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c小调(革命)练习曲》—肖邦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积极、认真聆听音乐,体验作者深深蕴含在音乐中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爱国主义是作曲家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激发学生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从力度、速度、节奏、和声、调式等音乐语言要素入手,感受音乐中饱满的情感。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肖邦生平及作品创作背景、音乐风格。
2、了解音乐主要创作手法,音乐语言和声、调式、节奏等主要特点。
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一:导入:
法国作曲家、指挥家柏辽兹曾说过“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接下来这首经典的音乐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二、初步印象:
1、第一次完整欣赏
(1)提示问题:初步感受音乐情绪、演奏乐器。
(2)模仿钢琴演奏姿势,了解钢琴演奏左右手的分工。
2、第二次完整欣赏:
(1)模仿钢琴演奏,“边听边弹”体会作品左右手都有什么特点。
右手铿锵有力,左手旋律快速流畅。技术难度在左手。
(2、)简介钢琴特点
3、简介作曲家、钢琴家肖邦及作品创作背景。
三、音乐探秘:
1、欣赏引子部分:
(1、)右手旋律有什么特点?结合教师示范,认识和弦,知道和声的概念。
(2)用动作表现出右手和声的进行。
(3)复听引子,用左手划出低声部旋律线。
(4)再次聆听,用左右手分别表现出高低声部旋律。
2、欣赏第一部分:
光辉岁月c调吉他谱(1)初听:它与引子相比较,情绪有什么变化?
(2)节奏练习:
(3)聆听第一部分,感受两条节奏带来的情绪变化。并模唱主题动机。
(4)观察乐谱(五线谱),划出左手旋律线。
(5)归纳总结第一部分的音乐表现手法及音乐内容。
3、欣赏第二部分
(1)聆听第二部分音乐,并用手中的卡片表示出所感受到的音乐彩变化。
(2)简介大、小调式及其彩特点。
(3)复听第二部分音乐,调式的变化可以让我们联想到什么?
4、欣赏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再现了哪部分主题?有什么变化?
5、欣赏尾声:
力度有什么变化?结束句运用了什么音乐语言?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完整聆听
1、归纳作品曲式结构。
2、根据文字提示完整欣赏《c小调(革命)练习曲》,并将文字补充完整。
音乐拓展
欣赏克罗地亚钢琴家马克西姆加入现代音乐元素改编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
课堂小结: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作品都与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密切相关,肖邦用他的音乐和生命诠释了“位卑不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正含义。这就是肖邦,波兰永远的英雄——肖邦。下课!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对情绪的感受上更理性一些,这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中饱满的情感。但是,如何理解作曲家通过音乐语言来表达这种情感,学生的这种分析概括能力还很不够。这也是这节课中通过欣赏使学生有所提高的一个关键问题。
对这样高雅的、纯音乐性作品的欣赏,学生兴趣不高,所以要在教学方法上尽量丰富一些,并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抓住音乐的主要要素。
通过这节课,学生对肖邦及《c小调(革命)练习曲》这首作品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对其主题动机通过节奏练习、模唱等方法,使学生有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欣赏课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这节欣赏课中,学生能够慢慢尝试用分析音乐语言要素的方法聆听、解读音乐,虽然非常稚嫩,但这是音乐鉴赏活动中一大进步。通过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会逐渐的对高雅音乐产生兴趣,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c小调(革命)练习曲》
《c小调(革命)练习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首欣赏曲目。是波兰作曲家肖邦创作的一首左手快速练习曲。虽然是一首练习曲,但它却有别于其他单纯练习手指技术的练习曲。这首作品的产生是由于肖邦得知华沙起义失败的噩耗后,悲愤而作,其中所蕴含的饱、激烈的情感,令人动容!
作品为自由的复三部曲式,左手始终保持暴风骤雨班急速的旋律,而右手                                                                                                                                                                                                                                  通过力度、节奏、调式的变化表达出肖邦悲愤、哀伤、坚定、抗争等情绪。整首作品通过这些情绪反映出肖邦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对侵略者痛恨,在愤怒中抗争,在悲痛中挣扎的爱国主义情感。
音乐曲式检测
引子+A+B+A’+尾声
音乐语言要素分析检测
《c小调(革命)练习曲》一开始,引子便奏响令人               的和弦,左手              的旋律变现了肖邦骤闻噩耗的震惊和痛苦。
第一部分主题动机           节奏和结束时               节奏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肖邦在痛苦中挣扎,在愤怒中抗争的的心情。
第二部分中,        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彩对比,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如流星一般灿烂而短暂的华沙起义。
第三部分再次出现               ,经历了悲愤、哀伤之后,肖邦以坚定、有力的和弦向侵略者、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绝不会的!”
课后反思
1、课堂设疑的难度要尊重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具有思考价值,并从思考中有所得,有所提高。
2、如何激发学生聆听的兴趣一直是欣赏课中的“老大难”问题,教学方法单一是造成这种困窘的一个原因。
3、欣赏一首作品不一定从头到尾都要详细分析,对音乐语言要素也不一定面面俱到。只有抓住其主要特征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c小调(革命)练习曲》课标分析
《音乐课程标准》感受与欣赏中要求“九年级学生能够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要能够感知音乐结构,能够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这首肖邦的代表曲目,篇幅不大,但其表现出的饱满的情感不亚于一部交响乐。本节课,通过紧紧抓住节奏、调式、速度等音乐语言要素,调动起学生主动积极欣赏的热情和对作品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