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高地、高音,用歌声诠释青海的歌者
青海,这片高高在上的高原青海,这块三江之上的净土,孕育着勤劳质朴和豪迈洒脱的高原人民,坚守着雄浑苍茫和神奇秀美的高美净土。在这片高天厚土之上,大江大河里有流淌不尽的诗意,雪山草原中有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一首首情真意切、大气磅礴的赞歌,那一声声发自肺腑、优美动听的咏唱,都是对这片高大陆的深情赞美和衷心热爱。身处这样一片亘古绝世的大美高原之中,怎会没有天籁之音的歌者。是的,高生耀就是这样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天籁歌者,他用歌声唱响了高天厚土的旋律,用音乐留声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放歌高原,为故土和生命留声在高原上一路踏歌而行的高生耀,回望他走过的路,深深浅浅,曲曲折折,有成功的自豪,也有失落中的欣慰和奋发。当他回首自己每一个坚定而稳健的脚步,仿佛是在聆听一曲跌宕起伏的高歌。那些时而沉静时而激越的音符,始终跳荡在他生命的五线谱上,永远回荡在他的事业舞台上。他相信,站在高原唱青海,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付出和得到,都是因为他对歌唱事业的毕生热爱,而那一声声最热烈、最真挚的掌声和喝彩,他都会献给这片养育和成就他的高天厚土。
20 世纪60 年代初,高生耀出生于地处扼海藏咽喉、茶马互市的湟源县。60年代中期,由于家庭成分的原因,父母带着4岁的他举家下放到乌兰县铜普公社都兰河大队生活。乌兰县纯朴而粗犷的民风,能歌善舞的人民,多元的文化交融,给他幼小的心灵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从小就非常热衷于唱歌表演等文
艺活动。就读于乌兰县第一中学时期的高生耀,非常痴迷于唱歌,当时的中学音乐老师祁玉岚发现这个眉清目秀、质朴老实的学生很有歌唱的天赋,于是,祁老师便把他吸收到了学校的“思想文艺宣传队”。在祁老师的悉心辅导下,他渐渐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开始登台演出。高生耀记忆犹新,当时在学校演唱的第一首歌曲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
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此时的他在学校里因唱歌已崭露头角和小有名气。
1978 年,剛刚恢复招生的青海省艺术学校来乌兰县招生,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于青海省艺术学校的丹措老师和其他三位老师来乌兰县招生。在班主任的推荐和鼓励下高生耀走进了考场,很快顺利通过初选,第二天他又被单独叫到招生组的驻地——县招待所进行了进一步测试,经过多种考试后,高生耀成绩良好并当场拿到了体检表。后来,据丹措老师回忆说:“当时在那么多的考生中,就看上了他一个人。”
在当时招收高生耀是有一些争议的,由于他是地主家庭出身。最后,丹措老师力排众议决定录取高生耀。他最终被青海省艺术学校录取并成为该校恢复招生后的首届学生,实现了他多年来埋在心中学习音乐的梦想。高生耀满怀深情地说:“丹措老师虽然已经不在人世了,但她是我的伯乐也是我的恩师,我会永远怀念她。”高生耀从偏远的小县城来到西宁,学习声乐专业,师从李慧琴老师,李老师为高生耀的声乐学习付出了许多心血,在生活上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李老师和后来学校特邀的上海音乐学院教
授倪承丰给了高生耀声乐专业上的良好启蒙,为他日后的演唱事业奠定了良好的舞台基础。高生耀说:“当时如果没有旦措老师的慧眼发现和力排众议的选拔,没有李慧琴老师的精心培养,就没有现在走上音乐之路的我。”
1982 年,经过四年的艺校学习,高生耀毕业分配到海北州民族歌舞团(当时为海北州文工队)工作,一待就是十年。所谓“十年磨一剑”,在这片也同样磨砺过“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海北草原上,高生耀用10 年的时间,砺练着自己的舞台实践能力,增加着社会阅历,不断强化和完善自己,尝试涉足多方面的业务领域,拓宽自己的精神视野,提高自我驾驭能力。在此期间,先后担任过团里的独唱、节目主持、领唱、重唱、合唱等各层面的业务工作,也演过歌剧、平弦、小品、相声,还从事过钢琴伴奏等工作。除此之外,还积极参与地方音乐教学事业和各类文艺赛事活动,频频担任各种大
型演出活动的主持和评委。在培育新人、提携后进的同时,也让他发挥出“一专多能、一能多用”的多项艺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充分释放自己的能量和激情。
1986 年至1988 年,海北州民族歌舞团公派高生耀赴上海音乐学院和北京高等音乐院校等文艺团体进修深造,相继师从上海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育家胡逸文教授,原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男中音歌唱家、现为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教授宋一先生等。在这两年多的时间内,高生耀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除在学校刻苦学习音乐知识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听国内外著名歌唱家的音乐会,接受大师的洗礼和熏陶。
最让他深有感触的一次是在北京聆听“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国际大师多明戈的独唱音乐会,这次音乐会给他带来的视听震撼,让他至今铭记于心。
通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和悉心求教,无论从专业技能还是舞台实践都使他获益匪浅,视野和观念也得到极大的拓宽和改变,演唱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回到海北州民族歌舞团后,他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为团里的各项工作发挥着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他的良好表现和成绩,获得了海北州干部观众的称赞。
在海北州民族歌舞团工作期间,他的演出足迹走遍了海北州的山山水水,除了县乡的下基层演出外,还为州县培训班学生上课。他说:“我最美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海北的那片热土上,我感恩海北那片神奇秀美的土地,感恩那里勤劳善良和潇洒豪迈的人民,感恩扶我走上舞台和帮助我的满当烈老师、卓玛措老师、董金祥老师和王生瑛老师等,他们都是海北本土优秀的艺术家,也是我艺术道路上的师长和朋友。海北,在我内心深处早已成为第二故乡。”
20 世纪90年代初,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团里的有些演员纷纷出走,高生耀也萌生了走出大山追求更高一级舞台的念想。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而成功的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充分准备的人。1991年,他参加了青海电视台藏历金羊年春节晚会《金羊迎春》,这是他第一次在电视上露面。其后,他在第五届全国“青歌
赛”青海赛区的比赛中获专业组美声唱法“荧屏奖”,虽然这个并不是大奖,但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歌唱比赛且首次获奖。随之,在全省的文艺调演中海北州大型音乐舞蹈诗画《雪山魂》中担任朗诵和独唱,这也让他得以在省城的舞台上绚丽亮相。
由于这些演出获得成功且取得良好的反响,高生耀被时任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团长的马伟民看中,马团长托人带话让他报考省民族歌舞团,经过严格考试,1992 年底,他正式调入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
省民族歌舞团工作条件和各方面设施自然要比海北州优越许多,但这里的压力也很大。初来乍到的他知道,当时的团里人才济济、英荟萃,有一段时间也有一些不如意,但他很快就从种种不适应中走出来,用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歌唱水平得到了团领导的认可和肯定。并很快担任了团里的独唱、节目主持等一些重要工作,参加全国和省上举办的大中型文艺演出活动,还频频在青海电视台的各种节目中亮相。从此,人生的帷幕为他揭开了另一方更为精彩丰富、更具发挥潜力的舞台。
在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的高光岁月里,高生耀先后参加第三、六、九届中国艺术节,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第二、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汇演,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东西部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青海高原文化旅游节、中国·青海黄河文化旅游节、中国·青海郁金香节、中国·青海昆仑文化旅游节、国际高原医学大会、青海省双拥晚会、青海省委省政府春节团拜会和省政协拜年茶话会等一系列的演出。在上述一些重大的高规格节庆活动中,他每年都要尽量从繁忙的演出事务中抽出身来,热心参与,积极
配合。很多大型演出活动,他全程参与,倾情投入,除负责组织协调,还参与部分剧目的录音、录像、排练、表演主持、监台、剧务等。在不同工种的实践锻炼中,他对各个演出环节都有了系统全面的把握和了解,触类旁通,不断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和工作干劲。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高原的基层厂矿、企业、农村、医院、学校、部队,将自己的歌
声带给每个热心的观众,唱给每一个在远方守候或思念家乡的心灵,他自始至终都感动并快乐着。
近年來,为了满足青海对外宣传的需求,我省各类文化新闻单位、各级文艺团体、企事业单位,都在积极有序地开展各类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活动,进行自我品牌的大力宣传。面对这样的文化契机和挑战,高生耀广泛参与各项社会文化节庆和纪念演出活动。这既是一座“经贸搭台、文艺唱戏”的双赢平台,也是一个可以提高歌唱水平和主持能力的机会,这对于每一个文艺工作者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高生耀参与的此类活动,粗算之下,大大小小、林林总总也有几千场次之多。其中,包括有全国和全省专业文艺汇演、宣传部门和本系统内的许多大型纪念活动演出,以及配合全省及各州、市、县的重大节庆赛事盛会的演出活动,还有各部门各系统单位举办的运动会、党政军各社会部门的文化艺术节、旅游节的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文艺演出。而他参与更多的是社会公益事业的义演活动、“三下乡”的慰问演出,青海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藏历新年春节晚会以及电视文艺专题晚会的演出等等。
天高地厚 信乐团
面对日益喧嚣浮躁的社会,身为一个将歌唱事业当作毕生追求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高生耀以热忱、真诚、严肃、敬业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事业和内心。因为对自己有了既定的目标和要求,无论从政治上、业务上,还是个人素养方面,他都严于律己,加强学习,力求进步。在业务上精益求精,顺应时代发展,勤于思索观察,加强自身充电。并利用演出闲暇先后撰写发表了多篇学术性的论文,如《浅谈音乐发音与嗓音保护》《浅谈从事歌唱艺术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从中国古典音乐中看民族唱法的特》等,还录制出版《走进青海》《昆仑石油情》《油田大合唱》等多种盒式录音带和VCD 光盘,并为多部电视专题片配唱插曲。
同时,他注重在竞争中求发展,在比拼中强实力。先后参与全国和省内不同等级形式的声乐赛事,均获得奖项,曾先后获得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