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阿让和莫征,来自不同时空、不同国度,出自不同作家笔下的两个人物,两者之间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同时也有着强烈的可比性。相同或相似的历史条件、人生经历、性格特质孕育了他们比较接近的生命轨迹。通过对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张洁的《沉重的翅膀》的分析,进而从纷乱动荡的历史背景、曲折跌宕的人生历程、善良淳朴的性格特质三个方面对冉阿让和莫征做出异同比较,从而揭示出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不同时代背景下不同人物的不同命运,也让我们更深层次去了解人物内心及其背后的故事,并感受体会当时的社会现状,更从侧面反映出两个人物在诸多因素下被成功塑造成典型的必然性
关键词冉阿让 莫征 异同比较
 
雨果以拿破仑战争为大背景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创作出了《悲惨世界》,从而塑造了一个穷苦男人的典型——冉阿让;无独有偶,远在东方的中国也在文化大革命前后出现了一个类似的人物,这便是中国当代作家张洁笔下《沉重的翅膀》中的莫征。两个毫无关联的人,
因为莫征从小的法语教育使他走进了冉阿让的《悲惨世界》,加上后来的变动致使他生命轨迹的偏离,使他产生了与冉阿让同病相怜的感觉,对冉阿让又是爱又是心疼,从此便将两人无形的联系在了一起,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感受冉阿让与莫征两人生命经历、性格特征的异同。
                               
一、从生活背景分析两人的异同
    生活背景对一个人生命轨迹的导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变幻莫测的历史演变、光怪陆离的社会环境,以及动荡不安的政治时局都在潜移默化中雕塑了众多形形的人物,尤其是那些有着曲折坎坷人生的,在故事的开场便纂写了他们注定一生的苦难命运,《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和《沉重的翅膀》中的莫征便是这行中的两个典型。
() 苦难的根源——动荡的社会
冉阿让和莫征,两人都处于社会的乱世,一个处于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混乱时代,一个立于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尴尬境地,不同的动荡却带来了类似的不幸遭遇。两个人物的出场都是在他
们人生的转折点,已经有精神升华的倾向,但在努力走向光明之前都不免回顾了一下过去的黑暗。
冉阿让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可能有四十六或者四十八岁”[4][57]的时候,正是他第一次被释放出狱,这之前他因为贫穷饥饿偷了一块面包,然后被判服五年苦役,监狱里的苦难使他越狱四次未遂,反而多了十四年的苦役时间,所以当我们第一次看见的便是服满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让。不难看出这接近二十年的苦役只因“一块面包”[4][80],讽刺性的改写了冉阿让的一生,“被控为‘黑夜入室行窃的破坏罪’”[4][80],从此打上了“苦役犯”的烙印。这一切都与当时法国的政治战乱、法律制度、社会文明有关,因为战乱动荡致使人民贫穷;因为制度缺陷致使因“一块面包”便赔掉了二十年的岁月;因为社会文明的偏见致使冉阿让至死也没有摆脱“苦役犯”的偏见。莫征似“奥利菲尔”[1][2]般的不幸是由文化大革命的到来开启的,使他的父母划为右派且双双死于非命,导致莫征成了一个流浪街头的弃儿,并因迫于生计而变为靠偷窃过日子的小贼,期间他还多次被抓进了派出所,后来即使回归正途,也始终无法摆脱人们的有眼镜及歧视待遇。
从上分析,两人都曾被迫作为小偷的悲惨遭遇,致使他们不仅背上了各自的精神包袱,而且
还让他们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受着社会的歧视和疏离,最终沿着这种扭曲的轨迹艰难的生活下去。追根究底,两人的不幸皆出于两人生活的动荡生活背景,混乱的社会环境是导致他们苦难的根本
() 命途多舛的程度——性质的差异
冉阿让和莫征两人虽都徘徊在动荡的历史洪流,但是两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却又有性质上的差异。正因为这差异形成了两人不同程度的曲折人生。
冉阿让是站在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混乱时代,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王朝更替另一个王朝的变革,有着颠覆时代的性质。从宏观上讲,这种时局更有利于形成更丰富曲折也可以说是悲惨艰难的命运,才有了冉阿让这种几次被捕,几次越狱,几次死里逃生,几次改名换姓······让人惋惜的惊心动魄的经历。莫征呢,生活的前后时期,整体上讲不存在什么实质上的战争,只是几个派别几个政权之间的路线之争,是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上的一些意见分歧所导致的暂时混乱,纯属于人民内部的矛盾。从而作为这个时代出现的莫征的经历就要些微简单平坦点,只是经历了从幸福家庭到沦为街头弃儿,再做小贼,进派出所而非入狱,最后被收养,被感化,虽然仍处处收歧视,但总体上比冉阿让要乐观多了。
通过两人的生活背景分析,可以发现两人的悲惨遭遇不是偶然,而是受他们生活的社会坏境,法律制度,政治动荡的影响。社会的动乱带给了他们贫穷,因贫穷而迫于生计,从而走上不法道路,而背上命运的枷锁。但也因政局动荡的性质不同,影响的程度不同,最后造就了他们不同深度的遭际。
二、从人生经历分析两人的异同
      人生经历是一个人生命轨迹的体现,见证着人生旅途中幸福与辛酸的林林总总。如果说生活环境是塑造人的第一因素,那么经历便是构造人的第二因素,是决定人的思想与性格的主要条件,是形成其人生观的重要因素。人生经历是人类生存依赖的定点‘大染坊’。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若干年,他们的人生价值观和许多生存观念就会由一种单纯的无变化成多种不同调的混合体。冉阿让和莫征不同阶段的人生观便是因为两人曲折的人生经历所致。
() 堕落到感化再到升华的经历
    冉阿让和莫征两人前期的经历很是相似,都经历了无奈的堕落到震撼的感化,再到心灵的升华。两人都曾一时迫于生计而成为小偷,对于社会皆充满了忿恨,有点愤世嫉俗的味道;
两人也同样因为一个善良的好心人的救助而改变了人生观,重新审视这个社会,审视自己,变得善良,从而洗心革面回归征途正直的生活下去;两人都因为遇见了一个女孩,然后改变他们一生的理想,并为此努力奋斗一生。
在《沉重的翅膀》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莫征)多么爱冉阿让那颗虽然满是伤痕,却依然仁爱而博大的心啊,最后他甚至爱上了警官沙威。也或许他在冉阿让的身上,到了自己的影子?”[1][169],足可见其相似性,如果不是感同身受,何来“影子”之说呢?
() 程度深浅的结局差异
    毕竟莫征不是冉阿让,所以两人必然存在差异性。首先,两人在成为小偷前的经历不同,冉阿让从小父母双亡,被抚养长大,从未幸福过,贫困一直缠绕着他,而莫征小的时候有一对做法语教授爱他的父母,叫他学习法语、学习钢琴、收好的教养······所以他的童年比起冉阿让是幸福的。其次,冉阿让所在的国度法律的严酷致使他入狱服苦役19年,比起莫征的不坐牢情况要严重很多,所以在出狱时冉阿让的心智被仇恨毒害很大,心灵被恨意蒙蔽,怨恨心理要比莫征大很多。第三,莫征比及冉阿让的经历要简单很多,冉的经历太过曲折,从故事的开始便有一个或明或暗的对手,像一只无形的手铐始终伴随着他,他的三次惊心动
魄的死里逃生尤其能说明他曲折的艰辛。最后,莫征的故事在他人生的中途变没有了,给人以想象的空间,但可以预见似乎更趋于光明。而冉阿让呢,雨果给了一个不算完美的结局给他,他在郁积中死去了,虽然最后是笑着死去的,但终观其一生是不幸的、悲剧的。
三、从性格特征分析两人的异同
性格,是决定一个人与周围关系的重要影响因素。性格,是与生俱来的,从出身开始便已定型。所以,即使冉阿让和莫征在经历了那么多的的苦难后,仍然保持着那份来自心底的纯真善良,这是怎么也无法磨灭的,只是有些许程度的差异而已。当然不可避免的也伴随着一些冷漠、仇恨,这也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一种对于黑暗社会的防范和戒备而已。
() 不曾磨灭的善良
    善良,是冉阿让和莫征两人身上显著的性格特质,尤其是体现在冉阿让身上那种让人看了心疼的善良,给人以震撼的力量。下面举例说明,在冉阿让被卞福汝主教感化后,隐姓埋名来到了芳汀所在的出身地滨海蒙特勒伊后,利用主教给他的银器和自己的聪明才智经商后发财致富,并给予其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建学校,设医院······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都喜欢他
敬重他爱戴他,最后在国王的两次任命下,他成为了这个市的市长——马德兰市长,在他来到这个市期间,这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随处可见欣欣向荣的景象,带走了苦难和失业,这所有的一切足可证明他的善良。而把它的善良推向一个至高点是在他自己承认是冉阿让的时候。话说这里的冉阿让已经被改称为马德兰了,并在蒙特勒伊市成就了一番作为并呈向上发展的趋势,按照常理来讲他已经和冉阿让相去甚远,他完全可以以马德兰市长的威望走完他的一生,可是在他得知有另外一个人因为偷窃苹果被抓住,而这个人还被认为是冉阿让被判刑的时候,在经过激烈的心里挣扎后他毅然去自首了,除了他自己,大家都认为他精神病发作了,真的很难以置信,站在那法庭上的冉阿让以理直气壮的辩词让大家相信了他是冉阿让,这种善良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
() 善良背后的形式差异
冉阿让的善良是由内自外渗透出来的,不管是内心还是表面都散发着那种纯真善良的特质,彰显着近乎天使的光辉。莫征,显而易见也是善良的,但是他的善良是藏在心里的,用可管理性的冷漠的形式遮掩了。
前面我们已了大致了解了冉阿让那震撼的善良,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一下莫征“冷漠的善良”。
莫征在《沉重的翅膀》里面始终是处于客观的、理性的状态,所以看起来不免形似冷漠,就拿他对楼上吴国栋一家的态度就可以充分说明。在莫征的第一次出场,是和叶知秋用餐,这时楼上老吴一家又吵架了,在这里书中用一段对话形容了莫征的态度。写到        “莫征的脸上闪过一丝冷冷的微笑,说道:‘高尔基笔下的生活。’
叶知秋停止了吃饭。
莫征,还是带着那淡淡的、冷冷的微笑问道:‘怎么啦?’
叶知秋不好意思地笑了。在比他似乎还老于世故、不易动情的莫征面前,她有时倒像个幼稚的、容易动情冲动的小女孩:‘在别人的哭声里,我觉得难以下咽······’
‘你简直像个基督教徒。’
‘你管得了吗?过不了两天还得打’”[1][6]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莫征形式上的冷漠,毋庸置疑他是客观的、理性的,那他的善良呢?显然是被隐藏了,在后面吴国栋住院的时候便可看出来。吴国栋形容莫征是“茅坑里的石头,又
臭又硬”[1][239],对他一直有防范的尽头,致使莫征碍于吴国栋不怎么和刘玉英一家接触,但是他在看见刘玉英提着那么重的东西还要照顾孩子的时候,主动帮忙,足可见其善良的本性。
    总之,冉阿让与莫征两人不可否认都是善良的,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差异而已,只要用心感受两人的善良便可显而易见,那种发自内心来自本性的善良是怎么也无法磨灭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冉阿让和莫征两人所处的由历史演变和社会环境交错生成的生活背景去感受,还是从两人曲折跌宕复杂多变的人生历程去探究,亦或是从两人极具特的善良性格去体味,都透露出了两人生命轨迹的强烈可比性。既反映了两人同赋传奇彩的相似命运,又从侧面彰显了两人细节偏离的程度差异。至今,在世界文坛上,这两个人物仍然在被不断地深化不断地分析研究,成为比较文学乃至中西文化的结合点。毋庸置疑,这有着深刻意蕴的社会代表俨然成为了两个典型人物屹立在世界文学之林。
拒绝重复自我
                ——论张洁小说的转型
 
 错爱 张栋梁
摘要:张洁是一个拒绝重复自我,典型的生命写作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爱情,婚姻命运为主题深入探讨了妇女解放问题,从初期的对爱,人性,生命充满理想和希望走向了最终的理想幻灭而绝望的无解境地。本文试以文本细读和文本归纳对比的方法探求张洁小说转型的过程,考察其文学创作对女性主义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