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20成人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讲义)
第十二章成人晚期个体的心理发展
成人晚期,也称老年期,一般指60岁至死亡这段时期。
和儿童、青少年、成年前、中期相比,成年晚期心理的一般特点是:认识活动发生了一系列退行性变化;易生消极的情绪情感,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个性持续稳定而又有所变化。
第一节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心理研究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二、现代老年心理学的研究
三、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1、传统的发展观
将老年期看成是“老化”“衰退“
主要是:心身健康,经济基础,社会角和生活价值的丧失。
依据:
(1)、把人完全当作生物的个体,心理也随着生理的衰退而衰退
(2)、认为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的
半成年
(3)、认为时间是心理发展或衰退的依据,是普遍适用的。
2、毕生的发展观
基本观点:
(1)、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
(2)、不同的心理机能发展和衰退的速率也不一样
(3)、发展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构成
(4)、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
(5)、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并非年龄一种因素
第二节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主要表现:感觉阈限升高。这种变化是缓慢的。
1、视觉退化
晶状体弹性变小,是调节能力下降。
2、听力下降
50岁后,听力开始下降,言语听觉理解力在20岁以后就开始下降,老年后下降更明显。
3、味觉、嗅觉、皮肤觉逐渐迟钝
味觉阈限增大,味觉多样性也衰退,60岁后嗅觉的辨别能力也减退,70岁急剧衰退
总体说:60岁后认识过程的退行性变化是老年期心理发展的总趋势.
二、记忆随增龄而减退
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记忆,再认和回忆都明显下降。
原因是老年人不善于用记忆策略,另外也是因为知识提取不出来。(随年龄的增长记忆明显下降)
记忆下降的解释:
1.记忆加工过程的速度变慢,因为中枢神经老化。
2.另一种观点,工作记忆容量变小,不能同时进行多种活动,速度也很慢。
三、思维发生分化性变化
老年人比青年人表现出更多的智慧
多数老年人仍具有很强的思维能力
所有老年人的思维能力普遍下降
实验表明很多老年人表现出自我中心的特点.
四、智力有些减退,但并非全部退化
表现为理解力、计算力、判断力、分析推理、学习等能力。
液体智力----与生物过程相联系的动力成分。如注意、警觉,反应等,有所下降。
晶体智力----指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识、经验、专长等则比较牢固。
第三节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在老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自我整合),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如果对自己的一生没有太多的遗憾,则产生一种完善感。
如果达不到这一感觉,就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一、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与情感
老年人情感脆弱,容易抑郁、伤感易激惹,暴躁。有些则表现淡漠,迟钝。
寂寞感是一个依赖问题,因为随着人的年纪越来越大,赖以提供情感支持的人越来越限于他们的家庭成员。实际上,荷兰的一个研究发现:寂寞感与缺乏友谊支持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衰老或丧偶。(Dykstras,1995)随着人们逐渐衰老,与朋友的互动频率也会逐渐减少,而与家庭成员的互动频率增加。(Tiburg,1998)老年人喜欢讲话、评论时政,把他们的经验运用于现在的问题,但随着年龄的渐增,他们能对成年子女所讲的话日益受到限制,为了不成为惹人厌的角,他们可能会轻易地选择寂寞。
二、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三、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四、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较高
第四节成年晚期的个性心理特点
一、个性有所变化
1、不安全感:身体健康和经济保障两个方面。
2、孤独感:权势失落,家庭关系中的失落感
3、适应性差
4、拘泥刻板性:速度减退
5、趋于保守
6、回忆往事
二、个性持续稳定多于变化
人到成年晚期,个性虽然发生了某些变化,但个性的基本方面是持续稳定的,而且稳定多于变化。即以变化而言,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也是不容忽视。这就是说,个性的连续性大大超过它的不连续性。
三、行为的变化
社会生活能力、家庭生活能力和学习能力减退孤僻,呆滞。有些则自我控制能力差,常常小题大做,冲动,谩骂,喋喋不休。
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老年人是一个“丧失年代”。
1、身心健康的更新丧失----使人有“老朽感”。
2、权力、地位、经济的丧失---使人有“失落感”、自卑感、被遗弃感。
3、社会联系的丧失_-----使人有“孤寂感“。
4、生存目的的丧失。
第五节成年晚期的心理卫生与长寿心理
一、成年晚期主要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离退休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生活的重要变化—退休
适应过程分为:
1、期待期
2、退休期
3、适应期
4、稳定期
(二)疾病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三)生活中的紧张事件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重视和理解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解决老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对稳定老年人的情绪变化、健康长寿有很重要的意义。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需求有:
健康需求:这是老年人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
工作需求:退休后的老年人大多尚有工作能力,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他们有的希望再次从事工作,以体现自身价值。
依存需求:人到老年,精力、体力、脑力都有所下降,有的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希望得到关心照顾。子女的孝顺,将会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和睦需求:老年人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全家和睦,邻居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安静需求: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
支配需求:老年人原来多为一家之主,掌握家中的支配权。但由于年老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老年人的家庭地位、支配权都可能受到影响。这也可能造成老年人的苦恼。
尊敬需求: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得不到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消沉,为疾病埋下祸根。
求偶需求:老年人丧偶后生活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所以子女应该支持老年人的求偶需求。
二、长寿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一)热爱生活
(二)心情愉快
(三)性格开朗
第六节临终心理
库布勒-罗斯(kubier-Ross)是死亡研究学家,他们对临终者的心理进行了研究,,把临终前的五个基本反应阶段描述如下:
1.否认和不接受事实阶段。
在得到死亡信息的最初时期,病人否认死亡的现实。
2.愤怒阶段。
生命的最终时刻临近的时候,他们的愤怒变得很激烈,并往生者身上发泄。
3.讨价还价阶段。
临终者会希望"就让我多活一段时间吧,我愿意为此付出任何代价!"
4.抑郁阶段。
死亡临近,病人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产生疲惫和挫折感,进而变得抑郁。
5.接受死亡阶段。
如果死亡不是突发性的,很多人会认可这一事实并平静地接受它,此时人的全部愿望就是在他人的陪伴下静静地与世长辞。
翁、里克和吉瑟(Wong ,Reker&G esser)更进一步提出,人们对死亡的接受有三种不同的层面:中性接受、逃离接受和趋近接受。
(1)中性的死亡接受(neutral acceptance)这种态度认为,死亡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与死是相互并存的。持这种态度的人不害怕死亡,也不欢迎死亡,只是把死亡看做是生命中自然存在的一部分,把它当做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他们明白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很好地进行生涯规划,试图让自己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2) 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 approach acceptance)
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是指某些人相信会有一个更好的来生,因此不害怕死亡,甚至希望死亡早些到来。大部分的文献指出宗教信仰与趋近导向的死亡接受有关,强烈的宗教承诺( religiouscommitment)使得信徒们相信有来生,认为死后有更加美好的来生,死亡只是通往来生的一个过程。因此有宗教信仰的人,其接受死亡倾向愈高,死亡焦虑也愈低。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对死后的情形比较确定,因而能降低对死亡产生的恐惧。但也有研究发现,宗教信仰和趋近接受并没有一致的相关性,甚至负相关,这可能是受死后报应、轮回观念的影响而产生的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