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22020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
—生物生态学视角下《奇迹男孩》人物积极心理发展解读
覃梅芳
摘要:从生物生态学的心理发展理论这一视角去解读电影《奇迹男孩》,将剧情用生物生态学“过程—个人—环境—时间”4因素进行解构,得出主人公奥吉的奇迹之路,实际上是心理发展的最近过程、最美家庭和最适切的学校教育铺就的成长之路。电影人物像配合相得益彰,主人公家庭亲情真挚动人,家庭和学校环境铺陈推动人物心理冲突富有节奏和规律。《奇迹男孩》不失为一部剖析儿童成长教育、揭示家庭养育方式和培养儿童积极心理发展的好电影。
关键词:儿童成长教育;家校教育;生物生态学;心理发展;最近过程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999(2020)02-0083-04
作者简介:覃梅芳(1985—),女,硕士,广西财院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
收稿日期:2019-09-12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中华优良家风融入高校心理育人的研究与实践”(2018LSX033)。
电影《奇迹男孩》讲述的是男孩奥吉的特殊成长
故事。主人公奥吉自出生起就患有染体遗传特雷彻·
柯林斯综合症(Treacher Collins Symdrome),疾病导致
了面部的先天发育异常和五官的官能障碍。经过27
次面部手术才能够保证奥吉正常的呼吸功能和基本
的面部轮廓,但因为疾病导致的面部畸形无法完全
矫正,奥吉在成长过程中仍然会被贴上“丑陋”和“怪
物”等标签[1]。幸运的是奥吉在一个温暖的家庭中被关爱成长,完成了被动入学、遭遇心理冲突、家校帮
助调整适应及心理上被认可、被接纳的人物成长曲
线。本文试图用心理发展的生物生态学理论去述评《奇迹男孩》的电影语言并以独特的积极心理学观影视角去讨论教育的本质回归。
一、生物生态学的心理发展视角简介
生物生态学模型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布朗芬
布朗纳(Bronfenbrenner)提出的人的心理发展模型。
他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时刻处在人与人、人与环境的
即时互动影响场域中,在相互联系的场域中心理发
展被定义为在“过程—个人—环境—时间”4因素的
动态机制下持续心理变化现象[2]。引入4因素模型,我们可以从心理发展的独特视角去解构主人公奥吉的人物曲线,理解电影叙事,进一步领悟电影中家庭支持、家校教育、“真善美”人格品质塑造的价值母
题。
二、电影中剧情推进的心理发展最近过程因素
过程作为生物生态学的因素,又被称之为最近过程,指包含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最近过程永远是好的互动)。我们把电影中的最近过程理解为奥吉和家庭、学校的良性互动活动及关系。模型理论中我们有一些关于最近过程的基本认识:首先,最近过程发生的前提是个体参与到与人和环境交互的具体活动中;其次,最近过程的效力,取决于活动的时间延续长度和稳定的有效活动频率;最后,最近过程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其效能在早期阶段尤其显著。以上3点在影片中的体现:首先,奥吉成长的重要契机是母亲排除反对意见,坚持让儿子去接受学校教育,遂有接踵而来的现实打破了奥吉的内心平衡,让其参与到了社会化的熔炉中,并开始接触新环境和新人际;其次,尽管学校对奥吉来说是下意识抵触的可怕场所,但充满关爱和支持的特殊成长历程中,家人良好的情感支持与母亲良好的依恋关系让奥吉在事件应激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尝试适应的勇气和视听隔绝应对异样眼光的心理弹性。虽然入学首日奥吉即遭遇到了语言上的校园霸凌,但是家庭温情陪伴、尊重以及无条件支持鼓励的养育方式,帮助了奥吉适应校园时的最近过程发生及持续发展。
三、人物像对剧情的推动作用
人作为生物生态学的因素之一,既是心理发展的起点,也是心理发展的终点。模型中根据人在与环境互
动中改变所表现出的程度特征,可区分为需要特征、资源特征和动力特征。其中,需要特征为人的第一眼特征,如奥吉的特殊外表即为影片中主人公
的典型的、核心的需要特征;资源特征为相对隐性的特征,由互动中的人通过需要特征的判断诱发出来,如奥吉看鞋识人的剧情即通过人物的需要特征而辨别出资源特征;动力特征为稳定的个性特征,如奥吉的科学课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好奇心。环境中的人,通过这3个特征对心理发展最近过程起着或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用生物生态模型的3个特征去解构奥吉的人物发展曲线见表1,其关系在以下人物关系表中达到了推动剧情,促进人物曲线饱满的作用。
表1用生物生态模型解构奥吉的人物发展曲线
主人公奥吉与故事中
其他角的人物关系
生物生态模型的3个特征推动剧情最近过程最近过程结果
奥吉与母亲1.需求特征:母亲对其特殊成长采取无条件
的牺牲与关爱
2.资源特征:辞职为其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
做出不能再拖延其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决定
3.动力特征:在其回避受挫时,耐心陪伴与鼓
励坚持
1.让其对自己的外貌有更适切的视角与解释
2.在前期教育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才有其适应过程中前生气妥协、后庆幸感
激的逆风翻盘反转
展现出母亲温柔的坚持、
无条件接纳的良性亲子关
系,让观众感动
奥吉与父亲1.需求特征:父亲对其特殊成长采取无条件
的关爱、接纳和支持
2.资源特征:独自一人工作为其提供优良的
成长环境,承担压力
3.动力特征:在最初决定送读时站在奥吉的
立场,但最终没能说服妈妈;在奥吉退缩要求
头盔遮面时,独自将头盔藏起来
1.让奥吉感受到尊重和接纳
2.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能够让其选择中
产阶级的学校教育
3.能够看到其优质的学习能力,鼓励其在科
学课上一展所长
展现出父亲的强力支持和
灵性、无条件接纳的良性
亲子关系,为其发掘幽默、
自豪的一面,让观众感动
和有趣
奥吉与1.需求特征:对其特殊成长采取乖巧懂
事、独立成长的间接支持和陪伴
2.资源特征:作为其,独自面对成长的困
扰,不占用父母亲的注意力和时间资源
3.动力特征:在奥吉遭遇背叛时,仍然能够自
我调整,提供朋辈视角的安慰
1.让奥吉感受到尊重和接纳
2.能够分担其负面情绪,鼓励其尽快调整
3.奥吉作出了违背其退缩风格的主动关心,
坚持要去支持演出
为其提供独特的成长视角
和替代经验,默默的牺牲
支持,让观众同情其坚强,
感动其懂事
奥吉与杰克1.需求特征:对其特殊外形有同情、保持距离
的心理活动
2.资源特征:适应其外形后,发现其聪明、幽
默和个性宜人的性格优势
3.动力特征:奥吉入学参观时关注到其敏感,
在接受其帮助后,主动与其用餐
1.让奥吉交到了第一个朋友
2.杰克在家境学业上的不自信,让其感到了
学习上的优越感,并成为其主动帮助的对象
3.中期言不由衷的背叛、后期维护奥吉挺身
而出(2次),让其感受到了自主发展友谊的
善良、宽容与成长
让奥吉体会到善意和善变,
背叛时社会化过程中的疼
痛,残酷,但也最终成为良
好同伴,让其体会与同伴
平等交往的喜悦和平等体
验。宣扬少年之间朴素、狗
血、又美好的情谊
四、塑造饱满人物形象的具体故事环境和时间因素
环境和时间是生物生态学模型的后两个因素,用于定义个体成长的时空坐标,个体的心理发展需要放到具体场域和时代背景中讨论,即考虑心理发展的天时与地利。《奇迹男孩》所叙述的故事,实际上是家长把奥吉心理发展的最近过程成长背景从家庭转换到学校的故事。奥吉最终无悔学校生活,成功的社会化,离不开在原生家庭第一场域中形成的安全型依恋。在奥吉最初成长的环境中,家庭成员给予其善良、感受善意和爱,培养了奥吉有趣的灵魂。所以,还原其家庭环境,实际上奥吉是成长在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中,并在和谐亲子关系关爱浸润下成长的,这使其对适应新环境有了一定的调整和解释能力。片
中主人公在最惧怕的学校广场的自我暗示:“如果不喜欢身边的环境,就想象一个你想去的地方”,奥吉在感到不适的环境下,仍然具有乐观自我调整能力。奥吉个性中的一切美好品质都根植于家庭无条件的爱的土壤。片子在几个重要的时点去讨论奥吉和朋友、家人的关系:万圣节让戴面具的奥吉遭遇杰克言不由衷的语言背叛;圣诞节从阿曼达身不由己的视角去侧面烘托奥吉让人艳羡的温暖家庭;在六年级的毕业典礼上,奥吉被授予学院荣誉奖章等片段,这都是奥吉最近过程发生效果的戏剧化时点。
因此,从布朗芬布朗纳生物生态学模型“过程—个人—环境—时间”4因素的视角分析,是优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为奥吉提供了心理发展的良好养分,其倔强成长的故事存在着感动人心的力量。在特殊外形和美丽心灵的反差下,其美好的“奇迹”品质一直被人看见、认同、误解和接纳。奥吉因为改变了周遭的小伙伴并激发了他们身上的美好品质而受到了嘉奖——
—“最近过程”一直在奥吉的社会互动中发生。接下来我们从积极心理的视角去解读影片中主人公的“最近过程”。
五、影片中“最近过程”的积极心理发展详解
布朗芬布朗纳认为“个人—环境—时间”和“过程”的关系是前3者之间相互影响并动态影响着后者的关系,“过程”实效也会反作用于前3者[3]。在主
表3《奇迹男孩》剧中主人公亲子沟通的解释风格分析表
解释风格
坏事:奥吉在入学第一天遇到了朱力安等同学的嘲笑(电影对白)
解释风格的维度
奥吉自身消极
的解释风格
奥吉:我为什么
那么丑!母亲:你一点儿也不丑。
奥吉:你是我妈妈,你没办法才那么说……
奥吉:他
和我说话,就因为我长的不一样,我假装不是因为我丑,但其实就是。
奥吉:大会看长相么?个人化(内部归因)个人化(内部归因)个人化(内部归因)永久性的解释
来自母亲的积极解释风格
母亲:每个人的脸上都有印记,你第一次手术我长了这条皱纹,你最后一次手术时,我长了这些皱纹。心灵是这张地图(心),给我们指引前方的道路,
而外貌这张地图,则记录我
们走过的路途,这张地图从来都不
,从来都不丑陋。
具体化的解释:去主角在意自己长相的个人问题中心化环境论(外部归因):因为事件引起的容貌变迁
总结
母亲作为养育者的积极
解释风格,会影响到子女对问题看法的
内化,从电影的片段中,可以看出奥吉接受了母亲的解释和安慰
,并慢慢的接受自己的长相。从
奥吉与杰克对话的台词中可以看出:奥吉:我可是拼了命才让自己这么帅的!
表4《奇迹男孩》剧中主人公奥吉的积极解释风格分析表
解释风格
好事:奥吉获得学院的荣誉奖章(电影对白)
解释风格的维度奥吉心理转变后的积极解释风格
奥吉:其吧。
如果我们了解别人的想
法,就会知奥吉:我,因为持我;我爸爸,因为他总逗我们笑;特别是我妈妈,特别。
永久性的解释
个人化(内部归因)普遍性的解释永久性的解释
个人化(内部归因)
人物成长环境剧情事件、结果及母亲教养方式
深层个性
奥吉中产家庭被动入学,遭遇适应问题、同学的排斥,并最终被师生接纳母亲耐心的陪伴、安慰纾解挫折压力
因长相特殊而自卑
杰克
贫穷家庭
奖学金资助入学,迫于从众压力下,言不由衷背叛奥吉,最终成为敢于挺身维护奥吉的好朋友母亲最初对奥吉抱有同情,并沟通劝说其最初带领奥吉参观校园因家境不富裕而感到自卑,同时渴望融入体朱力安富裕家庭
家境优渥,对奥吉施加校园霸凌,被严肃批评处理
母亲歧视奥吉,并在校方严肃约谈朱力安时以转学撤销资助要挟校长
因为优渥的家境而骄傲跋扈
表5《奇迹男孩》剧中主配角家庭教养方式和人物角分析表
人公奥吉身上就可以看出这个动态影响的“最近过程”最终表现为内化了的积极解释风格。关于解释风格的维度见表2。
我们在主人公奥吉身上看到其乐观、坚强的一面。奥吉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奇迹男孩,是因为有温良家人和良师益友常伴身侧,保证了“最近过程”的发生频率,并强化了其积极适应的解释风格。这奠定了奥吉内心乐观积极的心理资源。在以下的电影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奥吉乐天派解释风格的由来,见表3。
于是,奥吉在获得学院的亨利沃德比彻奖章时有了稳定的积极解释风格,见表4。
权振东 亲爱的小孩
在奥吉逐渐的习得性乐观中,我们能够梳理出
“过程—个人—环境—时间”中4因素的相互影响变化过程,“最近过程”表现为在新的社会冲突中习得了积极的解释风格;“个人”的关系调节上更深地体会到家人的影响,良师益友的存在;“环境”上从家庭的封闭教育环境迁移到了学校;“时间”上,从原来受制于过去生命际遇的担忧下转变为能够平和接受心灵地图,勇敢展望前方的道路。
六、影片中主配角原生家庭教养与学校教育环境对比下的教育心理探讨
以片中主角奥吉、配角杰克和朱力安的父母关系家庭教养为例,我们可以发现片中无论是奇迹男孩、最
佳损友或是虚伪公子,都是各自家庭教养的结果。如以下人物剧情对比表,见表5。
我们发现剧中人物塑造,奥吉的亲子关系是高要求/高关注的威信教养;杰克的亲子关系是偏向高要求/低关注的强势教养;朱利安的教养方式是低要求/高关注的宠溺教养。因此也不奇怪主配角3人,表现
出了风格迥异的深层个性特征。如果影片对这3个人内心成长刻画只局限在家庭环境造就不同的儿童成长风格的浅显常识呈现上,那么《奇迹男孩》就算不上一部质量上乘的电影了。《奇迹男孩》就是这样
表2不同解释风格在具体情境下的维度表
解释风格好事坏事积极的解释风格
永久性的解释普遍性的解释个人化(内部归因)暂时性的解释具体化的解释
环境论(外部归因)消极的解释风格
暂时性的解释具体化的解释环境论(外部归因)
永久性的解释普遍性的解释
个人化(内部归因)
一部讲述不同阶层,内心起点各异的男孩,在学校教育的同龄交际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成长。奥吉在学校内从遭遇适应危机,到欣然沉浸在周围同学的同龄交际中;杰克为了从众而不得不诋毁奥吉,到主动为维护奥吉挺身而出;即使是“大反派”朱利安无理取闹向校长施压后,也良心觉醒,由衷地感到愧疚。可见,本文反复提到的“最近过程”,不仅发生在主人公奥吉身上,也同时在同龄社会配角的成长中蕴含着“过程—个人—环境—时间”4因素的动态影响规律。
其实,《奇迹男孩》在突出主人公家庭教养的力量的同时,也颇有些强调学校教育场域下的同龄人环境影响的决定作用。布朗芬布朗纳的生物生态学视角,“儿童成长”与“周遭环境”二因素是交互影响着的,即儿童在被环境浸润塑造的同时,又再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环境施加影响。前者将离儿童最近的家庭、学校、邻里等直接环境和儿童身边的父母、教师、同学等人际交往称之为微系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场域和社交内容。主人公奥吉在学校教育的微系统中到了自我与自信,这与他身边的同龄益友和
健康成人的互动分不开。朱迪斯·哈里斯的“体社
会化理论”很好地诠释了布朗芬布朗纳的“个人—环
境”二元互动的机理。她认为儿童是在与同龄人体
的良性互动中到自我,并在社区环境里适应外界
文化,从而成为社会的合格一分子的[4]。主人公奥吉不仅是在奇迹家庭的支持下,更是在适切校园教育
环境的浸润下,去赢得了“奇迹男孩”的称号。
参考文献:
[1]猫眼电影网.《奇迹男孩》原型人物:11岁做了53次面部手
术,被同龄孩子叫怪物[EB/OL].(2018-01-18).maoy⁃an/films/news/33127.
[2]谷禹.布朗芬布伦纳从襁褓走向成熟的人类发展观[J].心理
学探新,2012(2).
[3]丁芳.一种正在演进着的人类发展观:人的发展的生物生态
学模型述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4]HARRIS J R.Where is the Child’s Environment?A Group So⁃cialization Theory of Development[J].Psychological Review, 1995(2).
(编辑:唐光雄)
(上接第78页)
同了苏州菜不得不变化的论调,却还是希望“苏州菜在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注意向苏州的家常菜靠拢,向苏州的小吃学习,从中吸收营养,加以提炼,开拓品种,这样才能既保持苏州菜的特,又不在原地踏步,更不至于变成川菜、鲁菜、粤菜等等的炒杂烩。”[2]175向苏州小吃而非孔碧霞的堂子菜学习,陆文夫显然更看重饮食文化的民间性与世俗性,但他同时又自我质疑,把家常小吃搬进大饭店显然并不现实。在商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当下,创造与消费中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精髓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事实上,《美食家》与其说是朱自治的因吃成家的故事,倒不如说是高晓庭自我剖析与反省的独白。他自言:“从拆到造也不是简单的重复,内中有改进,有发展,这就叫不破不立。遗憾的是从破到立竟然花去了二十多年。”[1]64他对“吃”文化的拆解与建构反映出文化改革的曲折性与迂回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样的口号人人皆会喊,而要真正做到却绝非易事。从全盘否定到局部改造,“大众”二字的影响力在其中隐现。大众需要的文化和对社会有益的文化,这两者是否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高晓庭在结尾处粗暴地夺走外孙的巧克力,把其不喜欢的硬糖塞到了孩子的嘴里的行为让众人不解,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深思。对文化的建构与拆解仍在持续地进行着,我们需要警惕也需要反思。陆文夫写美食却又不止于美食,他的美食文字不仅具有普遍之价值,读之不止给人味蕾的刺激,让人品尝文化盛宴,更带给人无尽的思索。
参考文献:
[1]陆文夫.美食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陆文夫.深巷里的琵琶声:陆文夫散文百篇[M].上海:上海文
艺出版社,2005.
[3]范伯.再论陆文夫[J].苏州大学学报,1984(3).
[4]范伯.三论陆文夫[J].文学评论,1986(1).
(编辑:唐光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