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一、积累应用( 10 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2)过春风十里,              。(姜夔《          》)
(3)王夫之评价《采薇》中的两句诗“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诗句与传统文化里所描绘的古人活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
②苍爪初惊鹰脱韝,得汤已见玉花浮。
③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横见六朝。
④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A.品茗   赏雪   下棋   焚香           
B.焚香   赏雪   下棋   品茗
C.焚香   品茗   下棋   赏雪           
D.品茗   焚香   下棋   赏雪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       ;        。        。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①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
②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③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
④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③①
第二部分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也说“童趣
简平
①一位儿童文学杂志的编辑告诉我,说是有位读者写信来,认为他们杂志上推荐的一位“儿童诗人”及其作品让人很是疑惑:第一,一个儿童写首诗动辄被封为“儿童诗人”,犹如炮制“小天才”,实属捧杀;第二,“儿童诗人”写出来的童诗完全不符合他的年龄,聱牙佶屈,故弄玄虚,
毫无童趣,他和他的孩子都不喜欢。尽管这位读者对“儿童诗人”有认知误区,但这样的“歧义”其实隐藏着一个童诗创作应当正视的问题——至少读者表达了对童诗创作的不满,而且直指“毫无童趣”。
爱上你不如爱上海②不管承认不承认,我们在评判一首童诗时,总是把“童趣”作为一个十分靠前、不可或缺的考量的,就像褒奖童诗的评论文章里,比比皆是“充满童趣”。既然童趣如此重要,那问题就来了,童趣是什么?童趣在童诗里如何表现?成人作家与“儿童诗人”谁最有可能接近童趣的考量指数?
③与其在《辞海》里标准答案,还不如通过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里的《童趣》篇来认识人们普遍认可的“童趣”:即儿童对大千世界满是好奇的想象的妙趣、儿童在观察事物时产生的为之激动的奇趣、儿童在生活中发现的意想不到而又十分愉悦的乐趣、儿童时期所特有的天真烂漫的童真情趣……可以看到,所有这些趣味都是冠之以“儿童”的,是有设限的,至少要有儿童的意味。关键的是,这种带有儿童特质、特性的童趣,必须具有儿童的感觉、感受和感知。我觉得,这是对“童趣”很好的定义。延伸到童诗创作,自然也要呈现这样的童趣。说到底,不是冠以“儿童”两个字,就可称之为童诗的,如同以儿童视角切入甚至以
儿童为主人公的小说和电影,不是因此就等同于“儿童小说”“儿童电影”的。所以,诗歌写作者不应明明表现、表达的是成人的感觉、感受和感知,可出于某种考虑,故意借用“儿童”作为敲门砖而达到进入诗歌圈的目的。
④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刘崇善先生在《儿童诗随想》一文中认为被选入《给孩子的诗》中的一首诗并不适合儿童阅读的意见。的确,虽然这首诗其实有不错的意象和哲思,比如“在路上/我们用头行走/我们用脚思想”,但这不是童诗,原因很简单,若以评判童诗的重要标准“童趣”来做度量衡,说这诗句“充满童趣”,恐怕连作者本人都不相信,何况这个选本并没有告示所选的均有童诗的标签。我读过一首作者自己标识为童诗的诗:“头朝上/站在地球上/也可以是/头朝下/站在宇宙里/头朝上/坐在板凳上/也可以是/头朝下/坐在狐狸的洞里/头朝上/一起发发呆/也可以是/头朝下/望望东西南北”(童子《头朝下,站在宇宙里》)。虽说还可以写得更加活泼恣意一点,但我认同作者的自我主张,这是一首童诗,因为称得上“充满童趣”——里面有儿童的感觉、感受和感知。如果一首诗的根本动机源自成人作家观照世界的表达,只不过有意制造一些儿童因素,由此贴上儿童的标签,没有我们真正看重的“儿童的感觉、感受和感知”,那就真的不是童诗,说得尖锐些,就是“伪童诗”。其实,谁都知道,孩子与成人看世界是不一样的,正是这样的不一样,才有了作为诗歌分支的童诗,不然都归成一类好了。归
根结底,童诗就是呈现这种“不一样”的,硬要混为一团,也就没有童诗了。
⑤当然,童趣不是评判童诗的惟一标尺,但是,没有童趣,绝对不是一首好的童诗。不要以为童趣是一种浅薄的东西,事实上,在童诗以量产出笼但却得不到读者普遍的认可和喜欢,因而造成创作尴尬的局面下,我们已经或正在赋予“童趣”更为丰厚丰满的内质。童趣,不是云里雾里虚幻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触摸到的,不要自以为是地以为今天读童诗的少儿读者对童诗没有辨别能力,没有基于广阔视野的接受能力,恰恰相反,今天的少儿读者通过新科技带来的各种新的阅读手段和阅读方式,接触到了比我们想象的更多的古今中外的诗歌,我们总是号称童诗是为儿童写的,那么,由儿童来评判是不是童诗倒是顺理成章的,由不得我们太多的自说自话。
⑥我和几位童诗界的同侪策划过几次童诗创作大赛,我们将我们选出的作品让童诗的接受端——少儿读者来作评判,令我们惊讶的是,他们以自己的直觉给童诗作出了极为苛刻的定义,在他们那里不可能像我们这样,给予童诗以几无边界的容忍,他们对童诗有严格的限制和限定,而我认为,这种限制和限定是对童诗乃至其他文学样式的尊重和推进,没有限制就没有难度,没有难度的写作是不可靠的,也是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突破的。有位儿
童诗诗人说,不应停留在某种僵化的程式里,不要总是那些直白的、浅显的、薄弱的诗,童诗不是简单的识字读物,需要有文学因子。这话听上去没有错误,但落实到童诗本身,却很容易为自己写的语言朦胧、语意模糊、语境混乱的诗歌贴上“童诗”的标签,以此为自己的诗歌到“弯道超车”的机会,却与少儿读者根本无关。这是值得警惕的。
⑦我们做了一个实验,让少儿读者对童诗设一个评判标准,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童趣”;我们继续让他们对“童趣”做出阐释,他们的释解竟然与沈复的不约而同:妙趣、奇趣、乐趣、情趣……而且还加上了优美的语言,温暖的情感,明亮的景象,动人的力量;当然,还必须要在整体上呈现儿童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这是让人欣慰的,因为我们毕竟有着很高素养的既认可守正也认可开创的童诗读者。有意思的是,我们匿名将成人作家和少年儿童自己写的童诗放在一起,请成人评委和少儿评委进行评选,结果,脱颖而出的大多是少年儿童的作品。这让我不由得联想到,还是暂且先读读由小小年龄的“儿童诗人”所写的“童诗”吧,相比较成人作家,也许他们更加自然,更加贴合,更加纯粹。
(选自2020年10月14日《文艺报》)
3.第①段中的“歧义”具体是指                         。(2分)
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
A.儿童与成人看世界的方式不同,写的诗歌完全不同于成人。
B.即使成人作家具有童趣,也不一定能够写出很好的童诗来。
C.目前儿童诗创作出现尴尬局面,主要因为缺少媒体的宣传。
D.成人作家比“儿童诗人”的阅历丰富,对童诗评判更精准。
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2分)
A.诗歌要有童趣,就必须有儿童的感觉、感受和感知。
B.评判一首诗是否童诗,就必须看它有没有“童趣”。
C.只要诗歌中出现“儿童”两个字,就可被称为童诗。
D.童趣,不是浅薄而虚幻的东西,是可以感受触摸的。
6.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
7.小明同学读完本文,在网上看到了一首小诗《蘑菇》,对它是不是儿童诗有点困惑。请你根据本文作者的观点,为小明解惑。(4分)
《蘑菇》:“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6分)
风车转了起来
袁省梅
⑴老汉跳门槛出去时,扭头说:“今个你生日哩,我给你买个蛋糕去。生日蛋糕嘛,人家城里都兴个这,你也赶个时髦吧。”
⑵穿过南门前的小巷子,过了池泊,就是戏台子。戏台子小,旧,好多年了没有演过戏,台子上就总是冷冷清清的,鸟雀的小脚印和不知道什么虫子的爪子,印在灰黑的浮尘上,一片连一片。台子下,倒是热闹,日的,那几个老汉在台子下闲坐,栽盘,耍扑克。耍到
交关热闹时,你一声他一声的,谁也不弱谁。他也爱耍扑克,放羊回来有个空闲了,总要到台子下耍两把。手里抓一把牌,一张张摔下去,压过对手,或者被对手压倒,吵吵嚷嚷一顿,赚个热闹,就开心了。
⑶快到台子时,老牛喊他脚步子焦火点,三缺一。他喊老牛不耍了,今个有事哩。扭身去了台子边的小卖部,买了一包盐两袋子醋,还有三块蛋糕,回去了。老牛在背后骂:“你个老不死的急哩是屋里有七仙女哩。”
⑷院子静静的,柴草上立着一只野雀子,唧唧叫。
⑸把手里的袋子放到门对面的柜桌上,把蛋糕拾到碗里,放在柜桌上,说:“本来想买五个哩,没有了。就剩三个,够你吃了。”柜桌后墙上的一张相片,老婆子笑盈盈地看着他。他也笑盈盈地看着她,说,“你走了,我还记着你的生日还能给你献个蛋糕;等我死了,娃娃女子都忙得,怕是想不起你我了。好了,不说了,我得编些风车子,眼瞅着年跟前了。”
⑹从屋外的柴棚子下抓来几根秫秸秆,扑通扔在地上,拄着柜桌,慢慢地坐在杌子上,拾起一根秫秸秆,扯了枯干的叶子,黑糙的手也不怕扎,攥住秆子,把剩下的碎叶子捋干净。手上忙着,嘴也不停了。
⑺“再过几天就都回来了,屋里就热闹了,腊月二十三,灶锅爷点人头。我得多做几个,不要又跟年个一样,娃娃争的吵的都嫌少。”
⑻“啥?娃娃们不稀罕我这?”
⑼“呵,你才说错了,娃娃可稀罕哩,别说咱那几个捣蛋鬼,就是巷里的娃娃,回来了就要来咱屋里要,这个爷那个伯地喊,像是进来一屋的野雀仔,噪噪噪,噪噪噪,给上个风车子,可高兴。”
⑽“回来的娃娃是越发少了,跟着爸妈在外头,远嘛,路上不要花钱啊,人挣俩钱不容易。我想今年会回来得多,听说今年村里要闹故事。闹故事,光几个婆婆老汉哪能行,得叫人家年轻人闹,才有个看头。”
⑾“怕叫不回来?不怕,大全说给打电话,一个一个挨着打。我想请大全打电话,他们不敢不回来。大全是羊凹岭的皇上哩。”
⑿抓了剪刀从骨节处裁成一截一截,又劈皮。捡起一截,眯了眼,小心地捏住头上的一点皮,噌地劈下一根,又劈下一根,跟先前的那根一比,宽了一点,叹息着眼睛不行了,捏起
来,嘴抿得紧紧的,也不唠叨了,好像是一说话,条子就劈不细溜了。把宽的那缕劈掉,比比,差不多宽窄,眉眼间才松展开来,又叨叨开了。说来说去,也无非就是大孙子小孙女,哪个打电话了,哪个十来天了没有打过—个电话。
⒀一会儿,小桌上堆了一堆黄亮的皮子和米白的瓤段。捏一根条子,捏一截瓤,串上,又捏一截瓤,串上。数数,一跟条子上串了五个瓤段,又捏了一个瓤段,把皮子的一头插在瓤段上,弯成个圈,另一头插在瓤段的另一边。做好风车身子,还要做芯子,还要安装把手,还要糊红纸绿纸。眼睛不好了,手也没有以前灵泛了,做起来就慢,一天能做一个两个,就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