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综述
时间:2021.02.11
创作:欧阳计
唐启翠 胡滔雄
内容提要:《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是“始怪之祖”。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集地理、方物、民族、民俗等于一身,还保存了大量的原始神话。它那神秘莫测的面貌吸引着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它进行探讨,以图解开它的“庐山真面目”。《山海经》成书两千余年来,研究之作可谓汗牛充栋,成就最大的主要是最近20年。人们从《山海经》文本的整理与校注,到其作者、成书年代、篇目、版本、图文的关系、性质、价值及其地理范围等各方面展开全面的研究。然而大部分都是以实证方法去考据《山海经》之地望、道里。这种单纯的“实证”方法不仅未能证实《山海经》的真实面貌,反而把《山海经》研究引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限纷争之中。在众多的《山海经》研究学者当中,叶舒宪先生则是一位有突出贡献的探索者,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运用跨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一种全新地、系统地阐释视野出发,突破数千年来有关《山海经》的种种误读和众多陈说,对《山海经》进行了“知识考古”
性的思想发掘与现代性的意义诠释。他从上古时代地理与政治的不解之缘和《山海经》空间模式的分布,来区分现实地理与“神话政治地理”,并结合考古学、民族志和民俗学,说明这种中国特的“想象地理学”得以发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机遇。他把《山海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为《山海经》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
关键词:叶舒宪;山海经;方物;神话政治地理学
让 萧煌奇《山海经》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一部百科全书,全书仅3万1千余字,却记载了约40个“国家”,550座山,300条水道,100多个历史人物,400多神怪奇兽,包含着关于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历法、气象、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考古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内容。它又被称为“语怪之祖”,其中所记载的东西,常被斥为怪诞不经。西汉司马迁对其评语:“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① 。班固在《汉书·张骞传》赞语中,更加上了“放哉”的判断词②。王充《论衡·谈天》也说《山海经》“为虚妄之言”,“未可信也”③。连“五四”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也认为《山海经》是“古之巫书”④。它那神秘莫测的面貌和包罗万象的内容吸引着众多学者流连其间,以图解开它的“庐山真面目”。
三、叶舒宪《山海经》研究的历史定位
对于《山海经》的研究,自西汉刘向开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现在流行的《山海经》是在汉哀帝元年(公元6年)由刘向、刘歆父子带领一批校书大臣所校定而成的。至东晋初年,郭璞主要用文字、训诂的方法,从玄学、神仙学方面对其加以注解并完成《山海经》18卷定本,使《山海经》这一旷古奇书得以完整。
南北朝至宋元时期,《山海经》的研究以征辑为主流。南朝后梁张僧繇绘制了《山海经》图;北朝后魏俪道元在注《水经》时对《山海经》一书征引阐发。此外,这一时期的地记、志怪书籍大量征引并使用《山海经》的材料。唐宋时,《山海经》被视为地理书,北宋《崇文书目》将《山海经》列入史部地理类。这一时期,《山海经》作者“禹益说”受到了质疑。《通典》云:“《禹本纪》、《山海经》不知何代之书,恢怪不经,疑夫子删诗书后尚奇者所作,或先有其书,如诡诞之言必后人所加”。继《通典》之后,尤褒更明确地把《山海经》“定为先秦之书,非禹及伯翳所作”。南宋时,《山海经》地理书性质的认定开始出现动摇。《中兴书目》虽然将《山海经》列入地理类,却又称“亦非尽善,当以入小说家为是。”
明清期的《山海经》研究以考据校注为主流。明代杨慎《山海经补注》1卷、王崇庆《山海
经释义》18卷,多从文学欣赏方面阐发《山海经》的价值。清代乾隆时代的毕沅主要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等方面考订经文。郝懿行综合吴任臣、毕沅两家之长,对《山海经》文字、篇目进行考证,清除了经文流传过程中出现的文字障碍。这期间编辑的《四库全书》将《山海经》收入子部小说家类。在地理考释方面,吴承志在《山海经地理今释》认为《山海经》范围超出当时国界,涉及到朝鲜、日本、俄罗斯、阿富汗等邻国。
进入20世纪,“西学东渐”,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现代学者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多从神话学立场看待《山海经》,茅盾说它“大概是秦末的喜欢神话的文人所编辑的一部杂乱的中国神话总集”⑤。袁珂在《山海经校注·序》中说:“《山海经》匪特史地之权舆,亦神话之渊府。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