦难,主流话语把苦难作为终极目标的必然代价,形成畏与悦的悲壮式审美图式。然而,这部小说从日常生活和普遍人性的角度切入历史,叙述视角基本放置在杨小翼身上,讲述以杨小翼为中心的杨家四代人(外公、父母、丈夫、儿子)的苦难。它生动表现出动荡年代革命与爱欲复杂交织的强烈情感,揭示出特定情境中人们的希冀、狂欢与快感,以及人性深处的复仇攻击本能和不由自主的怨恨情绪。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接受,作品所呈现的乌托邦废墟和人性经验,都无法确证历史苦难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这就注定作家这次精神跋涉的归宿,是一种沉重的革命告别。
柔柔吕雯
盛子潮(浙江省文学院):当代历史小说为当代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提供了一组又一组鲜活、独特的人物形象,主体上是以大人物写大历史,如唐浩明的 曾国藩、熊召政的 张居正等。艾伟的 风和日丽为当代历史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即以小人物写大历史的可能性。艾伟是一位有野心的作家,他以一个私生女的视角撕开了六十年共和国历史的铁幕,以主人公杨小翼#寻父-弑父-平视父亲∃的心灵情感轨迹,完成了从一个私生女到研究者的角转换,切口很小,但背景被一次次放大。温情的叙事底使小说具有沉甸甸的历史感。
张学昕(辽宁师范大学):我感觉,同艾伟的前几部长篇小说相比,这部 风和日丽在整个小说写作的格局
上更加宏阔,气度上更加放达。在叙述上,作品将主人公杨小翼个人的成长经历与一个民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的历史进程融为一体,呈现了当代中国五十年的历史发展脉络。这一次,艾伟既体现出了他固有的诗人情怀,又以不失理性而有节制的叙事姿态引领我们回到历史的原点,并深入到人物、人性的肌理,以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内部,凸现个人在时代、历史大风云中的起伏、变迁和情感的跌宕。应该说,这是艾伟对自身的一次重要超越。
也就是说, 风和日丽讲述的虽然是杨小翼的个人成长、生活经历,但文本整体上却显现出一种极为宏阔的历史、革命、信仰、爱情等人生重要命题。作品所描述的杨小翼命运多舛的一生,令人深思。一个生命个体,她遭遇到的每一次命运、生活、情感变迁,她的追寻和期待都与新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化和历史性蜕变息息相关,人性的张扬与沉郁,历史的进步与梦想,林林总总,给我们的阅读带来透彻骨髓的惊悸。艾伟为我们重新打开那些痛苦而难忘的历史记忆,让我们在共和国历史的褶皱中,洞悉人在某种历史意志下无法逾越的生命处境或宿命。
我特别想说的是,艾伟的小说语言是我最为喜欢和欣赏的,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的语言。因为,对于一个用汉语写作的作家而言,语言,是一部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南志刚(宁波大学):艾伟在 风和日丽中表现出一种叙述的尴尬境地:他一方面试图表现其思想,一方面又竭力隐藏其思想,而这种尴尬是所有优秀作家和优秀作品必须经历的。艾伟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怀的
作家, 风和日丽体现了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深入思考和真切体验,同时,他又懂得将自己的思想和体验深深地隐藏起来,通过诸多人物
和场景自然呈现,让人物自己去说话、去活动,将深刻的思考和生动的细节结合起来,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审美的享受。当一个作家既能很好地表现思想又能很好地隐藏思想的时候,他就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了。 风和日丽的贡献有两点:一是对汉语写作的贡献, 风和日丽启示了在现代汉语写作中作家如何把握语言的分寸感,在艾伟#风和日丽∃的叙述中,叙述对象的质感与叙述语言的质感达到高度统一。二是对先锋文学的技术霸权有所突破,先锋文学追求语言的张力,常常把矛盾放在一起来集中表现,过多使用隐喻和意象从而挤压了人物的丰富性。除此之外,先锋文学的最大弊端就是有理念无情怀, 风和日丽的出现颠覆了先锋文学一统文坛的局面,表现出作家的一种文学情怀,它让小说回到当下生活,回到人文艺术情感诉诸的本质。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艾伟在讲述那个特殊时代的故事时,没有给人以残酷、冰冷的感觉,而是更多的温情、温暖的感觉。
任茹文(宁波大学):读 风和日丽,跟随杨小翼一起游历广袤的时空,从永城、北京、广安再到北京的五十年人生变迁,使小说具有丰富广阔的风俗与生活内容,正是这些内容构成了承载小说主题和作家观念的坚实物质外壳。 风和日丽中杨小翼这一人物形象丰富、美好、温暖而智慧,她有挣扎、堕落和彷徨,她的高贵和虚无一样真实动人。艾伟对杨小翼美好人性的捕捉和对日常生活的回归在当代文学中是一种建构的力量。当代文学二十年来逐渐形成了一种变异的#理念先行∃,作家们太多地用寓言、魔幻和夸张
的形式来书写对时代的印象和看法,当作家们捕捉现实生活笔力不逮时,常常借用于非现实的手法和技能加以弥补和修补,这种流行的手法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作家深入生活现场的更大可能。只有坚实地构筑起贴近生活细节的物质外壳,才能够支撑起作家想要表达和传递的理念。艾伟很好地做到了这点。通过杨小翼这一个散落在民间的人物带读者走进历史深处,连接起卑微与崇高、世俗与神圣、偶然与必然等种种悖论,使小人物得以在厚重的历史幕布上来演绎#我们的故事∃。父亲将军和私生女杨小翼这一组人物关系让我们感受到历史帷幕下大人物和小人物的内心如此相似相通。
刘华(宁波大学):艾伟的长篇小说 风和日丽最让人拍案惊奇的便是发现了一个窥探革命的特殊视角。#私生子∃,作为血缘与文化的复合身份,如同一枚严厉的楔子生生打进了历来坚硬的革命话语。神性政治与世俗人性之间颇为尴尬的隐秘联系因而得以浮出。
#风和日丽∃是乌托邦年代的想象与实践在正统历史教科书中留下来的图景和记忆。小说内外存在着两种逆向的精神探索,一是作者从革命大叙事中去发掘个人的小叙事,索引#风和日丽∃背后生动的阴影和暧昧的秘史,即对革命(家)的#私生子∃的探寻;一是作品中的革命(家)的私生子杨小翼从阴影和秘史中走出来,进入风和日丽的历史前景,并力图恢复和确证一个私生子与革命之间的血缘的、伦理的联系。
汉娜%阿伦特在 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指出:极权主义之成功中令人不安的因素必定是他的信奉者的无私(selflessness)。小说最后部分杨小翼与他的父亲有一段艰难的对话,#对一个革命者而言,个人情感不
值一提∃。但这种#无私∃其实只是革命意识形态将#人和精神加以社会化∃的一种不加节制的、虚妄的努力。尽管在孙子墓碑上刻着#余愿意汝永远天真,愿意汝是屋顶上之明月∃这一年轻时情诗中的诗句,但这种情感至死也没有整合到他的#信仰和历史∃中。相反,#无私∃作为一种政治伦理支撑着政治信仰,以便使其在世俗社会中获得毋庸置疑
的统治合法性。然而,历史理性的实践和个人情感的实践之间却是彼此分裂的、背离的,这种分裂和背离是通过杨小翼的#寻父∃来发现的:杨小翼是一个革命者的私人情感的产物,但在伦理上却成了不入正册的#私生子∃。即使到了乌托邦政治业已失效的后革命时代,已经快沦为政治木乃伊的将军在被杨小翼说出真相之后,仍然穿着并不存在的皇帝新衣固执地将游行进行到底。私生子身份的自我审查解除了革命伦理的全金属外壳,人性的柔韧和温暖得以呈现,并让风和日丽的世界重新获得了回归的期待。浮士德式的精神探索最终构成了乌托邦政治的反题与正题。
胡淑珍(宁波大学): 风和日丽体现了艾伟真诚的写作意图,它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既指向历史真实,又指向作家的个人理想,在理性批判与浪漫情怀之间保持着平衡。就前者而言,作为后革命时代的写作者,艾伟这次选择了整体打量、审视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历史。但这一文本中的历史品性不同于主旋律意识主导下的#史诗∃格调,它剥去了正史写作中#革命∃的至高神圣性与凌驾一切的合法性的外衣,也有别于陈忠实在 白鹿原中通过回返儒家文化价值来重新演绎中国现代历史的史诗意味;它是在高度仿真的历史叙述中,质疑了一贯被修辞术美化的#革命∃。在主人公寻父过程中,#革命∃的另一内涵浮出水面:革
命包含了对#个人∃的挤压,对普通人情的遏制,对正常人性的背离。
绕开文本中杨小翼、夏津博、尹南方这几个革命者的后代对父辈#革命∃姿态的审视或嘲弄,我更愿意从小说中的诗篇来读取深意。如果说 两代人传达了代际之间精神血脉欲断犹连的宿命, 余来自东方则直抵穿越历史的人性吁求,它可算得上文本的点睛之处,彰显了创作者的情怀,实现了另一个立意指向。尹泽桂将军年轻时写给异域情人的这首恋诗,歌咏了真实人格和健康人性。当他在饱经了#革命∃的洗礼后,在承受了自我与他人的生命之痛后,最终把诗句#余愿意汝永远天真,愿意汝是屋顶上之明月∃镌刻在死去外孙的墓碑上。无疑,这里的#天真∃涵盖了恒常的人性之美,它是艾伟为个体抵抗历史、革命侵犯提供的精神方式,也藉此帮助我们读者抵御#历史∃及#革命∃意义的虚无。
范亮亮(宁波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风和日丽在文字上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整部作品的节奏和语调有大家风范,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首先,艾伟对#时空状态∃的叙述是最成功的。从时间方面来讲,作品横跨了建国至二∀∀∀年之间五十年的时间。而艾伟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地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它更多讲述的是历史的深度感,作品在表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人物的沧桑变幻的同时,也表达了这段时期内的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艾伟在阅读快感和雅俗共赏方面寻着某种平衡,使得 风和日丽有了#更文学∃的东西在里面。空间方面,作品有从家庭、学校到工厂、社会,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整个转移的大框架就是宏观,具体的地方就是微观,而在城与城之间,尹将军所在的#城∃,代表政治的高蹈,代表着#大我∃,杨泸所在的#城∃,代表着一种人间的本能,代表着#小我∃。因而,从整体而言,#宏
观∃与#微观∃的结合、#庄重∃与#清逸∃的结合,带给读者更多的是一种#温情∃的感触。我认为, 风和日丽最大的缺陷是缺乏较为深刻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就杨小翼而言,她的孝道、乐观、爱子等品质,给人的感觉仅仅是一般人的角,作为典型人物显然不够丰满。杨小翼的纸上生命中有一些与现实对应的地名和事件,比如#顾城事件∃,给人的感觉就是,她的最大的作用就是把一个个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是一个个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