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切劝善劝学——《遗诏敕后主》读后感刘备(161~223),字⽞德,是汉景帝⼦中⼭靖王刘胜之后。他早年丧⽗,与母亲贩履织
席为业,喜好结交豪侠。东汉末,募兵镇压黄⼱起义,先后任安喜尉、⾼唐令、豫州牧、徐州
牧。因为曹操所迫,兵多溃散,暂投刘表,屯兵新野。后得诸葛亮辅佐,联合孙权,⼤败曹操
于⾚壁。因取荆州,并得益州和汉中,与魏、吴形成⿍⾜之势。曹丕废汉献帝之后,刘备也在
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章武三年(223)四⽉,刘备病情恶化,从成都招来丞相诸葛
亮,以后事、刘禅、江⼭嘱托。⼆⼗四⽇(6⽉10⽇),刘备病故于⽩帝城,享年63岁。此篇是
刘备死前告诫其⼦刘禅的遗诏,其⾔辞恳切,令⼈莫不动容。有⾔「⼈之将死,其⾔也善」,
临终前所说的话常⾄诚恳切。⽽这临终的谆谆诲勉,也表达了刘备对于其⼦的爱护之⼼。「⼈
五⼗不称夭,年已六⼗有馀,何所复恨?」⼈能活到五⼗岁,就不被称为夭折,刘备年过六
⼗,⾯临死亡,内⼼也没有什么遗憾。只是「不复⾃伤,但以卿兄弟为念」,不为⾃⼰感到悲
伤不舍,却对孩⼦念念不忘,不忍放下。这⼀句看似平淡安然的话语⾥,蕴涵了多少⽗亲对孩
⼦的深情厚意。可怜天下⽗母⼼,在咽下最后⼀⼝⽓前,仍不忘对孩⼦进⾏殷殷叮咛。虽为孩
⼦挂念,但刘备接着⼜说:「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
复何忧?」射君说诸葛亮赞叹刘禅才智的逐⽇提升,超过所期望,这令刘备颇为⼼安。其实,
刘禅的资质,刘备与诸葛亮均⼼中有数,但为让刘备⽆所牵挂,诸葛亮不仅担起托付重任,还
称赞刘禅智慧器量,以此流露出的君⾂情义,同样令我们敬佩。刘备于是放⼼将刘禅托付于诸
葛亮,并且劝勉孩⼦「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明知其⼦品⾏,刘备仍⽤爱⼼勉
励孩⼦努⼒上进,从中可以感受,⽗母师长对晚辈的爱护是何其深刻。⽂中,刘备劝刘禅最重
要的⼀句话,便是「勿以恶⼩⽽为之,勿以善⼩⽽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古⼈教⼦,
常以德为根基,因为唯有贤德之⼈,才能服⼈。因此,刘备⼒劝孩⼦要去恶从善,哪怕微不⾜
道的⼀点⼩善,都不要轻视⽽不做;哪怕⼀点点的细⼩恶⾏,都不应放任去做。这也是刘备爱
⼦的表现,因为「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只有谨⼩慎微,才不⾄于
酿成⼤祸。更何况,积⼩善能成⼤善,德⾏操守也将在⾏善中提升。以此⾜见刘备教⼦眼光深
远、有智慧。刘备⾃谦,⾃说「汝⽗德薄,勿效之」,请孩⼦「可⾃更求闻达」。让孩⼦亲近
闻达之⼠,向有名望的⼈学习。说来,刘备当初能屈⾝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三顾茅庐,以⾄
劝爱诚感化诸葛亮出⼭相助,其智慧德⾏⾮同⼀般。然⽽刘备仍说⾃⼰德薄,引导孩⼦向有识之⼠
学习,更显出刘备的谦逊,及对孩⼦未来思虑的长远。⽗母,不可能⼀辈⼦陪在⼦⼥⾝边,当
⽗母离去,孩⼦如何在这个世间更好地⽣存、发展?此时,⽗母替孩⼦想的常是更加深远的地
⽅。刘备没有跟其⼦说什么打天下,建功⽴业,只耐⼼劝导他从善,多读书,向有志之⼠学
习,还列出了书籍的科⽬,⽤⼼可谓细致周到。真正爱⼦,并⾮遗留什么⾦银财富,⼜或什么
地位权势,⽽是真切嘱咐孩⼦,⼒⾏善事,去掉恶⾏,提升道德。短短的⼏⾏遗⾔,却含藏了
⽗亲深沉的爱⼦之⼼,令我们读来也深受感动。刘备贵为君,教⼦尚且重善重学,我们教⼦,
⼜怎能令孩⼦趋于名利权势,不将道德摆在⾸位呢?进⽽,我们⾝为⼦孙,⾯对祖先的遗训,
⼜怎能不记在⼼上,时时提醒⾃我改过向善,提升德业呢?附:《遗诏敕后主》(三国.蜀)
刘备朕初疾但下痢⽿,后转杂他病,殆不⾃济。⼈五⼗不称夭,年已六⼗有馀,何所复恨?不
复⾃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
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为之,勿以善⼩⽽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汝⽗德薄,勿
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及《六韬》、《商君书》,益⼈意智。闻丞相
为写《申》、《韩》、《管⼦》、《六韬》⼀通已毕,未送,道亡,可⾃更求闻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