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与诗谚
作者:李一艾
来源:《湖南教育·下》2011年第06期
        月球是宇宙中距地球最近的星球,与地球、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如地球上海洋潮汐就与月球的关系极大。我国古代的先民早已察觉到潮汐同月球的这种关系,因谓之曰:“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其中,唐朝宝应、大历年间的天文学家窦叔蒙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他写成了《海涛志》一书,主要就是论述地球上的潮汐和月亮之间的关系的。
        如果说,人们观察潮汐还要受自身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的话,那月亮的阴晴圆缺对人们的影响则覆盖到了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正因为如此,月亮常常成为诱发乡思、相思的一个媒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恨君不似江楼月”等,不一而足。
        月亮这种诱发人类情思变化的,就是月之阴晴圆缺,而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从“新月如黛”到“月满西楼”再到“残月如钩”,月相的变化无不将文人雅士的心撩拨得兴致盎然,恨不得一吐为快。“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然而,月相的这种“缺—圆—缺”
的变化,不只为文人们的抒情提供了一种意象,更重要的是,它的规律性变化,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
        古人很早就能根据月相的变化来计量时间,农历月份就是以月相的变化周期为基础来划分的。这种划分方法,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历法——夏历、殷历、周历。至今全世界几乎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仍使用夏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可见其影响之深远。
        这种月相的变化,民谚早就有了概括:初一不见,初二根线,初三初四蛾眉月,初七初八月半边,十五十六月圆圆,十七十八,月起更发,廿二廿三,月起半夜间,廿四廿五,月起五鼓,廿八廿九,冒得等守(即没有,不用等)。
        这些民谚,形象地概括了月相的变化规律和起落时间,至于诗词写月相的则比比皆是。
        《玉壶清话·咏新月》有云:“一二初三四,蛾眉影尚单。待奴年十五,正面与君看。”作者运用拟人,将月相与人情很好地融合起来。清人方子云《咏新月》云:“宛如待嫁闺中女,知有团 在后头。”与上诗如出一辙,看眼前蛾眉,想他日团圆,也是清新可爱。
        十五的月亮,本是一月中最圆的,但因计时推算的关系,常常是“十五的月儿十六圆”。清人杨文叔《咏十六夜月》曰:“休言三五团 好,二八婵娟更可怜。”“可怜”即“可爱”,意谓十六的月亮比十五的月亮“更圆更可爱”。《清波杂志·咏望月后》则曰:“昨夜三更后,嫦娥坠玉簪。冯夷不敢受,捧出碧波心。”
        明朝广东惠州有个苏神童,撰有《咏月》诗三十首,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录其七首,较形象地摹写了月相的变化,特检录出来,以享同道。
        初一月:气朔盈虚又一初,嫦娥底事半分无。却于无处分明有,浑似先天《太极图》。
        初二月:三足金乌已敛形,且看兔魂一丝生。嫦娥底事梳妆懒,终夜蛾眉画不成。
        初三月:日落江城半掩门,城西斜眺已黄昏。何人伸得披云手,错把青天搦一痕。
        初四月:禁鼓才闻第一敲,忽看新月挂林梢。谁家宝镜新藏匣?盖小参差掩不交。
        十八月:二九良宵此夜当,镜轮虽破有余光。劝君夜饮停杯待,二鼓初敲管上窗。
        二十一月:破镜缘何少半规,阳精倒迫若相催。弓弦过满知何似,正是弯弓欲射时。
庐州月下载
        二十二月:三更半夜未成眠,残月今宵正下弦。若有远行人早起,也应相伴五更天。
        看月赏诗,也不失为一悦心乐事。
        (作者单位:衡阳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