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人眼中的白象街我们来过,还将温暖地爱下去
作者:陈琰枫 曾金 Daisy
来源:《城市地理》2014年第08
        一直以来,白象街都住满了人。无论百年前,还是一个世纪后,人,才是这条街上最鲜活的风景。无论是永远飘着蜂窝煤烟味的街巷,还是那支甜到心里的冰糕,抑或是在这里度过的艰苦岁月,以及少年时懵懂情怀……这些都是白象街给予他们最温暖的记忆。
        “活字书聊开埠趣事
        在观音岩一栋居民楼里,我们见到了肖能铸。精致的客厅里摆满了各类茶具,在我们到来之前,茶已经煮好,在一片氤氲的茶香中,我们开始了这次采访。
        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和肖能铸聊天。他几乎不假思索,滔滔不绝地从南宋抗蒙的余玠帅府聊起,一直讲到清末开埠时的百理洋行,从药材工会的建立缘由聊到卜凤居历代主人的轮换,从储奇门药材码头扩展到重庆的九开八闭十七门,从重庆第一买办白理洋行聊到江西会馆,从重庆第一代海关的设立聊到到东华观一步步沦为废墟,从民国第一代海归人士聊到来往的客居商旅,从《新蜀报》的历史人文聊到《重庆日报》的沧桑沉浮……
        肖能铸就像白象街的一部活字书,从白象街的建立到它的繁荣乃至落寞,随便翻到哪一页都能清晰地读出它里面的细枝末节。
        肖能铸说,虽然在南宋时期,白象街已经作为重庆的政治、金融中心,但是白象街真正起来是在开埠时期。他告诉我们,1891年,清政府虽然同意开放重庆,但重庆主城却迟迟没有我们住过的那条街洋人入住,从沿海涌来的大批洋人只能在南岸聚集,不敢踏上渝中半岛一步。
        原来高鼻子、黄头发,还穿着怪异衣服的外国人吓坏没见过世面的重庆人。为了安抚重庆人对未知事物的畏惧心理,当时的重庆巴县政府规定:洋人不准过河。于是,日法英美诸多商船只能停驻在南岸,眼巴巴地望着朝天门白象街一带。
        但是有商品的地方肯定有集市,洋人带来的商品最终流入了渝中半岛,买办集市开始在白象街出现,白象街至南宋过后再度繁华起来。各种洋气的东西买卖于白象街,钱庄、洋行纷纷出现,各式洋房也在白象街拔地而起。
        时髦的青鸟冰糕
        时光荏苒,到肖能铸小时候,白象街的繁华已然褪去,它如同一个暮年的老妪般铅华落
尽,只留下无数建筑风格迥异的老房子。这时的白象街是一条市井之街,但是却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状态。这里住着电报局、轮船公司、长江航运局的职工,从老建筑楼底向上望去,可以看见每层楼的阳台上挂满了正在晾晒的衣服,五颜六,很是壮观。
        在肖能铸的记忆里,白象街的清晨是从点燃蜂窝煤开始的。报纸、柴火、煤球、蜂窝煤、火钳……家家点火,户户冒烟,肖能铸说,直到太阳老高了,笼罩在巷子里的烟味儿都还没散尽。很多年过去,蜂窝煤炉渐行渐远,而街巷中沉淀了岁月痕迹的青石板路和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人间烟火,构成了这里最温馨朴素的生活画面。
        对于当时年仅十岁的肖能铸来说,卜凤居才是他的乐园。
        卜凤居最初是民国首富李耀庭的私家别院,民国后期被民生公司的一个股东买了下来,做成了重庆最早的一家冰糕厂,当年著名的青鸟冰糕就出于此处。肖能铸的父母和冰糕厂的老板相熟,常常带着他过去玩,而关于的所有项目就是吃当时尚属稀缺物质的冰糕。我们可以想见,站在卜凤居门口的肖能铸,一面嘴唇和舌头被冰棍冻得发红,一面又接受着其他孩子艳羡的目光。
        时间到了上世纪50年代,肖能铸和父母一同搬离了文华街,离白象街也远了。与白象街唯一的联系只是弟弟在长江航运局上班,他偶尔会回来看看弟弟,顺便看看白象街。每回来再见白象街一次,白象街就破败一次,肖能铸也没有想到白象街会得这么快。这里的原住居民要么出国,要么买了新房子搬离,白象街成了外来务工人员最便宜的容身之地,打工一条街的名称也渐渐流传开来。
        不久前,肖能铸应融创之邀再次来到白象街勘察,小巷寂寂,空无人烟,唯有几只丧家之犬在废墟和空巷深处流浪。再一次见到了卜凤居,古宅无人,蜘蛛结网,阴风簌簌,穿堂扑面令人毛发悚然,老宅的四周已成为一堆瓦砾破砖。
        一次尊重文化的改造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试图去挖掘更多或波折或离奇的往事。肖能铸却说,生活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简单平凡就到了他这个岁数。正如他面对融创对白象街改造的心情,平静而祥和。
        “一百多年前,英法日美等外国人一同来到白象街,他们在这里建房,修的房屋代表了
他们国家的建筑符号。这些建筑符号被重庆吸收,造就了重庆的文化与繁荣。肖能铸告诉我们,重庆之所以如此繁荣,不是没有根的,它的根就在白象街。
        所以,对于白象街剩余的9栋建筑,融创决定在此基础上打造出具有重庆风貌的建筑落,还原重庆母城文化,对于肖能铸来说,当然是个好事情。在我这里,我对白象街只有儿时的短暂记忆,但是我的孩子或者更下一代,他们连短暂的记忆都没有,他们根本不知道老一辈曾经是怎样的生存状态。融创对白象街的改造,至少能给重庆人留一点记忆。
        对于曾经生活在白象街的人来说,面对这样的结局,或许有过哀怨,有过抱怨。白象街上所有关于生活的烙印,每一块砖头,每一缕炊烟,都代表着无数温暖的家,世世代代的人居住在这里,没有人曾经想过会有变化。
        “白象街不仅是老重庆的一部分,更是老重庆的一个缩影,只要融创重视文化,将白象街修活,不管怎么动,都是对重庆文化的尊重。
        现今唯一堪称老街的地方
        有一本叫做《重庆老城》的书,当中罗列了白象街的诸多历史、文化、建筑等资料,其
中也包括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此书实为珍贵。因为这本书我们到了作者何智亚先生。
        何智亚先生是本市知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委会主任委员,他主持参与了多个历史建筑、街区、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和修复工作。从1992年开始,他便利用起业余时间,逐一走访老重庆城的历史遗迹,将典型的历史建筑和街区留在黑白底片中。而这些照片当中,就有白象街里诸多建筑文物的影像。当然,由于城市开发,一些历史遗迹现在已不复存在了,他进而翻阅了大量史料,著成了《重庆老城》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