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术鉴赏第⼆单元第四课⼈间⽣活教案
第⼆单元第四课⼈间⽣活
教材分析:
本讲教材以《捣练图》、《韩熙载夜宴图》和《清明上河图》为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表现世俗⽣活⼈物画的艺术特⾊。
学情分析:
经过前⾯课程学习,⾼⼀年学⽣了解⼀定的美术鉴赏⽅式,通过不同的鉴赏⽅式,加强学⽣对美术作品与⽇常⽣活的关系的理解,通过感悟式鉴赏⽅式使学⽣就⾃⼰感兴趣的作品展开丰富想象,⽤⽐较式鉴赏让学⽣更直观的与⾃⼰⽣活体验作⽐较,从⽽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准备:
唐、宋有关⽇常⽣活的影视⽚断,相关⽹络搜索链接的查看与确认,图⽚、资料,课件制作。教学⽬标:
1、让学⽣了解我国古代美术在题材上开始关注世俗⽣活的时期,美术创作题材上发⽣了新的变化。
2、让学⽣了解我国唐、宋两代具有代表性的⼈物画作品的艺术特⾊及所表达的社会观念有何差异。
3、让学⽣尝试利⽤互联⽹收集资料。
教学重点: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活的。
2、学会如何使⽤互联⽹搜索作品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1、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及历史⽂献价值。
2、如何甄别、筛选搜索到的信息。
教学过程:(第⼀课时)
【导⼊】
⼀、创设情境,导⼊本课
(师)播放:⽩居易:长恨歌,伴奏:霓裳⽻⾐曲,
(⽣)聆听……
(师)⼤唐帝国是中国古代史上光辉灿烂的⼀段时光,它曾经以⾃⼰绚丽光彩照耀了整个的世界。盛唐时期的中国,国富兵强,通过由国都长安直抵地中海沿岸的丝绸之路,将古⽼⽽灿烂的中华⽂明传播四海,世界各国的国君、使⾂、客商、僧侣、学⽣、⼯匠、医⽣、胡姬纷⾄沓⽽来。他们⼀旦进⼊了⼤唐帝国的领⼟,看到那些车⽔马龙的繁华都市,⽆不由衷的赞叹(摘⾃:百度百科)现世⽣活如此美好,唐代艺术家纷纷将⽬光由天上转到⼈间,⽤他们⼿中的画笔开始描绘美好的⼈间⽣活……。
设计说明:通过长恨歌、霓裳⽻⾐曲等唐代的经典,把学⽣带到⼤唐盛世,从⽽进⼊本课【新授】
课题:⼈间⽣活(板书)
⼀、反映宫廷⽣活的⼈物画(板书)
1、唐代张萱:《捣练图》(板书)
(师)介绍作品之前组织学⽣看视频:湖南卫视—天天向上栏⽬:汉唐乐府梨园教坊(捣练图)(2分钟)
提问:根据视频,讲⼀讲这幅画中的⼈物形象特点与艺术特⾊。
(学)运⽤已掌握审美知识进⾏讲述。
思考回答(感悟式鉴赏⽅法):
1)这幅画描绘了什么⼈在做什么?
宫⼥在捣练、织修、熨烫
2)体现了唐朝⼈什么样的审美观念?⾐着之华丽、开放,⾊彩之艳丽,体态之丰腴
3)作品属什么风格?
⽤笔朴实,⽓韵古雅,造型⼯整细腻、⾊彩艳丽,属⼯笔重彩风格
(师):利⽤百度百科搜索《捣练图》的相关知识,择其要点做讲解:
基本信息:1860年“⽕烧圆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顿博物馆。作品简介:绢本,设⾊,37厘⽶145.3厘⽶
作品赏析:⼯笔重彩,系宋徽宗摹本,描绘了从捣练到熨练各种活动中的妇⼥们的情态,刻画了不同⼈物的仪容与性格。表现的是妇⼥捣练缝⾐的场⾯,⼈物间的相互关系⽣动⽽⾃然。从事同⼀活动的⼈,由于⾝份、年龄、分⼯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并且分别体现了⼈物的特点。⼈物形象逼真,刻画惟妙惟肖,流畅,设⾊艳⽽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丰腴的审美情趣,代表了那个时代⼈物造型的典型时代风格。
画家简介:张萱(公元713—741年),京兆(陕西省西安)⼈,开元时曾任史馆画直。对亭台、树⽊、花鸟皆穷其妙,尤擅长仕⼥画。
设计说明:单纯讲作品对⾼中⽣来说是乏味的,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是学⽣们喜爱的节⽬,通过百度视频搜索《捣练图》,这是学⽣想不到。视频给学⽣带来直观感受,课堂⽓氛⼀下⼦活跃起来,学⽣⾃主鉴赏时话也多了。激发学⽣爱国热情。
2、五代时期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板书)
(师)(利⽤百度图⽚搜索,关键词:夜宴,搜索结果全部为电影《夜宴》的剧照。)冯⼩刚拍的电影《夜宴》,是⼀个虚构的故事,其场景,⼈物造型却借鉴了历史上的⼀个真实的夜宴(利⽤百度图⽚搜索,关键词改为:韩熙载夜宴图,这时搜索结果均为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简介《韩熙载夜宴图》:社会学鉴赏法纵28.7厘⽶,横335.5厘⽶,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全卷分为五段:听奏、观舞、休息、清吹、散宴。利⽤筛选⼯具,选择特⼤尺⼨的图⽚,引导学⽣从画⾯构图、⼈物动态与神情、表现技法等进⼀步鉴赏《韩熙载夜宴图》形式鉴赏⽅法(⽣)认真观察画⾯构图、⼈物动态与神情、表现技法并进⾏交流(师)总结该画艺术特⾊:
1、画⾯构图:采⽤连环画式的分段构图⽅法,使⽤屏风和床榻对画⾯进⾏分割处理,这样处理既分隔了画⾯,使每段独⽴成章,⼜将各段串联起来,使全卷成为⼀个统⼀⼤画⾯。
2、⼈物动态与神情: 韩熙载作为主⾓在五个段落中均有出现,每⼀次的服饰、动作都不同,但他的神情却基本⼀致。(是画家能⼒有缺?)⾐纹处理富于变化,须发的表现是亮点“⽑根出⾁,⼒健有余”,塑造了富有⽣命活⼒的艺术形象
3、表现技法:设⾊:采⽤了绯红、朱砂、⽯青、⽯绿等⾊,对⽐强烈,
整个画卷统⼀在墨⾊丰富的层次变化中,⾊墨相映,神采动⼈。
4、⽤线:挺拔劲秀,线条流转⾃如,铁线描与游丝描结合的圆笔长线中,时见⽅笔顿挫,颇有韵味。
通过这样的操作,让学⽣明⽩,互联⽹搜索关键字的重要性。利⽤百度百科对该画有重点的予以介绍,引导学⽣利⽤搜索引擎的筛选功能,到合适的图⽚此处设疑,让学⽣课后利⽤互联⽹搜索相关知识。
(师)时间的长河继续流淌,城市的发展愈加繁荣……播放世博会中国馆《清明上河图》的视频⽚段⼤唐盛世使画家的⽬光由天上转向⼈间,描绘当时的宫廷⽣活,北宋城市的发展,⼜让画家将⽬光由贵族转向市井⽣活……
(⽣)观看视频
⼆、反映市井⽣活的⼈物画(板书)
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板书)
(师)这张画通过世博会⾛向了世界,下⾯请同学们按⼩组利⽤⽹络搜索并整理相关知识。并思考:⼀幅伟⼤的作品,对后世将会产⽣怎样的影响?
第1—3组:介绍此画的前、中、后段(郊外风光、汴河两岸、市区街道)
第4组:介绍作者
第5组:画作的历史传承
第6组:介绍作品的艺术特⾊
第7组:介绍作品影响
第8组:专门挑前⾯7组的刺(⽣)利⽤⽹络搜索并整理相关知识,制作⼩课件。
(⽣)⼩组交流:在利⽤互联⽹搜索资料的基础上,学⽣进⾏整理后由⼩组代表予以阐述。(⼩组合作与探究的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的合作精神与⾃主学习的能⼒。)
(师)指导学⽣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后让⼩组发⾔交流。教师应肯定学⽣的搜索成果,对学⽣⼤胆质疑要
予以表扬,同时要尽可能地参与到活动中去,最后要加以总结归纳。
1)画⾯构图:散点透视,移步换景,将繁杂的景物纳⼊统⼀⽽富于变化的画⾯中,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2)画⾯结构: ⼤体可分为三段,开⾸⼀段是京郊的农村风光;中段是以“虹桥”为中⼼的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交通、⼿⼯业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是城门内外街道纵横再次利⽤百度的视频搜索,关键词:清明上河图。
3)⼈物形象: 画中500余⼈物,⾐着、神情各异,⼤不⾜3厘⽶,⼩者如⾖粒,仔细品察,个个形神毕备,纤毫俱现,极富情趣,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
4) 表现技法风格: 《清明上河图》景物繁多,巨细⽆遗,却并不显得琐碎繁缛,笔墨章法巧妙,表现出画家对⼤场⾯宏观把握的能⼒,以及于真放中见精微的绘画境界,令⼈⽆法不钦佩其细致⼊微的观察⼒和⽣动传神的表现⼒。
设计说明:(师)再利⽤百度的识图技术,搜索分辨率⾼,质量好的图⽚,细读《清明上河图》,观看其细节体会画家之匠⼼。
授课到这⾥已接近⼀半,学⽣的注意⼒有所减弱,有必要适当再次激发学⽣的注意⼒。这⾥借助世博会的影响⼒,学⽣会⽐较关注。同时,很⾃然的转到第⼆部分的教学。教学,不能停留在学⽣当看客、当
听众的层⾯,要让学⽣⾃⼰探究、解决问题,设计该环节,就是放⼿让学⽣⾃⼰去实践。体现新课程要提⾼学⽣收集与加⼯信息的能⼒的要求。
第8⼩组任务的安排,是有感于中国学⽣⾯对权威不敢质疑,缺乏创新精神。在互联⽹发达的今天,很多⼈不再思考,⽹络上怎么讲,⾃⼰就怎么看。任何⼀个时代,没有质疑、没有创新,那都是没有希望的。进⼀步提⾼学⽣互联⽹搜索技巧。交错,店铺鳞次栉⽐,⼈流汹涌、车⽔马龙的繁华热闹景象。
(⽣)完成表格:⽐较式鉴赏法
作品;《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
时代作者:北宋张择端五代之南唐顾闳中
题材内容:京城百姓的世俗⽣活官员⼠⼤夫
作品风格:⼯笔淡彩⼯笔重彩
构图形式:全景式构图全景式构图
艺术特⾊:采⽤全景式构图⽅法,画⾯场⾯宏⼤、组织有序,有铺垫、有起伏、有⾼潮;⼈物刻画栩栩如
⽣、细节表现引⼈⼊胜;造型严谨、⾊彩淡雅,体现了宋代风俗画的典型特点⽤笔设⾊达到了很⾼的⽔平(蓬松的须发),⼈物的⾐纹组织严整简练,利落洒脱,勾线犹如屈铁盘丝,柔中有刚,在绚丽的⾊彩中,间隔以⼤块的⿊⽩统⼀画⾯,独具匠⼼,⼈物服装的⽤⾊⼤胆,红绿穿插,⽤⾊不多却显得丰富⽽统⼀。
设计说明:利⽤⽐较式鉴赏有助于学⽣更好更清晰地理解不同作品的特征,同时让学⽣回顾本课的知识。
【课堂⼩结】
(师)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鉴赏了我国古代著名的⼈物画,透过作品我们看到画家⾼超的技艺和对⽣活细节的细⼼观察与捕捉,体现了中国画的形神兼备的最⾼境界;我们应当感谢这些伟⼤的画家,因为他们,我们才得以⾛进唐宋,看到了当时⼈们的⽣活状态,风俗习惯。通过刚才的实践,我们看到正确的使⽤互联⽹搜索,可以事半功倍,学习效率得以提⾼,知识⾯得以拓宽。当然我们也应当清楚的认识到,⽹络上有许多不正确,甚⾄是错误的信息,需要我们去甄别。鉴赏美术作品仅仅依靠⽹络是不够的,我们要注意运⽤不同的鉴赏⽅法,从不同的⾓度去诠释美术作品,此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低各不同。
【课后作业】
以⼩组为单位,注意合理分⼯,运⽤互联⽹搜索技术,查相关资料,制作作品鉴赏⼩课件。
第1、2组:北宋《⾦明池争标图》
第3、4组:南宋李迪《风⾬牧归图》
第5、6组:南宋李嵩《货郎图》
第7、8组:南宋《藻鱼图》
⼩组分⼯建议:3⼈收集资料,2⼈合作完成课件,1⼈准备展⽰
让学⽣根据实际情况⾃主选择任务,以满⾜学⽣的不同需求,同时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明确分⼯,是为了避免能⼲的多做,懒惰的不做,珍惜⼩组荣誉,⼈⼈都出⼒。
教学反思:
本课所选取的都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总感觉要讲的太多,然⽽不管怎么准备,上课时却常常出现⽼师津津有味地讲,学⽣默默⽆⾔听的情况,怎样才能改变这⼀现状?互联⽹的引⼊应是不⼆之选。海量的信息,⽂本、超⽂本、声⾳、图⽚、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呈现,⽆疑极⼤地激发学⽣学习的兴趣,同时增加了课堂容量。
第⼆单元第四课《⼈间⽣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讲教材以《犹⼤之吻》、《阿尔巴圣母》和《厨娘》为重点对⽐介绍了西⽅⽂艺复兴、17、18世纪欧洲、19世纪⽇本绘画流派。
学情分析:
经过前⾯课程学习,⾼⼀年学⽣了解⼀定的美术鉴赏⽅式,通过不同的鉴赏⽅式,加强学⽣对美术作品与⽇常⽣活的关系的理解,通过感悟式鉴赏⽅式使学⽣就⾃⼰感兴趣的作品展开丰富想象,⽤⽐较式鉴赏让学⽣更直观的与⾃⼰⽣活体验作⽐较,从⽽更好的理解这些作品
教学⽬标:
1.了解欧洲⽂艺复兴以及 17、18世纪绘画创作观念的演变;
2.了解有代表性的⽇本浮世绘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活的。
2.这些作品是否具有历史和⽂献价值。
教具与学具:
1.教具:幻灯机、幻灯⽚,实物投影仪、画册或者多媒体播放⼯具。
2.学具:笔记本(或者作业纸,教师可以参考前⼏课的内容、按照⽐较鉴赏法的思路来设计)、笔
教学过程:(第⼆课时)
⼀、复习导⼊:请同学们展⽰⼀下⾃⼰查阅的关于“ 活动建议⼀” 的资料并请⼀些同学讲述⼀下⾃⼰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课教学。
⼆、新授
1.教师展⽰乔托的作品《犹⼤之吻》以及拉斐尔的作品《阿尔巴圣母》,请同学们进⾏⽐较分析这两幅作品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名称:犹⼤之吻
作者:乔托
时间:作于1305年左右
材质:湿壁画
规格:画⾯尺⼨约为200 x 1 85厘⽶。
简介:现存于帕多百城的阿列那教堂内,《犹⼤之吻》是《圣经》中的故事,犹⼤是耶稣的⼗⼆教徒之⼀,却是出卖耶稣的叛徒,将耶稣以三⼗块银币的价格出卖给了敌⼈。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他是出卖主的⼈。他知道⾃⼰已经暴露,就提前溜⾛,⽴即去给敌⼈引路前来捉拿耶稣,他以亲吻耶稣作为暗号来让敌⼈认出耶稣。
名称:《阿尔巴圣母》(华盛顿国⽴美术馆)
作者:拉斐尔
创作时间: 1511年
材质:布⾯油画
人间入画
规格:直径98厘⽶
简介:因其收藏者阿尔巴公爵⽽得名。画作取材于传统宗教题材,描绘圣母⼦与施洗约翰沐浴在暮⾊黄昏中时的亲情关系。
画⾯处理:⼈物精彩地组织在圆形构图⾥,满含温情,⽽⼜透出雄浑凝重。渐强的激情在马利亚充满关切的⾯部达到⾼潮。她宁静⽽不⽆伤感的凝视,传达着坚定、尊严和精神⼒量。画中,她正凝视着象征基督受难的⽊头⼗字架出神。
2.学⽣研究教材:在⽐较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第 36 页关于⽂艺复兴以及拉斐尔作品的资料。
设计说明:了解画家整个⽣活的⼤环境⽂艺复兴时期背景,加深对拉斐尔及其作品特点的认识。
⼩结:并且补充⼀些关于拉斐尔作品的特点,丰富学⽣对这幅作品的认识。
3.⽐较维⽶尔的作品《厨妇》与《阿尔巴圣母》,引出17世纪欧洲美术特点
教师展⽰:引导学⽣从⼏个⽅⾯来进⾏⽐较:1.主题;2.形象;3.形象出现的场景;4.所处时代以及其背景。
4.学⽣研究教材:在⽐较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研究教材中第 35 页关于 17 世纪荷兰的资料,引出两⼤知识点:巴洛克艺术与洛可可艺术两⼤艺术流派。
巴洛克艺术:巴洛克此字源于西班⽛语及葡萄⽛语的“变形的珍珠”。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最初⽤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们,对17世纪不同于⽂艺复兴风格的⼀个带贬义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义,仅指17世纪风⾏于欧洲的⼀种艺术风格。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
务,被宗教利⽤,得到教会强有⼒的⽀持,主要流⾏于意⼤利、佛兰德斯、西班⽛等天主教盛⾏的国家。意⼤利艺术⼤师贝尼尼和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反映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最辉煌的成就。对于18世纪的洛可可艺术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都有积极影响。
洛可可艺术:洛可可Rococo这个字是从法⽂Rocaille和意⼤利⽂Barocco合并⽽来。Rocaille 是⼀种混合贝壳与⼩⽯⼦制成的室内装饰物,⽽Barocco即巴洛克(Baroque)。洛可可后来被新古典主义取代。洛可可风格起源于18世纪的法国,最初是为了反对宫廷的繁⽂缛节艺术⽽兴起的。因于路易⼗五统治时期风⾏,亦称“路易⼗五式“。被称为洛可可的艳情艺术主宰了18世纪前半期,它以上流社会男⼥的享乐⽣活为对象。它⼀⽅⾯不免浮华做作,缺乏对于神圣⼒量的感受;另⼀⽅⾯却以法国式的轻快优雅使绘画完全摆脱了宗教题材。愉快亲切、舒适豪华的场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难,从⽽在反映现实上向前⼤⼤
地迈进了⼀步。主要表现在建筑和绘画上,代表建筑为法国巴黎苏⽐斯府第,代表画家为布歇、弗拉⼽纳尔等。
⼩结:不管是17世纪为引教徒回到教堂⽽产⽣的巴洛克艺术,还是⼗⼋世纪将世俗享乐发挥到极限的洛可可艺术,从中都难以在看到曾经左右欧洲艺术长达数世纪之久的宗教神性并且指明,维⽶尔的作品通过⽐较具体、⽣动的处理⼿法,塑造了⼀个普通的家庭主妇的形象,给⼈⼀种质朴感⼈的感觉。
⼆、教师提问:
①如果你是这个画家,你会表现⼀些什么样的形象?
②你会突出形象的哪些细节来塑造这⼀形象?
学⽣思考,教师请⼀些同学起来回答,⽐如⾃⼰的母亲等等,让学⽣尽量要描述的详细⼀点。
教师总结:这些作品通过对⽣活中各种形象的描绘,表现艺术家对⽣活的感受,其中的很多形象和细节能够深深的打动观众的⼼。
三、学⽣研究教材:阅读并分析教材第 37 页关于巴洛克艺术和罗可可艺术的材料。
1.提问
①这些作品是为什么⼈服务的?
②它们表现的主要是什么样的⽣活场景,这些⽣活场景与维⽶尔的作品所展⽰的场景⼀样吗?
③画家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这两种艺术有什么共同点?
学⽣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要求学⽣完成思考与交流。
2.教师展⽰葛饰北斋的作品,请同学们与欧洲的作品进⾏⽐较并阅读教材中关于浮世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