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居即事》阅读答案--2016年中考古诗鉴赏真题
    【阅读理解题目】:
岁堤春晓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0.诗人用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答案]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轻柔的春风飘荡的小船等
    11.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出自2016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语文真题)
   
《南溪早春》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1)诗题中的“早春”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被刻在杨万里家乡湴塘廊桥的墙壁上,请结本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①颔联描写景物细腻人微:柳枝从下垂的枝条末梢开始返绿,桃花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开放,照应题目“早春”。②尾联写“更入新年”点“早春”,“新雨”指初春的雨,点出“早春”。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早春景的热爱和赞美,对百姓生活的关切。被刻在墙壁上,目的是教育湴塘的子子孙孙,要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也表现了乡亲们对诗人永远的怀念。
    简析
    赞美故乡早春景的诗作《南溪早春》就是诗人热爱家乡最好的写照。通读全诗,一份真情跃然字里行间。写这首诗时,杨万里已经年岁衰老,可见着家乡充满生机的早春景,讴歌之音时常在喉间吞吐。这首诗被刻在廊桥的墙壁上,以教育湴塘的子子孙孙热爱家乡。我想也是湴塘的乡亲为了永远地怀念杨万里。
令狐楚与施肩吾《少年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少年行
    令狐楚
    家本清河住五城,须凭弓箭得功名。
    等闲飞鞚①秋原上,独向寒云试射声。
    少年行
    施肩吾
    醉骑白马走空衢,恶少皆称电不如。
    五凤街头新勒辔,半垂衫袖揖金吾②。
    [注]①飞鞚:策马飞驰。②金吾:古官名。
    (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这两首诗在刻画人物手法方面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4分)令狐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苦练骑射技能,渴望凭借自己的高超本领来建功立业的英雄少年。(2分)施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醉酒纵马,横行乡里,视百姓安危如草芥,而对当朝权贵却毕恭毕敬的街头恶少。(2分)
    (2)(4分)相同点:两诗都运用了细节描写,都是通过刻画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
物的精神世界,含蓄地表达诗歌主题。(2分)不同点:令狐诗运用了特写镜头,精心描绘了一副策马奔驰,射云试箭的画面,以此来表现主人公的英雄豪气。施诗运用对比,通过百姓前醉酒横行,权贵前奴颜婢膝这两种行为的对比,来表现其卑劣品行。(2分)
   
虞集《赤城馆》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赤城馆
    [元]虞集
    雷起龙门山,雨洒赤城观。
    萧骚山木高,浩荡尘路断。
    鱼龙喜新波,燕雀集虚幔。
    开户微风兴,倚杖众云散。
    注:萧骚:象声词,指树木声。虚幔:指轻薄的帷幔。
    (1)“鱼龙喜新波,燕雀集虚幔”历来为人所称道,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加以赏析。(4分)
    (2)试描述下尾联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参考答案】:
    (1)采用了拟人、烘托的表现手法。“鱼龙喜新波”一句,运用“新波”说明刚下过雨,一“喜”字形象地刻画出“鱼龙”当时的心情,同时这也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燕雀集虚幔”一句写燕雀被雷雨震慑,不敢外出,只得聚拢在帷幔上,从而烘托出雷雨的声势。
    (2).雷雨过后,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诗人步出门外,在高高的山顶之上,拄着竹杖,缕缕轻云从身旁飞过,向天际散去。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开阔而清闲的心境。
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阅读答案附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其一)
    [宋]苏轼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1)诗歌中有两个词语都点明了秋景,且前后相应,构成了秋象,这两个词语是和。
    (2)首二句为我们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请说说三四两句在本诗中的作用。
    (4)诗歌中哪几个意象点明李世南所画为秋景?(3分)
    (5)题画诗内容丰富,或评论绘画的艺术价值而抒发审美观感,或借画抒怀寄寓家国身世之感,或分析画风而议论画理等。请赏析此诗的后两句。
    【参考答案】:
    (1)疏林黄叶村
    (2)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
    (3)读后引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景物中融入人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似与舟中人浩然长往,心情无限畅适。
    (4)落涨痕、疏林、黄叶
    (5)诗人通过设问形式,想象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去?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引发读者情思,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手法各1分,效果各1分)
    【赏析】:
    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或可称作“水乡秋意”。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于景物中融入人情,如同幕后隐语,启示读者,赋予画幅以悠然无尽的情味。
    此诗前二句着重以浓笔勾勒景物,给人以亲切的时节风物之感;后二句在用淡墨略加点染之际,凭虚发挥想象,表现情调悠扬、才气横溢的情感。全诗情调高远,意趣丰富,神思驰骋,翻空出奇,给读者以美的享受。两首诗想象丰富,虚实结合,表现了画景以外的景和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