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乐团
中韩音乐交流的一段佳话*
——音乐家韩悠韩在中国
梁茂春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有许多韩国的爱国志士在中国从事祖国光复和抗日活动,也有许多韩国艺术家、音乐家在中国参加抗日战争。在音乐家中,有两位贡献最大,一位是来自韩国光州的郑律成(1914--1976),由他谱写的歌曲《延安颂》(1938年)和《八路军进行曲》(1939年,即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在全中国都是家传户颂的;另一位是来自韩国釜山的韩悠韩(1910--1996),他在抗战期间创作的歌剧《丽娜》(1937年)、《阿里郎》(1940年)和歌舞《胜利舞曲》(1941年)等,以及《故乡月》、《黄河边的月》等抒情歌曲,曾在中国多次演出,有些曾广泛流传。
    这两位做出了重要贡献韩国音乐家,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却有着天壤之别。郑律成在中国可以说是名垂青史,而韩悠韩则早已被人遗忘。两人历史地位的鲜明反差来自多方面的原因:郑律成当时(指抗日战争时期)主要在共产党领导的延安等根据地活动,他本人也是中国共产
党员,郑律成的作品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音乐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之后他又加入了中国国籍;而韩悠韩则主要在国民党领导的后方工作(主要在西安),是在国民党政府领导下的部门工作(1940年建立的韩国“光复军”也是在国民党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的),1948年回到韩国之后就再也没有和中国产生过联系。于是,韩悠韩的名字就在中国逐渐消失,最终被彻底遗忘了。
    我在从事收集和研究中国抗日战争音乐史料的过程中,常常接触到韩悠韩的作品,但是却始终弄不清楚韩悠韩的来龙去脉。于是我在1997年发表过一篇文章——《韩悠韩,你在哪里?》(载《音乐生活》杂志1997年12月号),后来这篇文章被翻译成韩文,刊登于《韩国音乐史学报》1998年卷,并引起了中国朝鲜族音乐家和韩国一些音乐学者的关注。今年3月,韩国海洋大学校的金在胜教授到北京,带来了许多他收集到的有关韩悠韩的音乐史料,和我作了初次较深入的学术交流。金在胜教授又帮助我联系、认识了韩悠韩的长子韩宗洙先生(今在釜山),从他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关于韩悠韩的珍贵史料,这激发了我进一步收集和研究韩悠韩的兴趣。
    至此,“韩悠韩你在哪里”的疑问终于得到完满的解答,韩悠韩这个已经远离的灵魂又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于是,韩悠韩成了一位被重新“发现”的人物。
[照片一]1941年参加光复军时的韩悠韩
        韩悠韩最早的创作——儿童歌剧《丽娜》
    韩悠韩在中国最早的音乐作品,是他在1937年初创作的两幕儿童歌剧《丽娜》(编剧和音乐都由韩悠韩一人完成)。当时他在济南的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任音乐教师,作品就由该校的儿童歌剧团在6月间正式公演,由山东省立剧院的管弦乐队担任伴奏。这样规模的演出,在中国儿童歌剧发展中也算是一件盛事。
    关于儿童歌剧《丽娜》的内容,韩悠韩在他的资料剪贴本上是这样写的:“《丽娜》的内容,是以亡国后的波兰艺术家的地下祖国光复运动,来暗示韩国独立运动。”
    我采访过曾经参加过这次演出活动的音乐家刘诗嵘(原中央歌剧院副院长),他告诉我:“《丽娜》表现的是一位波兰爱国音乐家的故事,波兰被瓜分之后,这位音乐家带着一个小女孩、一只猴子和一条狗,一边流浪,一边做秘密的抵抗工作,当他在遭到敌人追捕时,被一个女学生机智地救下了。扮演音乐家的就是韩悠韩本人,他又唱又跳,非常吸引人。猴子和狗都是由小学生扮演的。”刘诗嵘还说:“当时韩悠韩老师将女师附小的音乐活动组织得
常活跃,组织了学生的口琴队,还有木琴、铃鼓等,排练多声合奏,这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山东济南,是非常突出的。”
    [照片二]19376月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济南上演儿童歌剧《丽娜》时的丽娜扮演者  CD1 /CA4
    《丽娜》的剧本没有留存下来,但是有两首插曲却发表了,一首是男主角的独唱曲《流浪人之歌》,另一首是合唱曲《反攻急进曲》。《流浪人之歌》的旋律非常深沉悲伤,哀而动人。五声音阶的曲调很具东方彩,与其说是表现波兰音乐家的内心悲痛,不如说是表现中国人或东方人的思乡愁绪更为贴切。下例是《流浪人之歌》的第一段,趺宕起伏的旋律中,流动着远离故乡的人的内心的寂寞、凄凉和悲伤。
谱例一
《流浪人之歌》
    《丽娜》的歌词和曲调都是由韩悠韩创作的,少量歌曲是采用外国歌曲曲调填词而成。这是现在所知他的最早的音乐创作,它体现了韩悠韩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突出的才能。《丽娜》
的成功给了韩悠韩在音乐创作方面很大的自信,他还喜欢自编、自演、自导,甚至自己作舞台设计,这多方面的才能和兴趣从此贯穿于他的音乐活动。而他对于创作歌剧的强烈爱好,从此便流淌奔腾起来。
在抗日宣传中诞生的歌剧——《新中国万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韩悠韩离开济南到南京,担任了中国戏剧学会抗日演剧队第二队队长,出发到各地宣传抗日。他说:“在东战场,在黄河的两岸,在西北的农村流动的工作,在这种动态里我又开始写三幕国防歌剧《新中国万岁》。1937年年底辗转来到西安,当时已完成全剧的十分之七八,但是我再没勇气完成那剩余的十分之二三,因为西安无法演出这歌剧,能唱的演员没有几个,管弦乐队没有,就是想一个小提琴,一个大提琴,一个钢琴,伴奏都不可能,那还谈什么演出歌剧呢?”于是《新中国万岁》最终成了一部未完成的歌剧。正在这时,中国戏剧学会要出版丛书,编辑向他索稿,于是他就将已经完成的七首插曲,加上《丽娜》的两首插曲,以及近两年来韩悠韩谱写、改编的其他歌曲,并和《新中国万岁》的词作者李嘉一起合编了《新歌剧插曲》,交给新中国文化出版社,作为“新中国文化丛书”的第十辑出版了。
歌剧《新中国万岁》从来没有得到过公演,但是它的已经出版的几首插曲,如《春天的阳光》(男高音独唱)、《建设新中国》(合唱)、《黎明之歌》(独唱、重唱、合唱)、《故乡月》(女高音独唱)、《小鸟的歌》(女高音独唱)、《出征进行曲》(合唱)、《农村舞曲》(女声齐唱)等,稍后又都在重庆出版的《新音乐》月刊(二卷一、二期至五卷四期)相继发表过,在中国的“大后方”引起过广泛的影响,获得过广泛的流传。
    《春天的阳光》是《新中国万岁》第一幕中男高音独唱曲。阳光给人间带来欢笑,给国家带来辉煌。这是一首充满活力和热情的歌曲,非常能够展现男高音的明亮、刚劲的音。主题部分在全曲多次出现,最后达到了全曲闪亮的高潮:
谱例二
《春天的阳光》
    《故乡月》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曲,高回低转的曲调,一开始就将人们带到了思乡的愁绪之中。衬词“啊”的逐步高扬,又将人们的思乡情绪推向高点。韩悠韩的歌曲总是非常适合人声的特点,唱起来非常的自然。他又非常善于运用“衬词”来深入抒发心中的情感。
谱例三
《故乡月》
韩悠韩自己也很喜爱和看重这些作品,在独唱音乐会中演唱过这些作品,后来也在其他的歌舞作品中运用过这些曲调。1944年12月,在汉中大剧院举办的“西北音乐界旅汉联合音乐演奏会”上,就可以听到由韩悠韩独唱的他自己谱写的《流浪人之歌》和《春天的阳光》。
    《黎明之歌》是歌剧《新中国万岁》中汉西父的独唱、汉西父和阿莺的二重唱,最后是合唱队的混声合唱,这首歌曲的风格非常的“洋”,西方和声小调音阶的旋律,忧郁而凄凉,但是在悠长缓慢的节奏背后,蕴含着坚定的力量。
谱例四
《黎明之歌》
    韩悠韩喜欢谱写一些非常西方化的曲调,并把这些曲调和中国化的旋律并置在一起,这形成了韩悠韩音乐创作的一个风格特点。
    女高音独唱《小鸟的歌》是歌剧《新中国万岁》中一首特别的插曲——一首花腔女高音的歌,其中有大段花腔的炫技性演唱,与歌曲所表达的欢乐情绪结合得非常贴切。长夜将过去,黎明将来临,遍山野花香,小鸟在歌唱,颂扬我们神圣的抗战,歌唱最后胜利的到来。这应该是抗战时期产生的一首优秀的花腔女高音独唱曲。
从获得流传的这几首歌曲来看,韩悠韩的音乐创作在这一时期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如《春天的阳光》、《故乡月》和《小鸟的歌》等插曲,都是具有艺术歌曲特点的歌剧咏叹调,并且带有鲜明的中国音乐风格。其五声音阶的运用,其悠长的气息,其深沉的表达,都带有一种自然的抒情气质,一种深沉的忧伤情调。韩悠韩具有天才的音乐创作能力,在这些作品中已经初露端倪。
“思乡四部曲”
《新歌剧插曲》实际上是韩悠韩的第一本歌曲创作集,对研究他的音乐创作初期的成就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本曲集还收进了一些韩悠韩在近年谱写的歌曲和小歌剧,比较有特的有:小歌剧《送
出征》(李嘉词),舞剧《恶魔》中的合唱曲《报仇雪耻在今天》(李嘉词),话剧《中国的怒吼》中的犯人合唱曲《正义之歌》(冷波词)等。我认为这些作品都和韩悠韩参加中国戏剧学会抗日演剧队第二队的宣传活动有关,因为其中既有舞剧插曲、话剧插曲,也有整出的小歌剧。小歌剧的词作者李嘉在谈到他和韩悠韩的合作计划时说:“今后我们预备多致力于小型易上演的民间轻歌剧的创作上去——如《送郎出征》。” 这是一部只有两个角——即将出征的青年农夫和农夫之妻——的小歌剧,表现的是抗战时期一个常见的主题:妻子送郎上战场,音乐流畅通俗,多用民间的加花变奏手法,以独唱、对唱、重唱的简单手法来展开简单的剧情。旋律是五声性的,节奏偏重于3/4拍子,从中可以看到中国音乐风格和韩国音乐风格的结合。
《新歌剧插曲》中还包含了一些非常富有特的歌曲,如雄壮豪迈的进行曲《战士歌》(蒋坚忍词),采用典型的西方大调式进行曲风格,音乐刚强而奔放;又如抒情优美的《黄河边的月》(李嘉词)和《失去了家乡的姊妹》(李嘉词),以富于歌唱性的曲调,唱出了当时中国人内心的深沉的感受。还有一些歌曲是韩悠韩根据收集到的民歌重新填词、改编的,如由他填词、记谱的《小白菜》,由他记谱、编配和声的《王家庄》等。总之,《新歌剧插曲》是韩悠韩在1940前之前的音乐创作的一个小结,他的许多广泛传唱的歌曲,已经都出现
在这本歌曲集中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他的这些作品,而他的这些作品,又为中国伟大的民族战争作了艺术的记录。
韩悠韩在《新歌剧插曲·写在前面》的最后一段中写道:“完成此歌集得力于蝶子的鼓励和合作实多,为纪念她,我谨以此歌集献给蝶子。” 李嘉也在他的《新歌剧插曲·付印前的杂感》中写道:“蝶子是一位很有希望的女高音歌手,在终南山我和悠韩合作的一月中,她是参加到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位热诚的同志,在这里谨致谢她给本书的帮助与希盼她将来伟大的成功。”蝶子是韩悠韩在济南女师附小任教时的学生,具有一幅天生的花腔女高音的好嗓子,后来经过专门的学习终于成为一位优秀的歌唱家。韩悠韩当时的许多歌曲,都是为蝶子“量身定做”的,特别是《故乡月》、《小鸟的歌》和《失去了家乡的姊妹》等。蝶子给了韩悠韩音乐创作上很多的鼓励,也给了他很多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