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词曲艺术
作者:***
来源:《学园》2015年第11期
        【摘 要】《教我如何不想他》是赵元任先生运用刘半农先生的诗作于1926年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曾经在国内外风靡一时,现在仍然久唱不衰。对此的研究目的在于从歌词曲调上剖析《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经典名作,更深层次地了解这首作品的词曲艺术。
        【关键词】歌词 曲调 结合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1-0078-02
        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由诗人刘半农和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共同创作完成于1926年,初刊登于1928年版的《新诗歌集》。此曲以优美流畅的旋律,通过对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各种自然景富于诗情画意的描写,引人入胜地表现了情丝萦绕的青年独自徘徊吟唱的感人场面,表达了主人公对“他”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五四时代的青年在摆脱封建礼教的
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潮流中,为纯真的爱情而热情歌唱。《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词与旋律结合非常紧密,当时在国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旨在分析《教我如何不想他》的歌词与曲调,透析出此首歌曲在词曲结合上的独特魅力。
        一 歌词的浓浓诗意别想他
        1920年2月,刘半农去欧洲留学,在旅欧期间,远离故土的诗人日夜思念祖国。9月,诗人写下了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借恋歌的形式畅抒游子之意,倾诉对祖国的感情。
        在《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诗里,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情景的创造,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眷恋。刘半农善于捕捉外在物象以抒写内在情意,全诗共四节,每节都是一幅抒情小画:“微风”拥着“微云”;“月光”吻着“海洋”;水面的“落花”和水底的“鱼儿”共游;冷风中的“枯树”与暮中的“野火”互映。两相不同而又相互联结的物象,构成了彩各异、韵味有别的图景。而诗人由衷的爱国之情,就在这颇为奇妙的艺术想象中,得到尽情的表露。那海风相融、花鱼相亲等客观景象,无不溶注着诗人在特定处境中的主观情愫,恋情不绝如缕,景处处撩人,诗篇所拓展的意境,含蓄而真切地显露了一个天涯游子对祖国刻骨相思的情怀。
        《教我如何不想他》这首诗颇有民谣之风,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遐想。这首诗不但成功地运用了中国传统诗词的比兴手法,而且吸收了西方诗的重视联想与暗示的长处。同时,诗歌还注意到听觉形象的要求,形象生动鲜明,语言通俗简洁,节奏流畅,格式整齐匀称,更显余音萦绕、意味无穷,确实是初期白话诗中的成功之作。歌词是以恋歌形式出现的,诗人把祖国比做恋人,柔肠百结地向她倾诉着内心的衷曲。和内容情致相一致,诗篇格式十分整齐,每节五行,第一、二、五行七字,第三行一个字,第四行八个字,每节换韵,最后一行“教我如何不想她”重复,形成了回环旋律,流转字里行间,起了强化情感的作用,委婉周至地表述了对祖国绵绵思念之情。诗篇音律协调,节奏鲜明。诗句含有浓厚的情感,极具感染力。
        二 曲调的委婉吟韵
        在景物描绘上,歌曲的曲调整体风格是简洁朴实的,然而,由于每段的景各有不同,曲调的处理也就各自有别。第一段为表现“微云”与“微风”,曲调大部分以小跳与级进徘徊在四度之间,显得平和柔美,给人以静中有动的感觉。第二、三两段各自前两个乐句的绘景,其旋律的节奏和音型虽然相类似,但由于夏与秋的各异,前段连续运用了不同方向的跳进转级
进,使曲调连绵而起伏,表现了月海相恋的动人情景;而后段曲调则变得舒缓而从容,点化了落花和鱼儿“慢慢流”“慢慢游”的状态。第四段前两句对“枯树”“冷风”“暮”的描绘,曲调主要以级进在低音区里进行,表现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蕴含着浓重的苦恋情思。
        在激情抒发方面,其曲调在总体上仍然保持着简洁朴实的特点,而在各段的分别处理上又显示出细微的差别,既精确又细致。这首先表现在过渡段上,各段中“啊”的感叹和随之出现的第三句歌词,均是由写景到抒情的过渡。其中一、二两段的过渡乐句,曲调大致相同,均是由低到高的同向级进和小跳上行了十一度后,旋即以一个反向的六度大跳造成向前进行的趋势,为推出之后的主题乐句做了必要的准备。第三段在“啊”之后,突然用一个带有朗诵调特点的乐句,使曲调陡现奇峰,准确地表现了歌词突变的激情,并顺势进入之后的主题乐句。第四段的“啊”再现了一、二两段的曲调,是对前者的回应;然后用了一个四度同向跳进和三度、六度两个连续反向跳进,为推出最后一个主题乐句做了大跳之前的反向预备。对经过过渡而推出的主题乐句的处理就更为精当细致。首先,作曲家为它赋予了鲜明的民族彩,据赵先生说:它“有点像西皮原版过门的末几字”;其实,这个乐句正是在京剧音乐中过门音乐的基础上,经过改造提炼而成的,它既婉转又流畅,既亲切又自然,是用真正中国味的曲调唱出的中国人的情感。其次,这个主题乐句在各段以及全曲的末尾先后出现了四次,
虽然曲调大体未变,却由于对其进行了多次的调性、调式变化,因而不但使歌曲的主题得到了不断地强化和深化,越发显得格外地突出,而且由于它的贯穿全曲,也使得这首歌曲更加完整统一,民族彩更加夺人耳目。
        三 词曲的完美结合
        艺术歌曲是西方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十分钟爱的声乐体裁,而词曲的紧密结合也是判断艺术歌曲好坏的一个基本标准。好的歌曲,除了应该有好的歌词外,当然还应该有好的旋律。歌曲中旋律的发展,既符合歌词内容表现的需要,适应歌词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又应保持自己的音调风格,富于逻辑地有序发展。
        赵元任不但是一位出的作曲家,更是一位卓越的语言学家。正因如此,它在歌曲创作中,特别注重音乐的曲调与歌词的字调的和谐统一。在《教我如何不想他》中,他运用仄高平低的原则处理了“天上”“头发”“银夜”“月光”“海洋”“落花”“枯树”的乐调。此外,平声字相连时,多用先高后低的曲调,如“微风”“微云”等;仄声字相连时,多用先低后高的曲调,如“恋爱”“水面”“水底”“野火”“不想”等。这些调法的运用,确实使歌词重要的字调和乐调配合得法得体,产生了字正腔圆的理想效果,使人不但听得懂,而且也听得自然了。
        在歌曲的曲式安排上,作曲家根据歌词通过不同景物抒发同一激情的章法特点,和四段歌词在句式、段式上大致规整又稍有变化的语言结构特点,为歌曲恰切地采用了变奏曲式结构,即在主题进入之前先由引子进入,组成了引子——主题——变奏一——变奏二——变奏三——尾声的结构形式。在起始的引子之后,为歌词第一段谱写的曲调作为全曲的主题部分,有着简洁、平易而柔婉的特点,表达了纯朴、深挚而又绵长的想念之情,是全曲音乐形象的基础。从这个基础出发,随后的三段通过各自不同的局部变化,使第一段确立的音乐形象又被逐层刻画得更为生动和丰满;第二段即变奏一的前两个乐句由第一段相应乐句的平和变为起伏跌宕;第三段即变奏二的前两个乐句,又一转变为舒缓而从容;到了第四段即变奏三的前两个乐句,又以三拍子与四拍子相循环的混合拍子造成了一种突然的变幻,给人内心震荡。由于后三段的曲调局变是在第一段曲调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些变化并没有背离统一。加上各段之间以及尾声均用了同一曲调的间奏和尾声相连接,这就使全曲的曲调给人以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深刻印象。足可见,变奏曲式长于连绵回环地抒写感情的功能,在这首歌曲的创作中被发挥得何等至情至理、尽善尽美。
        四 结语
        《教我如何不想他》之所以能久唱不衰,除了诗作本身的艺术魅力之外,同时也应归功于著名学者赵元任,身为语言学家的他对歌词的内涵和韵律能更好地把握,曲调婉转动人,词曲完美结合。这首歌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它优雅的风格和深刻的爱情意味打动着人们,不仅成为音乐会经常上演的曲目,而且被定为音乐院校声乐学生的必修曲目。在中国音乐史的长河中,这首艺术歌曲必将成为经典,散发他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夏野编著.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林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