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批评视野下的《嘉莉妹妹》
一、德莱塞与《嘉莉妹妹》
美国出的自然主义小说家西奥多・赫曼・阿尔伯特・德莱塞于1871年出生在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镇的一个德裔美国家庭。其父亲原为德国的纺织工人,母亲是摩拉维亚的农民女儿,二人在移居至美国后创办了一家纺织工厂,但在德莱塞出生的前一年,工厂失火,致使德莱塞一家自此陷入贫困。作为贫困家庭中的第9个孩子,德莱塞童年的物质生活及教育情况可想而知,他未满20岁时便单身一人赴芝加哥谋生,曲折的经历使德莱塞切身洞悉美国社会的阴暗面,为其日后在文学创作中真实而有力地提醒当时美国社会中残酷的竞争以及人和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打下了强有力的现实根底。
1888年,德莱塞获得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布卢明顿分校学习的时机,毕业后他先后从事过房地产公司的推销员,洗衣店的送货员,芝加哥《环球报》、圣路易斯《环球一民主报》和《共和报》的记者,纽约《每月》杂志主编。1899年,德莱塞创作长篇小说《嘉莉妹妹》并于次年发表,销量不佳的同时使德莱塞遭遇德国10年的被迫封笔期,该书于1907年在美国再版,获得评论界很高的评价。《嘉莉妹妹》讲述了一位农村姑娘嘉莉到芝加哥谋生的故事,嘉莉在经历奋斗、受阻、堕落后终于跻身于上流社会,成为一名演员。该书在真实再现美国贫富对立的社会的同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繁荣表层现象下的失业、贫困和饥饿等阴暗面,可以说采用自然主义写作手法创作而成的《嘉莉妹妹》为美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
在《嘉莉妹妹》再版后的第二年,德莱塞创作了具有《嘉莉妹妹》妹篇之称的《珍妮姑娘》,与《嘉莉妹妹》共同成为对美国贫富对立现象的控诉书。此后德莱塞连续创作了《金融家》《巨人》,与其死后发表的《斯多葛》共称为“欲望三部曲”,描写了垄断资本家柯柏乌豺狼般的一生。1925年,德莱塞发表了使其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的悲剧》,随后他延续其自然主义创作手法发表了多部优秀的长短篇小说,如1927年的《锁链》、1928年的《德莱塞访苏印象记》、1929年的《妇女像》、1931年的《悲剧的美国》、1941年的《美国是值得拯救的》等。1944年,德莱塞荣获美国文学艺术学会的荣誉奖,并在次年参加美国共产党。在成为共产党员的当年,德莱塞在美国好莱坞逝世。
二、自然主义批评视野下的《嘉莉妹妹》
长篇小说《嘉莉妹妹》开启了德莱塞自然主义文学创作的道路,这篇小说及其创作手法的成功源于德莱塞对20世纪初对美国社会的深切体察与感悟。当时的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上升垄断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开展,自然环境及原有的人际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对物质的依赖与追崇使人类的精神状态趋于异化。而《嘉莉妹妹》中的女主人公在追寻物质丰裕的城市生活中逐渐迷失了自己,最终导致了迷惘与空虚的精神危机,嘉莉成为该时期诸多追寻城市梦的美国女性的缩影。同时德莱塞尊重事实、再现事实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也进一步将当时美国社会中的阴暗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自然主义概述
自然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法国,是一个自觉形成的具有现代内涵的文学批评流派,在欧洲国家中广泛流行并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诸多文艺创作部门。作为世界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自然主义文学批评继承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局部理念,同时在具体创作中又进展了较大的变革与创新。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而言,自然主义文学批评将视点集中于人物的本质特点及精神变化过程,摒弃了现实主义一贯坚守的典型人物的塑造;从故事情节塑造方面而言,自然主义放弃了对曲折起伏的现实主义情节的塑造,转而关注主人公的生活记录,这均表达了自然主义文学批评与传统现实主义的不同,正是这种不同使自然主义对社会异化现象的感知与表述超越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在廓清了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异同后,从其创作方式方法的角度明确自然主义的特点是分析自然主义文学作品的关键。自然主义在排斥浪漫主义的夸大与想象的同时,借助生物学规律与知识记述绝对的客观真实,崇尚通过单纯的描摹展现社会现实及生活于其中的人类的本来面貌,依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成为自然主义的创作倾向。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善于将人物置于真实的社会背景之中,通过细致客观的描写展现人物本来的气质与个性。本文将以《嘉莉妹妹》中的女主人公嘉莉为视点,解读嘉莉在自然主义批评视野中矛盾的人物性格与个性。
(二)自然主义批评视野下的嘉莉的悲剧性格
德莱塞的长篇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女主人公嘉莉是一位具有悲
剧彩的戏剧化人物形象,其性格中的悲剧性主要表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嘉莉在隐藏与展现自己真实思想、行为方面的矛盾与无奈;二是她在利己主义与纯真善良之间的徘徊;三是她对于他人评价与意见的关注程度方面的波动。德莱塞在该书中通过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将嘉莉置于19世纪末的美国社会之中,通过对嘉莉日常生活的细节描述展现了嘉莉性格中的悲剧彩。
嘉莉是一位习惯于容忍、被动的女性,在与赫斯渥同居的日子中,嘉莉安于现状地居住在她的公寓中,偶尔与赫斯渥一起看戏、游玩,自己并未结交任何朋友。虽然嘉莉在认识万斯太太后意识到自己乏味的生存处境,开场对自己的前途重燃向往,但她依然没有勇气离开赫斯渥及赫斯渥为其提供的优裕生活。嘉莉这种安于现状的生存选择似乎符合她本身被动的性格,她一贯善于隐藏自身的真实情感与思想。然而嘉莉也不能使自己一直随波逐流于环境之中,在小说中嘉莉也曾将自己无法继续隐藏的情感表露出来:“你当然想不到了,你只想得到一厢情愿的事情,你只想到把我当做你的玩物……我要让你知道这办不到,我要和你一刀两断,把你那些破玩意儿拿回去吧,我不要了!”这是嘉莉在与杜洛埃发生争执时,嘉莉展露出的真实想法。然而在争吵过后,嘉莉并未坚决离去的心理,而是像失了锚的小船一样,任凭矛盾的思绪海水泛滥,她想到了赫斯渥的不是、杜洛埃的不是和自己的不是,同时又回忆着两个男人对她的帮助与关心,正是嘉莉这种矛盾的个性使其无法在混乱的环境中明确自己的真实情感,导致她只能无奈地随波逐流。尘埃 家家
嘉莉在离家之初是一位对未来抱有美好梦想与希望的年轻女孩儿,她天生丽质的容貌与眼眸中流露出的
聪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嘉莉在拥有美貌、聪明资本与对未来的希冀的同时,缺乏充足的知识储藏与优雅的举止,这种缺失使嘉莉对未来的希冀集中在获取丰厚的物质享受上,盲目地奔向城市,天真地企图征服属于她的新世界。这种强烈的利己主义情结促使嘉莉在几经磨难之后,投入赫斯渥与杜洛埃的怀抱之中,这种违背道德的举措掩盖了嘉莉本质中的善良与纯真。然而嘉莉性格中的善良并未完全被疯狂的利己主义情绪所掩盖,她在摆脱贫困的生活后依然对下层众的生存现状表现出极大的悲悯之心。当一些衣衫褴褛、脸苍白的下层人从她身边经过时,嘉莉的内心便感到万分痛苦;当嘉莉从窗口看见衣履寒酸的姑娘们气喘吁吁地从某个车间匆匆进出时,嘉莉会咬着嘴唇、摇头痛思:看到鞋匠、铁匠、木匠在狭小、脏乱的环境中奋力做工时,嘉莉也会回忆起自己曾经的磨坊生活并为之落泪。这种对于悲苦生活的同情与物欲需求的持续构建了嘉莉矛盾的生存现状,同时也引发了其本性中的忧郁因素,致使嘉莉生活在无力改变现状的精神痛苦之中。
另外,嘉莉的悲剧性格还展现在她对于他人评价与目光的依赖之中。嘉莉十分在意别人对她的态度,需要别人给予她充足的关爱与同情,这种依赖型的人格是构成嘉莉悲剧性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说中,嘉莉与赫斯渥的情感纠葛就很好地表达了嘉莉的这一悲剧性格。嘉莉在离开芝加哥后暂时忘记了杜洛埃并开场承受赫斯渥的爱,她不再担忧自己的这种态度是否会引起杜洛埃的悲伤或众人挖苦的目光,