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映⽉》⾳调来源研究
《⼆泉映⽉》⾳调来源研究
——阿炳及《⼆泉映⽉》研究述评
施咏
⾳调来源研究:
对于《⼆泉映⽉》的⾳调来源有过很多说法,如“滩簧说”、“民间⼩调说”、“道乐说”等等。程茹⾟在《〈⼆泉映⽉〉⾳调渊源探索》⼀⽂中运⽤了较为科学的研究⽅法对《⼆泉映⽉》曲调的源流进⾏了辨析,将乐曲的主旋律配以歌词构成“拟构体”,再⽤⽆锡⽅⾔来演唱后发现词曲结合⾃然、吻合,且⾳调、风格都很像锡剧的唱腔,进⽽得出《⼆泉映⽉》与常锡滩簧的开篇、慢板、长⼭调、哭腔等唱腔有着较为密切联系的结论。成公亮的《〈⼆泉映⽉〉的⾳乐素材和结构特点》与张振基的《阿炳⽆标题⼆胡的⾳乐内容、素材来源及其艺术创造》也呼应了这⼀观点,肯定该曲旋律与江南民间⾳乐(锡剧基本腔调“簧调”)的渊源关系。张静波在《〈⼆泉映⽉〉的创作源泉与艺术成就》⼀⽂中还将《⼆泉映⽉》的曲调与锡剧、苏南民歌、评弹等做了渊源关系的考证⽐较。
二泉映月曲谱
孙怡在《江南胡琴曲的润腔艺术》中则从⽅⾔与锡剧、沪剧对江南胡琴曲的润腔的影响来论证了这⼀观点,
认为《⼆泉映⽉》中使⽤最多的⼩三度同指滑⾳的润腔⼿法与⽆锡⽅⾔中的⾳调关系密切,《⼆泉映⽉》中常⽤的⼗六分休⽌符节奏型与相应的顿挫收刹⼸技法,也是由于它近似于吴地⽅⾔的⼊声字所发出的带紧喉⾳短促⾳调。并指出由于阿炳本⼈的纯朴个性与乐曲的情感特点,使得相对于其他的江南胡琴曲,《⼆泉映⽉》并没有太多夸张的润腔出现,阿炳⽤质朴的润腔⼿法表现他内⼼丰富的情感。
王忠⼈的《试论〈⼆泉映⽉〉的道乐特征》则为《⼆泉映⽉》的研究提供了⼀个新的视⾓。通过⽐较,发现《⼆泉映⽉》主题的上句⼏乎就是道曲《⼤五声佛》⾳调的加花变奏。⽂中还联系了道腔、道乐曲⽬的构曲⼿法和规律,分别从曲体、结构布局、旋律、句法、调式、⾳调、演奏技术等⽅⾯与《⼆泉映⽉》进⾏⽐较研究,得出《⼆泉映⽉》具有明显的道乐特征,道教⾳乐对阿炳的⾳乐思维有着深刻影响的结论。对于这⼀点,杨荫浏先⽣也曾明确指出:“他⾳乐修养中最初主要的基础,是出于道家的⾳乐,⽽且是出于家传。”钱铁民在《阿炳与道教》中也认为阿炳⼀⽣与道教密不可分,他出⽣于道⼠之家,学道⽽始,从道⽽终,道教⽂化不但在阿炳⼀⽣的艺术活动中占据着⼗分重要的位置,成为其艺术创造的基础,⽽且对他的为⼈、性格形成以及作品中倔强不屈、不畏强暴、敢于抗争的精神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实,不论是从《⼆泉映⽉》⾳调来源的多⽅考证,还是从探究阿炳技艺的深远渊源,都说明了阿炳超越了家传师承的樊篱,不固守⼀家⼀派狭隘的门户之见,博采众长,并在此基础上加上⾃⼰对⾳乐的领悟与创新。也正如他⾃⼰所说:“也许是从道家学来的吧,也许是从僧家学来的吧,也许是从街上听来的吧……⼏⼗年来我听见了什么使我喜爱的⾳乐,不问教的是谁,我都跟他学;教过我⼀曲两曲的⼈太多
了,连我⾃⼰都⽆法记得。”这些似是⽽⾮、暗含⽞机的话发⼈深思。阿炳听到、学到的所有⾳乐都化⼊了他的⼼中,但他奏出的⼜绝不是其中的任何⼀⾸。正是有这样开阔的视野、宽⼴的胸怀、融会贯通的化解能⼒,才造就了天才
的“阿炳”,绝世的“⼆泉映⽉”,同时也给21世纪中国民族⾳乐的发展道路以深刻的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